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一滍水

  【原文】

  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堯之未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於魯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部賦》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於堯山。堯山在太和川大和城東北,潰水出焉。張衡《南都賦》曰:其川讀則滍、澧、、濜,發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總括急趣,箭馳風疾者也。滍水又歷太和川,東,徑小和川,又東,溫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奇發,炎熱特甚。闞駰曰:縣有湯水,可以療疾。湯側又有寒泉焉,地勢不殊,而炎涼異致,雖隆火盛日,肅若冰谷矣,渾流同溪,南注滍水。滍水又東徑胡木山,東流又會溫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勢奇毒。腐疾之徒,無能澡其沖漂。救癢者咸去湯十許步別池,然後可入。湯側有石銘云:皇女湯,可以療萬疾者也。故杜彥達云:然如沸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飲,多少自在。四十日後,身中萬病癒,三蟲死。學道遭難逢危,終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賦》所謂湯谷涌其後者也。然宛縣有紫山,山東有一水,東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沖滿,無所通會,冬夏常溫,世亦謂之湯谷也。非魯陽及南陽之縣故也。張平子廣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滍水又東,房陽川水注之。水出南陽雉縣西房陽川,北流注於滍。滍水之北有積石焉,世謂女靈山。其山平地介立,不連岡以成高,峻石孤峙,不託勢以自遠,四面壁絕,極能靈舉,遠望亭亭,狀若單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頹落,劣得通步,好事者時有扳涉耳。滍水又與波水合,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俗謂之歇馬嶺,川曰廣陽川,非也。即應劭所謂孤山,波水所出也。

  馬融《廣成頌》曰:浸以波、溠。其水又南徑蠻城下,蓋蠻別邑也,俗謂之麻城,非也。波水又南,分三川於白亭東,而俱南入滍水。潰水自下兼波水之通稱也。是故闞滍有東北至定陵入汝之文。滍水又東徑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魯山,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之魯山也。昔在於楚,文子守之,與韓遘戰,有返景之誠。內有《南陽都鄉正衛為碑》。滍水右合魯陽關水,水出魯陽關外分頭山橫嶺下夾谷,東北出入滍。滍水又東北合牛蘭水。水發縣北牛蘭山,東南徑魯陽城東,水側有《漢陽侯焦立碑》。牛蘭水又東南,與柏樹溪水合。水出魯山北峽谷中,東南流徑魯山西,而南合牛蘭水。又東南徑魯山南。闞駰曰:魯陽縣,今其地魯山是也。水南注於滍。滍水東徑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所謂應侯順德者也。彭水注之,俗謂之小滍水。水出魯陽縣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徑彭山西,下有彭山廟,廟前有《彭山碑》,漢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長立。彭山徑其西北,漢安邑長尹儉墓東。冢西有石廟,廟前有兩石闕,闕東有碑,闕南有二獅子相對,南有石碣二枚,石柱西南有兩石羊,中平四年立。彭水又東北流,直應城南而入滍。滍水又左合橋水,水出魯陽縣北恃山,東南徑應山北,又南徑應城西。

  《地理志》曰:故父城縣之應鄉也。周武王封其弟為侯國。應肋曰:《韓詩外傳》稱:周成王與弟戲,以桐葉為圭,曰:吾以封汝。周公曰:天子無戲言。王乃應時而封,故曰應侯,鄉亦曰應鄉。按《呂氏春秋》雲。成王以桐葉為圭,封叔虞,非應侯也。《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非成王矣。戰國范雄所封邑也。謂之應水。滍水又東徑犨縣故城北。《左傳》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於魚齒山下。《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次於魚陵,涉於魚齒之下,甚雨,楚師多凍,役徒幾盡。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矣。所涉即滍水也。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冢。冢前有碑,基西枕岡城,開四門,門有兩石獸,墳傾墓毀,碑獸淪移。人有掘出一獸,猶全不破,甚高壯,頭去地減一丈許,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門表塹上起石橋,歷時不毀。其碑云:六帝四後,是咨是諏。蓋仕自安帝,沒於桓後。於時閽閹擅權,五侯暴世,割剝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頌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許為?石至十春,不若速朽,苞墓萬古,只彰俏辱,嗚呼!愚亦甚矣。滍水又東,滍水注之,俗謂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東源出其縣西南踐犢山東崖下,水方五十許步、不惻其深,東北流徑犨縣南,又東北屈徑其縣東,而北合西源水。西源出縣西南頗山北阜下,東北徑犨城西,又屈徑其縣北,東合右水,亂流北注於滍。漢高祖入關,破南陽太守呂滍於犨東,即於是地,滍水之陰也。滍水又東南徑昆陽縣故城北。昔漢光武與王尋、王邑戰於昆陽,敗之。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裡間。會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皆乘屍而度矣。東北過潁川定陵縣西北,又東過郾縣南,東入於汝。

  滍水東徑西不羹亭南,亭北背汝水,於定陵城北,東入汝。

  郾縣在南,不得過。

  【譯文】

  滍水發源於南陽郡每陽縣西邊的堯山,堯的後代子孫劉累,拿了龍肉給帝孔甲吃,孔甲又向他要龍,而龍卻沒有了;劉累害怕,就遷徙到魯縣去。他在西山建立堯祠,山就叫堯山。所以張衡《南都賦》說:遵循孝道,奉祀先帝,在堯山建立唐祠。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東北,潰水就發源在這裡。張衡《南都賦》說:此處的水有潰、澄、澇、燼,發源於岩穴之間,分布很廣,河闊水盛,匯成巨流,湍急奔騰,勢如疾風飛箭。滍水又流過太和川,東經小和川;又往東流,有溫泉水注入。溫泉水出自北山阜,水源很奇特,七道山泉一齊湧出,熱不可擋。闡駒說:縣裡有湯水,可以治病。溫泉旁邊又有寒泉,地勢並無不同,而一熱一冷卻迥然互異,雖然在赤日炎炎的酷暑,卻寒氣森然,有如冰谷一般。二泉混合同流於一溪,南流注入滍水。滍水又東經胡木山,往東流,又在溫泉口匯合一水。此水發源於北山阜,燙得出奇,有皮膚病的人去洗澡治瘡,在滾燙的泉水湧出處是吃不消的,須到離溫泉十來步的另一口池中,才能入水。溫泉旁有碑文說:皇女湯,可以治百病。所以杜彥達說:像火燒沸湯,煮得熟米飯,喝了能愈百病。道士在這裡清身沐浴,一日喝三次水―喝多少隨各人心意―四十日後,身上百病俱愈,三蟲死盡。溫泉還能堅定人們的精神和意志,學道時碰到種種危難,也不會懊悔了。這就是《南都賦》中說的:後面有溫泉在谷中騰湧。但宛縣有紫山,紫山東邊有一條水,東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水靜而滿,沒有別的支流匯合和相通,溫度冬夏不變,人們也稱為湯谷。但這湯谷不在魯陽,而是在南陽的屬縣宛縣。張平子是浮泛地描述這地區所見的事物,顯然指的不是這裡。滍水又往東流,有房陽川水注入。房陽川水發源於南陽難縣西面的房陽川,北流注入滍水。滍水以北有一座山,岩石層層疊疊,人們稱為女靈山,此山在平地上孤峰屹立,不憑藉連岡之助而巍然高入天際;峭峻的石峰孑然聳峙,不依託山勢而獨自遠上重霄。石山四面都是絕壁,姿態極其輕靈地拔起,遠望亭亭玉立,宛如一根擎天巨柱。北面好像要崩塌似的,勉強才可側足,喜歡冒險的人常有去攀登的。滍水又與波水匯合,波水發源於霍陽西川大嶺東面的山谷,俗稱此嶺為歇馬嶺,稱平原為廣陽川,這都不對。這座山嶺即應肋所謂的孤山,波水就發源在這裡。

  馬融《廣成頌》說:以波水的小港漢來浸灌。水又往南流經蠻城下,這是蠻人的別邑,俗稱麻城,其實不對。波水又往南流,在白亭以東分為三條水流,往南注入潰水。滍水自此以下也兼有波水的通稱。所以闡胭有往東北到定陵注入汝水這樣的文句。滍水又往東流,經過魯陽縣老城南邊,此城就是劉累的舊城。有魯山,魯陽縣就在山南,所以叫魯陽,也就是王莽的魯山縣。魯陽從前在楚國境內,文子守城,與韓國交戰,鬥志昂揚,他揮舞干戈,竟使西斜的太陽返回中天。城內有南陽都鄉正衛為碑。滍水在右邊匯合了魯陽關水,此水發源於魯陽關外分頭山橫嶺下的峽谷,往東北出谷,注入嗤水。滍水又往東北流,匯合了牛蘭水。牛蘭水發源於縣北的牛蘭山,往東南流經魯陽城東面,水邊有漢陽侯焦立碑。牛蘭水又往東南流,與柏樹溪水匯合。柏樹溪水發源於魯山北面的峽谷中,往東南流經魯山西面,然後南流與牛蘭水匯合。牛蘭水又往東南流經魯山南邊。闡胭說:魯陽縣,地點就在今天的魯山。水往南流,注入滍水。潰水往東流經應城南面,就是舊時的應鄉,應侯的封國。《詩經》說的應侯順德,就指這裡。彭水在這裡注入滍水,彭水俗稱小滍水,發源於魯陽縣以南彭山蟻塢東麓,往北流經彭山西,山下有彭山廟,廟前有彭山碑,是漢桓帝元嘉三年(153)杜仲長所立。彭水流經彭山廟西北邊、漢安邑長尹儉墓東邊。墓西有石廟,廟前有兩座石網,網東有碑,網南有兩隻石獅在兩旁對坐,南面有石竭兩塊,石柱西南有兩隻石羊,是中平四年(187)所立。彭水又往東北流,經過應城南注入滍水。潰水又在左邊匯合了橋水。橋水發源於魯陽縣北面恃山,往東南流經應山北面,又往南流經應城西面。《地理志》說:這就是從前父城縣的應鄉,周武王把這裡封給他的弟弟,立為侯國。應肋說:《韓詩外傳》里談到周成王和弟弟做遊戲,用桐葉作圭,說:我把它封給你。周公說:天子說話不能開玩笑,於是成王就應時而受封了,所以那地方就叫應侯鄉,也叫應鄉。按《呂氏春秋》說:成王以桐葉作圭,所封的是叔虞,而不是應侯。《汲郡古文》載,殷時就已有應國,那就不是成王時才有的了。戰國時這是范唯的封邑,水稱應水。滍水又往東流經擎縣老城北邊。《左傳》:昭公元年(前541)冬,楚公子圍派伯州犁在擎建城,就是這地方。水從魚齒山下流出。

  《春秋》:襄公十八年(前555),楚國討伐鄭國,在魚陵歇宿,在魚齒山下涉水過河。當時正下大雨,楚軍很多人都凍壞了,民佚幾乎死盡。晉人聽說楚軍來了,師曠說:沒關係,我驀然唱起《北風》,接著又唱《南風》,《南風》不強勁,多含死聲,楚軍必定不會得手的。當時楚軍所涉的就是嗤水。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墓,墓前還留有墓碑,墓址西邊靠著岡城,開了四座門,門口有兩頭石獸。墓已坍毀,墓碑和石獸也已沉埋或流失了。有人曾掘出一頭石獸,還完好無損,樣子十分高大雄壯,頭部離地大約不到一丈,雕得十分精緻。石獸左前腿上刻了辟邪字樣。墓門外壕塹上建了石橋,經歷漫長的歲月未曾毀壞。墓碑上說:六位皇帝,四位皇后,都來諧詢,聽取意見。從安帝時開始任職,到桓後時亡故。當時宦官專權,五侯凌虐百姓,掠奪公私財物來滿足自己在生或死後的貪慾。封侯為的是表彰有德,立碑是頌揚有功;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又哪裡用得著這樣做?這樣的墓碑與其千載長存,倒不如早點毀掉的好。州苞墓保存到千秋萬代,只不過更顯得可笑可恥罷了。啊,真也太愚蠢了!滍水繼續往東流,匯合了畢水,俗稱秋水,這是不對的。擎水有兩個源頭。東源出自縣境西南踐犢山東崖下面,水源方圓五十餘步,深不可測,往東北流經擎縣南,又往東北轉彎流經縣東,北流與西源水匯合。西源則出自縣境西南頗山北面的丘陵下,往東北流經擎城西,然後轉彎流經縣北,東流與右邊的水匯合,亂流往北注入滍水。漢高祖入關,在畢城東打敗南陽太守呂崎,就是在這裡,地點在滍水南岸。潰水又往東南流,經過昆陽縣老城北面。從前漢光武帝在昆陽與王尋、王邑作戰,打敗了他們;敗兵奔逃時互相踐踏,百餘裡間儘是倒斃的兵卒。這時適逢大雨,滍水猛漲泛濫,連虎豹都怕得發抖,士兵爭先恐後地奔向河裡渡水,溺死了好幾萬人,把河水都堵塞了。王邑、嚴尤、陳茂都是騎馬踏著屍體過河的。

  往東北流過穎川郡定陵縣西北,又往東流過哪縣南面,東流注人汝水。

  滍水往東流過西不羹亭南面,亭北瀕汝水,在定陵城北邊東流注入汝水。郾縣在南邊,不可能從那裡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