第四十章姜成

  第四十章姜成

  姜成之所以停留,不僅僅是想等對方大隊過河,更是想給自己麾下將士一個休息時間。

  從對方在對岸冒頭,烽火台點燃烽火。到姜成大軍到這裡,其實並沒有多長時間。姜成本部馬不停蹄,迅速支援,大隊人馬大多是步行。

  體力談不上透支,但也相當疲憊。

  而今姜成覺得時候正好。

  將士們也休息一會兒,完全恢復過來,自然是不可能。但是最少恢復的七八成。而對面渡過人數雖然多,但是並沒有堅固的營地。那個烽火台在如此大戰中,最多當一個望車來用。

  隨著姜成一聲令下,大軍人馬立即展開。

  緩緩的逼近。

  烽火台上,劉國傑聚精會神的看著。

  「漢軍的方陣更松。不僅僅是陣與陣之間的距離,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倒是印證了我的想法。」劉國傑心中暗道。

  面對火炮這個共同的課題,元朝這邊有識之士,都在研究。

  阿術制定了大炮轟,騎兵沖的總戰略。但是步兵方陣如何面對炮兵轟擊。這個問題,也讓很多人撓頭。

  畢竟而今的大元朝,已經不是當初大蒙古國。

  元朝整體漢化的趨勢不可避免。

  這個整體趨勢的影響之一。那就是漢軍在元軍序列之中,已經越來越重要的。特別是北方漢軍,已經蒙古鐵騎,色目人西域人組成的探馬赤軍一樣,成為元軍重要主力了。

  在大蒙古時期,韃子可以全員騎兵。但是在大元朝時期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的。

  縱然元朝馬政興旺,但也不可能有數以百萬計的戰馬。

  而他可以徵召百餘萬大軍。

  劉國傑很清楚這一戰的目的,摸清楚漢軍的底氣,阿術想知道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漢軍新武器有沒有進展?

  第二個問題,漢軍在戰法上有沒有什麼突破?

  前者是經過郭守敬提醒,阿術才注意到。

  而後者,卻是一個敏銳的軍事家都有所察覺的地方。

  劉國傑也算是韃子軍中後起之秀。當然了後起之秀與後起之秀也是不一樣。

  姜成才二十出頭。而劉國傑已經在軍中廝混很長時間了,是經歷過襄陽之戰的「老」將了。但是在整個元朝看來,劉國傑的身份地方,還真是後起之秀。

  在劉國傑看來,面對火炮,疏陣要比密集陣型,要好太多了。

  「另外,漢軍的火炮太多了。」

  多得讓劉國傑心驚。

  以五百人為一營。一營有四門火炮。單單眼前這萬餘大軍。再加上後方中軍直屬的炮陣,甚至有幾座體型比尋常火炮更大的火炮。已經有一百多門之多了。

  須知,郭守敬在大都督造的火炮都沒有過五千門。

  還是各種火炮都有。

  而好東西誰都想要。大都一定要留很一半的。大都乃是忽必烈親兵,是大元朝廷正統。自然要威壓四方。好東西留給大都也正常,剩下的是伯顏與阿術分。即便阿術多要一點,手中也沒有兩千門。

  這些火炮最多的還是九節炮,雖然輕便,但是威力不足。更是被蒙古騎兵抓在手中。剩下的分到水師,步卒手中,那就更少了。

  劉國傑帶了萬人北方漢軍壓陣。其中馬步都有,火炮不過三十門,這還是臨時加強的。平日萬人步卒,有十幾門就可以了。

  劉國傑一看這個陣勢,心中就有了計較。暗道:「這一戰,陳慶余估計不成。」

  但是他沒有說話,只是暗地讓自己部下做準備。並沒有提醒陳慶余。

  陳慶余畢竟是新降之人,一躍在諸將之上,真正就官職而言,劉國傑反而不如陳慶余了。這讓劉國傑心中豈能不酸。他在襄陽城下搏命的時候,陳慶余還不知道在做什麼的。

  劉國傑不是不識大體之人,他其實能明白阿術重用陳慶余的意義。

  陳慶余出面之後,招降了很多地方的反抗。劉國傑部也從勞而無功的治安戰中解脫出來。

  但知道是一回事。

  心裏面還是有些東西,過不去。

  他樂意見陳慶余出醜。

  似乎姜成的判斷與劉國傑一樣。明明人數少於敵人,卻主動發動了進攻。

  五百人一個大方陣。四個方陣並列,緩緩東進。

  姜成督軍在後。

  陳慶余嚴陣以待,雙方緩緩接近。

  遠處一出丘陵上,忽然有數騎躍出地平線。隨即千餘騎兵湧現。

  正是漢軍騎兵。

  漢軍騎兵作為唯一一支機動力量。自然是最快到達戰場的。

  一起到這裡的還有虞醒,陳國峻。

  這一戰,虞醒固然關注。但是並不是非來觀戰不可。他還是信得過姜成的。而陳國峻則不然,他非常想上戰場,不能,也要看看陳慶余兵敗。

  而虞醒對陳國峻非常重視。

  畢竟,陳國峻而今的選擇,關係到安南數十萬軍民的人心向背。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如果能和平的將這一批人手吞下,對雲南來說,無疑吞下一個大血包。縱然不能將韃子趕出雲南,這一次出戰,也不算虧了。

  陳國峻作為關鍵人物。虞醒自然陪同來看看。

  更是要陳國峻看看軍威如何。

  畢竟,天下大事,還是在馬上決定的。縱然其他方面說得天花亂墜,如果不能打,那就沒有任何說服力了。

  不過,虞醒只是瞄了一眼,就說道:「派去稟報姜成,別說我來了。就說安南興道公再次觀戰,讓他打得漂亮一點,這千餘騎兵,也聽從他的號令了。」

  「是。」立即有人去傳信。

  陳國峻說道:「殿下如此信任姜成?」

  虞醒說道:「姜成算是我的弟子,底子不錯。不是不知兵的人。勝或許難,但敗是萬萬不可能的。不過,我今日如此自信,卻是信任我的眼力----」虞醒指著對面的安南軍說道:「安南軍看似軍容不錯,背水列陣,將自己至於險地,是不智。這也罷了。但是數倍於敵,不敢爭先一戰,是無勇。」

  「夫戰勇氣也。將可以無智,但決計不可以無勇。而今情況,未戰已經怯了三分,還打什麼仗。不過,今日之戰,好戲在後面。」

  虞醒指著後面浮橋上,說道:「安南軍後面似乎還有軍隊。」

  陳國峻聽了滿心不是滋味。

  他看得出來,陳慶余麾下的軍隊各種細節,他都很熟悉。

  因為,那就是他訓練出來的。

  能不熟悉嗎?

  不過,在他手中,安南軍可不是這樣的。

  白鶴江之戰,如果韃子沒有用火炮轟陣。單單騎兵沖陣,陳國峻未必不能招架。但是而今的安南軍,看似與之前一樣,卻依舊抽掉了精氣神。只是尸居餘氣而已。

  韃子做了如此多的惡事,如何能令安南百姓心服,即便投降之人,也不過畏懼兵威。心中憤恨可想而知。想讓他們盡心盡力為韃子效死,那是不可能的。

  而今保持的陣型,不過是遺留陳國峻掌兵時候的習慣而已。

  陳國峻練兵很下工夫,在很多地方,這些將士已經有了條件反射,即便心不在焉,這陣型看上去,似乎也像回事。

  果然正如所有人所料。

  漢軍基礎步兵戰術,也是建立在火炮基礎上,火炮前出,先進行數輪射擊之後,步卒才衝出去。

  這阿術的大炮轟,騎兵沖戰術,並沒有本質區別。

  火力先行,已經成為漢軍與元軍戰鬥的第一準則。

  唯一的問題是,漢軍沒有馬,騎兵稀少。不足以做衝擊力量。只能讓步卒代替,體現在作戰上,就沒有那麼犀利。只是即便如此,承受幾輪炮擊之後,安南軍也難以支撐。

  如果是在陳國峻領導下,與韃子死戰,安南軍的戰鬥力絕不止如此。但是而今,人無效死之心,誰又肯死戰?見情況不妙,自然掉頭就跑。

  雙方一接觸。

  安南軍一瞬間潰敗下來。

  而陳慶余似乎早有準備了。立即向劉國傑說道:「劉將軍救命。還請劉將軍速速出兵。」

  可以說陳慶余無德。但決計不能說陳慶余不聰明。

  陳慶余如果不聰明也不可能有今日之高位。

  今日一戰,別人都能看出來情況不妙,他能看不出來嗎?

  但是看出來有如何?

  他能不打嗎?

  不能。

  既然勝利幾乎不可能了,他要做的就是渡過難關。

  在開戰一開始,就想著引劉國傑下場。

  所以他在排兵布陣上,就準備了接受大敗。

  故而,前線一見不妙。就下令左右後撤之餘,還給劉國傑部扯開了出擊通道。一邊苦苦哀求劉國傑出兵。

  劉國傑只是思忖片刻,心中不忿,卻也只能答應下來,說道:「傳令,騎兵出擊。」

  他並非沒有看出陳慶余的算計。而是,戰場形勢容不得他多想。

  背水列陣,是兵家大忌,縱然有一道浮橋,真遇到兵敗如山倒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通過浮橋逃走?

  劉國傑部在後列陣,更是被潰兵擠壓。與其被動承受衝擊。還不如主動出擊。

  只能說劉國傑被安南軍整齊的隊列給騙了。

  一般來說,軍隊有沒有戰鬥力。看隊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