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淯水出弘農盧氏縣支離山,東南過南陽西鄂縣西北,又東過宛縣南,淯水導源,東流徑酈縣故城北。郭仲產曰:酈縣故城在支離山東南,酈舊縣也。三倉曰樊、鄧、酈。酈有二城,北酈也。漢祖入關,下淅酈,即此縣也。淯水又東南流歷雉縣之衡山,東徑百章郭北,又東,魯陽關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南分水嶺,南水自嶺南流,北水從嶺北注,故世俗謂此嶺為分頭也。其水南流徑魯陽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於雲,是以張景陽詩云: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亦司馬芝與母遇賊處也。關水歷雉衡山西南徑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清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關水又西南徑雉縣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伯陽者,逢二童曰舀,曰被。二童,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飛,化為雙雉。光武獲雉於此山,以為中興之祥,故置縣以名焉。關水又屈而東南流,注於淯。淯水又東南流,徑博望縣故城東。郭仲產曰,在郡東北百二十里,漢武帝置。校尉張騫,隨大將軍衛青西征,為軍前導,相望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封春為侯國。《地理志》,南陽有博望縣,王莽改之曰宜樂也。清水又東南徑西鄂故城東。應助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昔劉表之攻杜子緒於西鄂也,功曹柏孝長聞戰鼓之音,懼而閉戶,蒙被自覆,漸登城而觀,言勇可習也。清水又南,洱水注之,水出弘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東南徑酈縣北,東南徑房陽城北。漢哀帝四年,封南陽太守孫寵為侯國。俗謂之房陽川。又徑西鄂具南,水北有張平於墓。墓之東,側墳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額,是崔瑗之辭。盛弘之、郭仲產並云:夏侯孝若為郡,薄其文,復刊碑陰為銘。然碑陰二銘,乃是崔子玉及陳翕耳,而非孝若,悉是隸字,二首並存,嘗無毀壞。又言墓次有二碑,今惟見一碑,或是余夏景驛途疲而莫究矣。水南道側,有二石樓,相去六七丈,雙峙齊竦,高可丈七八,柱圓圍二丈有餘,石質青綠,光可以鑒。其上欒護承拱,雕檐四注,窮巧絝刻,妙絕人工。題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陽西鄂人,有三女無男,而家累千金。父沒當葬,女自相謂曰:先君生我姊妹,無男兄弟,今當安神玄宅,翳靈后土,冥冥絕後,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錢五百萬,一女築墓,二女建樓,以表孝思。《銘》云:墓樓東,平林下,近墳墓,而不能測其處所矣。洱水又東南流,注於淯水,世謂之肄水,肄、洱聲相近,非也。
《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東南至魯陽入沔是也。淯水又南徑預山東,山上有神廟,俗名之為獨山也。山南有魏車騎將軍黃權夫妻二冢,地道潛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清水又西南徑史定伯碑南,又西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謂之瓜里渡。自宛道途,東出堵陽,西道方城。建武三年,世祖自堵陽西入,破虜將軍鄧奉怨漢掠新野,拒瓜里,上親搏戰,降之夕陽下,遂斬奉。《郡國志》所謂宛有爪里津、夕陽聚者也。阻橋即桓溫故壘處。溫以昇平五年,與范汪眾軍北討所營。淯水又西南徑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南,又南徑宛城東。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滅申以為縣也。秦昭襄王使白起為將,代楚取郢,即以此地為南陽郡,改縣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曰南陽。劉善曰: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荊州刺史治,故亦謂之荊州城。今南陽郡治大城,其東城內有舊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階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百步,高五尺,蓋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余,文帝黃初中南巡行所築也。淯水又屈而徑其縣南,故《南都賦》所言淯水盪其胸者也。王莽地皇二年,朱鮪等共於城南會諸將,設壇,燔燎,立聖公為天子於斯水上。《世語》曰:張繡反,公與戰敗,子昂不能騎,迸馬於公,而昂遇害。《魏書》曰:公南征至宛,臨淯水,祠陣亡將士,歔欷流涕,眾皆哀慟。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南徑百里奚故宅。奚,宛人也。於秦為賢大夫,所謂迷虞智秦者也。梅溪又徑宛西呂城東。
《史記》曰:呂尚先祖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際,受封於呂,故因氏為呂尚也。徐廣《史記音義》曰:呂在宛縣。高后四年,封昆弟子呂忿為呂城侯,疑即此也。又案新蔡縣有大呂、小呂亭,而未知所是也。梅溪又南徑杜衍縣東,故城在西。漢高帝七年,封郎中王翳為侯國,工莽更之曰閏衍矣。土地墊下,湍溪是注,古人於安眾竭之,令游水是儲,謂之安眾港。世祖建武三年,上自宛遣潁陽侯祭遵西擊鄧奉弟終,破之於杜衍,進兵涅陽者也。梅溪又南,謂之石橋水,又謂之女溪,南流而左注淯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郭仲產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餞離處也。盛弘之著《荊州記》以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濆。聚在淯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後漢未,有范曾,字子閔,為大將軍司馬,討黃中賊,至此祠,為蠡立碑,文勒可尋。夏侯湛之為南陽,又為立廟焉。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宅,城西有孔嵩舊居。嵩字仲山,宛人,與山陽範式有斷金契。貧無養親,賃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車把臂曰:子懷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贏賤役,晨門,卑下之位,古人所不恥,何痛之有?故其《贊》曰:仲山通達,卷舒無方,屈身廝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過淯陽縣東,淯水又南入縣,徑小長安。司馬彪《郡國志》曰:縣有小長安聚。謝沈《漢書》稱:光武攻清陽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甄阜戰,敗於此。淯水又西南徑其縣故城南。桓帝延熹七年,封鄧秉為侯國。縣故南陽典農治,後以為淯陽郡,省郡復縣,避晉簡文諱,更名雲陽焉。淯水又徑安樂郡北。漢桓帝建和元年,封司徒胡廣為淯陽縣安樂鄉侯,今於其國立樂宅戍。郭仲產《襄陽記》曰:南陽城南九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廣字彥輔,善清言,見重當時。成都王,廣女婿,長沙王猜之。廣曰:寧以一女而易五男。猶疑之,終以憂殞。其故居今置戍,因以為名。
又南過新野縣西,淯水又南入新野縣,枝津分派,東南出,隰衍苞注,左積為陂,東西九里,南北十五里,陂水所溉,咸為良沃。淯水又南與湍水會,又南徑新野縣故城西。世祖之敗小長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沒,追諡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即此邑也。晉咸寧二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公,割南陽五屬,棘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焉。王文舒更立中隔,西即郡治,東則民居,城西傍淯水。又東與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而東南徑冠軍縣界,地名沙渠。又東南徑穰縣故城南,楚別邑也。秦拔鄢郢,即以為縣,秦昭王封相魏冉為侯邑。王莽更名曰農穰也。魏荊州刺史治。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故諺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業痰公昌。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業,復六門陂,遏六門之水,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見《六門碑》。六門既陂,諸陂遂斷。朝水又東徑朝陽縣故城北,而東南注於淯水。又東南與棘水合,水上承堵水。堵水出棘陽縣北山,數源並發,南流徑小堵鄉,謂之小堵水。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宮從上擊堵鄉。東源方七八步,騰湧若沸,故世名之騰沸水。南流徑於堵鄉,謂之堵水。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擊董訢於堵鄉。以水氏縣,故有堵陽之名也。
《地理志》曰:縣有堵水,王莽曰陽城也。漢哀帝改為順陽。建武二年,更封安陽侯朱佑為堵陽侯。堵水於縣,竭以為陂,東西夾岡,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斷岡兩舌,都水潭漲,南北十餘里,水決南潰,下注為灣。灣分為二,西為堵水,東為榮源。堵水參差,流結兩湖,故有東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導,其水枝分,東南至會口人比。是以《地理志》比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稱故也。二湖流注,合為黃水、惟所受焉。徑棘陽縣之黃淳聚,又謂之為黃淳水者也。謝沈《後漢書》,甄阜等敗光武於小長安東、乘勝南渡黃淳水前營,背阻兩川,謂臨比水,絕後橋,示無還心。漢兵擊之,三軍潰,溺死黃淳水者二萬人。又南徑棘陽縣故城西。應劭曰:縣在棘水之陽,是知斯水為棘水也。漢高帝七年,封杜得臣為侯國。後漢兵起,擊唐子鄉,殺湖陽尉,進拔棘陽,鄧晨將賓客會光武於此縣也。棘水又南徑新野縣,歷黃郵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進擊秦豐,先撥黃郵者也,謂之黃郵水。大司馬吳漢破秦豐於斯水之上。其聚落悉為蠻居,猶名之為黃郵蠻。棘水自新野縣東,而南流入於涓水,謂之為力口也。棘、力聲相近,當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從讀變,若世以棘子木為力子木是也。涓水又東南徑士林東,戍名也,戍有邪閣。水左有豫章大肢,下灌良疇三千許頃也。南過鄧縣東,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楚文王滅之,秦以為縣。淯水右合濁水,俗謂之弱溝水。上承白水於朝陽縣,東南流徑鄧縣故城南。習鑿齒《襄陽記》曰: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也。濁水又東徑鄧塞北,即鄧城東南小山也,方俗名之為鄧塞,昔孫文台破黃祖於其下。濁水東流注於淯,淯水又南徑鄧塞東,又徑城東,古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為好,人奪其幣,即是邑也。司馬彪以為鄧之聚矣。
南入於沔。
【譯文】
淯水發源於弘農郡盧氏縣支離山,往東南流過南陽郡西鄂縣西北,又往東流過宛縣南面。
淯水發源後往東流,經過哪縣老城北面。郭仲產說:哪縣老城在支離山東南,這是個舊縣址。《三倉》說:樊、鄧、麗嚇。麗腸有二城,這裡說的是北哪。漢高祖入關,攻下浙哪,就是此縣。淯水又往東南流,經過難縣的衡山,往東流經百章郭北面,又往東流,魯陽關水注入。魯陽關水發源於魯陽縣以南的分水嶺,南邊的水從嶺南流,北邊的水從嶺北流,所以民間把此嶺稱為分頭。南流的水經過魯陽關,兩邊峰巒連綿。高聳於天際,籠蔥的樹木上接雲霄,所以張景陽的詩寫道:清晨攀登魯陽關,山峽小徑陡又深。這也是司馬芝和他的母親碰到賊兵的地方。關水流過難衡山西南,流經皇后城西。建武元年(25),世祖派遣侍中傅俊,持著符節在清陽迎接光烈皇后,傅俊調兵三百餘,一路為皇后警衛,送她回到京城。皇后途中曾在這裡歇息過,城也因而得名。山上有個石洞,非常整潔,相傳稱為皇后浴室,也是她曾到過的地方。關水又往西南流,經過難縣老城南。從前秦文公時,有個叫伯陽的人,碰到兩個小孩,一個叫舀,一個叫被。這兩個孩子其實是兩隻難雞,得到雌的可以稱霸,得到雄的可以稱王。兩個孩子驀然飛了起來,化作兩隻難雞。光武帝在這山上獲得雄雞,以為是中興的吉兆,所以在這裡設縣,名為堆縣。關水又轉向東南,注入消水。淯水又往東南流,經過博望縣老城東邊。郭仲產說:博望縣在郡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是漢武帝所置。校尉張賽隨大將軍衛青西征,在前面為大軍引路,察看水草,因而水草都不缺乏。元光六年(前129),把博望封給張鴦,立為侯國。按《地理志》,南陽有博望縣,王莽改名為宜樂。淯水又往東南流,經過西鄂老城東邊。應劫說:江夏也有鄂城,所以這裡加上西字稱西鄂。從前劉表在西鄂攻打杜子緒,功曹柏孝長聽到戰鼓聲,害怕得關上門,用被子把自己蒙起來,但慢慢地也敢上城觀戰了,這說明勇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淯水又往南流,洱水注入。洱水發源於弘農郡盧氏縣的熊耳山,往東南流經麗「縣北邊;往東南流經房陽城北邊。漢哀帝四年(前3),把房陽封給南陽太守孫寵,立為侯國。俗稱此水為房陽川。洱水又流經西鄂縣南邊,北岸有張平子墓,墓東靠著墳邊有平子碑,碑上文字都是古文,篆文碑額是崔緩題辭。盛弘之、郭仲產都說:夏侯孝若當太守,覺得碑文粗俗不堪,又在背面刻上銘文。但背面兩篇銘文的作者卻是崔子玉和陳翁,而不是夏侯孝若,字體都是隸書。兩面的碑文都還在,並未毀壞。又說墓旁有兩塊碑,現在卻只見到一塊,也許是因我炎夏長途跋涉,睏倦不堪,所以沒有查明的緣故。洱水南岸路旁有兩座石樓,相距六七丈,並肩聳峙,高約一丈七八尺,柱子環繞成圓周,長二丈余。石質青綠,光澤照人。石柱上端的承托支著斗拱,雕檐向四方傾斜,繁雕盛飾,纖麗工巧達到了極點。題記說: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陽西鄂人,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而家裡卻積聚了千金的資產。父親死後要安葬時,女兒們商量道:父親只生了我們三個姐妹,沒有兄弟。現在他的靈魂要在墓室里安息,靠后土來庇護了,死後冥冥,用什麼來表彰我們已故父親的德行呢?因此每人出錢五百萬,一個築墓,兩個建樓,來表示自己的孝心。碑銘題著:墓樓東邊的樹林下,與墳墓鄰近。但墓址所在之處已找不到了。洱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消水,人們稱為肄水。肄、洱音近,但字卻不對。
《地理志》說:發源於熊耳之山的有三條水,洱水就是其中之一,往東南流,到魯陽注入河水。淯水又往南流經預山東面,預山俗稱獨山,山上有神廟,山南有魏車騎將軍黃權夫妻的兩座墳墓,有地道暗通,墳前有四塊墓碑,兩塊是魏明帝所立,另外兩塊是他的兒子及下屬官吏所立。淯水又往西南流,經過史定伯碑南面,又往西流,是瓜里津。水上有三座古橋,稱為瓜里渡。道路從宛東去堵陽,西通方城,建武三年(27),世祖從堵陽西入,破虜將軍鄧奉,怨恨漢軍掠奪新野,而在瓜里渡抗拒。光武帝親自出戰,終於在夕陽聚打敗鄧奉,並殺了他。這就是《郡國志》中說的,宛有瓜里津、夕陽聚。阻橋就是舊時桓溫營壘的所在地,是昇平五年(361)桓溫與范汪等人的軍隊北征時屯駐過的地方。淯水又往西南流,經過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南面,又往南流經宛城東面。宛城是從前申伯的都城,楚文王滅申後設立為縣。秦昭襄王任命白起做大將,進攻楚國,奪取了鄒都,就把這地方設立為南陽郡,改縣名為宛。王莽改名,郡稱前隊,縣名南陽。劉善說:這地區在中原南部,地理上居陽位,所以叫南陽。大城西南角,就是古時的宛城;這是荊州刺史的治所,所以也叫荊州城。今天的南陽郡,治所在大城。東城內有舊殿遺址,周圍二百步,高八尺,台階都用青石砌成;大城西北角也有殿基,周圍一百步,高五尺,是更始帝所造。城西三里有一座古台,高三丈余,是文帝黃初年間(220一226)南巡時行宮的建築。淯水又轉彎流經縣南,所以《南都賦》說:淯水滌盪它的胸懷。王莽地皇二年(21),朱鰭等人同在城南會見諸將,設壇焚柴祭天,在淯水上立聖公為天子。
《世語》說:張繡反,曹操同他作戰,打了敗仗。他的兒子昂不能騎馬,把馬獻給曹操,他本人於是被殺。《魏書》說:曹公南征至宛,到了淯水邊,祭奠陣亡將士,嗚咽涕泣,眾人也都很悲坳,淯水又往南流,匯合了梅溪水。梅溪水發源於縣北紫山,南流經百里奚故居。百里奚,宛人,在秦國是一位賢良的大夫,所謂在虞胡塗,在秦賢明。梅溪又流經宛西呂城東。《史記》說:呂尚的祖先是四岳,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時受封於呂,因而作為姓氏,名叫呂尚。徐廣《史記音義》說:呂在宛縣。高后四年(前184),封她兄弟的兒子呂忿為呂城侯,可能就是這地方。又按新蔡縣有大呂亭和小呂亭,不知究竟該是哪一處。梅溪又往南流經杜衍縣東邊,老城在西邊。漢高帝七年(前200),以杜衍封給郎中王翁,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閏衍。這一帶土地低洼,湍急的溪水就向這裡流。古人在安眾築堰截流,使流水在這裡蓄積起來,叫安眾港。世祖建武三年(27),皇上從宛派遣穎陽侯祭遵西進,攻打鄧奉弟鄧終,在杜衍把他打得大敗,於是向涅陽進軍。梅溪又往南流,稱為石橋水,又叫女溪,在左邊注入淯水。消水以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里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就是這地方。郭仲產說:宛城南三十里有個非常卑陋的小城,相沿稱為三公城,是漢時鄧禹等回鄉時餞別的地方。盛弘之著《荊州記》認為是三公所置。我按淯水兩岸舊時有二噬,即所謂南噬和北噬,都是水邊高地。南就聚在清陽東北,查考古籍,推定地址,大致上相近。城邊有范蠢祠。范氫,宛人,祠就是他的故居。後漢末年,有個范曾,字子閡,任大將軍司馬,他征討黃巾賊時曾到過此祠,並為范氫立碑,文字還依稀可辨。夏侯湛當南陽太守時,又為他立廟。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宅,城西有孔篙舊居。孔篙字仲山,宛人,和山陽範式交誼很深。孔篙很窮,無力供養父母,被雇用為喝道的兵丁,派去迎接範式。範式下車挽著他的胳膊說:你心懷大道,卻淪落與兵卒為伍,多麼令人痛惜啊!孔篙說:侯贏曾當監門的賤役,對於卑下的職位,古人不以為恥,有什麼可痛惜的呢?所以對孔篙的讚詞說:仲山豁達不拘,為人能屈能伸;屈身甘當僕役,高風卓異不群。
又轉彎往南流過消陽縣東邊,淯水又南流,進入縣境,流經小長安。司馬彪《郡國志》說:縣裡有小長安聚。謝沈《漢書》說:光武帝進攻清陽卻攻不進去,帶兵想去攻宛,到了小長安,與甄阜交戰,卻打了敗仗。淯水又往西南流,經過清陽縣老城南面。桓帝延熹七年(164),把清陽封給鄧』秉,立為侯國。清陽縣是舊時南陽典農的治所,後來改為清陽郡,接著又廢郡復縣,因避晉簡文帝諱,改名雲陽。淯水又流經安樂郡北面。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封司徒胡廣為清陽縣安樂鄉侯,現在就在當時的侯國設立樂宅戍。郭仲產《襄陽記》說:南陽城南九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居。樂廣字彥輔,善於清淡,當時很受人尊重。成都王是樂廣女婿,長沙王對他頗為猜忌。樂廣說:難道我會用五個兒子來換一個女兒嗎?長沙王還是猜忌他,樂廣終於在他的故居里愁憂而死。現在設置邊防城堡,因而就以樂宅命名。
又往南流過新野縣西邊,淯水又往南流,進入新野縣後,分出一條支流,向東南平坦的低地流去,在左邊蓄積成破塘,東西寬九里,南北長十五里。塘水灌溉得到的田畝,都成為肥沃的良田。淯水又往南流,與湍水匯合;又往南流經新野縣老城西邊。世祖在小長安打了敗仗,他的姐姐劉元被殺害了。他即位後,悼念姐姐的死,就追溢她為新野節義長公主;新野就是此城。晉咸寧二年(276),封大司馬扶風武王的小兒子欲為新野郡公,劃出南陽的五個屬縣―棘陽、蔡陽、攘、鄧、山都封給他。王文舒又在中間另築了一道隔城,把城中分成兩部分:西部是郡治,東部是居民區;郡城西瀕淯水。消水又往東流,與朝水匯合。朝水發源於西北方的赤石山,往東南流經冠軍縣邊界,地名叫沙渠,又往東南流經攘縣老城南面,這裡原來是楚國的陪都,秦攻下郡鄭,就設置為縣,秦昭王把這地方封給他的宰相魏冉為侯邑,王莽改名為農攘,也是魏荊州刺史的治所。朝水又往東南流,分成兩條水,一條向東北分流,成為樊氏毆。這片破塘東西長十里,南北寬五里,俗稱凡亭破;破東有樊氏故居,樊氏滅絕後,庚氏取得他們的破塘。所以民諺說:破塘一片汪洋,下邊土肥田良。樊子丟了產業,庚公於是興旺。從前在晉時,杜預繼承了信臣的產業,恢復了六門破。他堵住六門的水,在下游蓄積成二十九個破塘,這些破塘的水分散流泄,都注入朝水。這些情況在六門碑里都有記載。六門築塘之後,諸破就都斷水了。朝水又往東流經朝陽縣老城北面,往東南注入淯水;淯水又往東南流,與棘水匯合。棘水上流承接堵水。堵水發源於棘陽縣北山,幾個源頭同時並發,往南流經小堵鄉,叫小堵水。世祖建武二年(26),成安侯減宮跟隨皇上攻擊堵鄉。東邊的源頭方圓七八步,翻騰上涌好像沸水一般,所以人們稱為騰沸水;往南流經堵鄉,名叫堵水。建武三年(27),祭遵率兵南下,在堵鄉進攻董訴。縣以水命名,所以有堵陽之名。《地理志》說:縣裡有堵水,王莽稱為陽城,漢哀帝時改名順陽。建武二年(26),改封安陽侯朱佑為堵陽侯。堵水在縣境內築堰造破,破水東西兩邊都是山岡,兩岸相距五六里;截斷山岡兩邊的山舌,積水漲滿以後,南北長十餘里。破水衝出堤塘向南潰決,下注成為水灣,水灣又分成兩部分,西邊就是堵水,東邊是榮源。堵水水道凌亂不齊,水流匯聚成兩個湖泊,所以有東破、西破之名。從兩個破塘引出的水流分成幾條,往東南流到會口,注入比水,所以《地理志》提到比水和堵水,都說注入蔡水,那是相互通稱的緣故。二湖湖水外流,匯成黃水。黃水流經棘陽縣的黃淳聚,又叫黃淳水。謝沈《後漢書》。甄阜等在小長安東打敗光武帝後,就乘勝南渡黃淳水,先頭部隊背後隔了兩條水,以為到了比水,斷去背後的橋樑,表示決心死戰,就可以取勝。漢兵發動進攻,三軍潰敗,溺死於黃淳水的達兩萬人。水又往南流經棘陽縣老城西面。應肋說:縣在棘水之陽。由此可見這條水就是棘水。漢高帝七年(前20的把棘陽封給杜得臣,立為侯國。後漢起兵進攻唐子鄉,殺了湖陽尉,往前推進,攻下棘陽。鄧晨率領賓客,就在此縣會見光武帝。棘水又往南流經新野縣,流過黃郵聚。世祖建武三年(27),傅俊、岑彭進攻秦豐,首先攻下的就是黃郵,這條水就叫黃郵水;大司馬吳漢也在這條水上大敗秦豐。那個地區的聚落都是蠻人所居,現在還叫黃郵蠻。棘水從新野縣東邊往南流,注入淯水,匯流處叫力口。棘、力二字因音近而誤,原當稱為棘口才對。民間照方言的讀音,所以字也隨音而變,正像民間把棘子木叫做力子木一樣。淯水又往東南流經士林東邊。士林是邊防城堡名,內有倉庫。淯水左邊有豫章大破,能灌溉下游良田三千餘頃。
往南流過鄧縣東邊,鄧縣,從前是鄧侯吾離的封國,楚文王滅鄧,秦時設置為縣。淯水在右邊匯合了濁水,俗稱弱溝。弱溝上流在朝陽縣承接白水,往東南流經鄧縣老城南邊。習鑿齒《襄陽記》說:楚王到了鄧的濁水,距襄陽二十里,說的就是這條水。濁水又往東流經鄧塞北邊。鄧塞是當地的土名,就是鄧城東南的小山,從前孫文台曾在山下擊潰黃祖的兵。濁水又東流,注入淯水。俏水又往南流經鄧塞東邊,又流經郭城東邊。郭城就是古時的郭子國,在鄧縣的南部邊境。從前巴子請楚與鄧修好,郭人奪取了他的錢幣,就是此城;司馬彪則以為就是鄧縣的鄖聚。
往南流注人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