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均水出析縣北山,南流過其縣之東,均水發源弘農郡之聲氏縣熊耳山,山南即修陽、葛陽二縣界也。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以為名。齊桓公召陵之會,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馬遷皆嘗登之。縣即析具之北鄉,故言出析縣北山也。均水又東南流徑其縣下,南越南鄉縣,又南流與丹水合。
又南當涉都邑北,南入於沔。
均水南徑順陽縣西,漢哀帝更為博山縣,明帝復曰順陽。應劭曰:縣在順水之陽,今於是縣則無聞於順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衛尉馬廖為侯國。晉太康中,立為順陽郡縣。西有石山,南臨均水。均水又南流注於沔水,謂之均口者也。
故《地理志》謂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東南至順陽,入於沔。
【譯文】
均水發源於析縣北山,往南流過縣東,
均水發源於弘農郡盧氏縣的熊耳山,山的南面就是修陽、葛陽二縣的邊界。熊耳山上雙峰並峙,遠遠望去很像一對熊耳,因而得名。齊桓公會盟召陵,向西遙望熊耳,就是此山。太史公司馬遷也曾登臨過。盧氏縣就是析縣的北鄉,所以經文說均水發源析縣北山。均水又往東南流經該縣,往南流經南鄉縣,又往南流與丹水匯合。
又往南流,到涉都邑北面,往南注人沔水。
均水往南流經順陽縣西南,漢哀帝改名為博山縣,明帝又稱順陽。應肋說:順陽縣在順水之北。今天卻沒聽說過順陽縣有一條順水。章帝建初四年(79),把這裡封給衛尉馬廖,立為侯國。晉太康年間(280-289),立為順陽郡。順陽縣西有石山,南臨均水。均水又南流注入污水。匯流處稱為均口。《地理志》稱均水為淯水,說熊耳山是淯水的發源地。又往東南流到順陽注入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