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二十九湍水

  【原文】

  湍水出酈縣北芬山,南流過其縣東,又甫過冠軍縣東,湍水出弘農界翼望山,水甚清徹,東南流徑南陽酈縣故城東,《史記》所謂下酈析也。僅武帝元朔元年,封左將黃同為侯國。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蓋溪澗之異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澗滋液,極成甘美,雲此谷之水土,餐挹長年。司空王暢、太傅袁隗、太尉胡廣,並汲飲此水,以自綏養。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菊水東南流入於湍。湍水又徑其縣東南,歷冠軍縣西北。有楚堨,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澤潤不窮。湍水又徑冠軍縣故城東,縣本穰縣之一陽鄉、宛之臨駣聚,漢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諸軍,故立冠軍縣以封之。水西有《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碑之西有魏徵南軍司張詹墓。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鋼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後人,幸勿我傷!自後古墳舊冢,莫不夷毀,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見發。六年,大水,蠻飢,始被發掘。說者言:初開,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隱以金釘。墓不甚高,而內極寬大,虛設白揪之言,空負黃金之實。雖意銅南山,寧同壽乎?湍水又徑穰縣為六門肢。漢孝元之世,南陽太守邵信臣,似建昭五年斷湍水,立穰西石塌。至元始五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故號六門竭也,溉穰、新野、昆陽三縣五千餘頃。漢未毀廢,遂不修理。晉太康三年,鎮南將軍杜預復更開廣,利加於民,今廢不修矣。六門側又有六門碑,是部曲主安陽亭侯鄧達等,以太康五年立。湍水又徑穰縣故城北,又東南徑魏武故城之西南,是建安三年,曹公攻張繡之所築也。

  又東過白牛邑南,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劉嵩為侯國。東南徑安眾縣故城南,縣本宛之西鄉,漢長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東南流,涅水注之。水出涅陽縣西北歧棘山,東南徑涅陽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封路最為侯國。王莽之所謂前亭也。應劭曰:在涅水之陽矣。縣南有二碑,碑字紊滅,不可復識,雲是《左伯豪碑》。涅水又東南徑安眾縣,竭而為陂,謂之安眾港。魏太祖破張繡於是處,與荀或書曰:繡遏吾歸師,迫我死地。蓋於二水之間以為沿涉之艱阻也。涅水又東南流注於湍水。

  又東南至新野縣,湍水至縣西北,東分為鄧氏陂。漢太傅鄧禹故宅,與奉朝請西華侯鄧晨故宅隔陂,鄧颺謂晨宅略存焉。

  東入於淯。

  【譯文】

  湍水發源於部縣北芬山,往南流過縣東,又往南流過冠軍縣東,湍水發源於弘農邊界的翼望山,水異常清澈,往東南流經南哪縣舊城東面,就是《史記》所說的下哪析。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把這地方封給左將黃同,立為侯國。湍水又往南流,菊水注入。菊水發源於西北石澗山芳菊溪,也有說發源於析谷的,是溪澗的異名。源頭旁長遍了菊草,由於澗水的滋潤,菊花長得非常茂盛甘美。據說這山谷中的水長年飲用可以延年益壽,於是司空王暢、太傅袁魄,太尉胡廣都汲飲此水來保養自己。因此上流人士都很關注此水,喜愛它的氣味,這種風氣也流傳已久了。菊水往東南流入湍水。債水又流經該縣東南,流經冠軍縣西面。北邊有楚竭,又道堰壩高下相承,蓄水於方塘里,周圍十里的田地,都靠這裡的水灌溉,源源不絕。湍水又流經冠軍縣舊城東邊,該縣原是攘縣的盧陽鄉,宛縣的臨乳聚,漢武帝因為霍去病功高冠於諸軍,所以設立冠軍縣封給他。水的西面有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碑的西面有魏徵南軍司張詹墓,墓前有碑,墓碑背面刻著:沒漆過的揪木棺材,容易腐朽的衣裳,銅器鐵器都不放入,紅漆的器皿也不入藏。暖喲,後世的人啊!請別把我毀傷!自那以後古墳舊墓沒有免遭平毀之難的,而這座墓到元嘉(424-453)初年還沒被盜掘過。六年(429)發大水,蠻夷鬧饑荒,才被發掘出來。據人們說:墳墓剛打開時,金銀銅錫之類器具,塗著紅漆,雕著各種花紋,光彩燦爛奪目。有兩口紅漆棺材,棺前掛著竹簾,棺上釘著金釘。墳墓不很高,但墓內極寬敞。墓碑上假意寫了白揪棺材之類的虛言虛語,來掩蓋以金銀財寶厚葬的事實,雖然主意是想密封得像南山似的牢固,難道這就能和它一樣長久了嗎?湍水又流經攘縣,形成六門破。漢朝孝元帝時,南陽太守邵信臣在建昭五年(前34)堵斷了湍水,修築了攘西石堰,到了元始五年(5),又開了三道水門,成為六石門,所以稱為六門竭。這項水利工程已灌溉攘、新野、昆陽三縣五千餘頃農田。漢朝末年石塘毀廢,就沒有再修復了。晉太康三年(282),鎮南將軍杜預又重新擴建,百姓受益更大;今天又廢棄不修了。六門旁邊又有六門碑,是部曲主安陽亭侯鄧達等人在太康五年(284)所立。湍水又流經攘縣舊城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魏武舊城西南,這是建安三年(198)曹操攻張繡時修築的。

  又往東流過白牛邑南面,

  湍水從白牛邑往南流。建武年間(25一56),世祖將這裡封給劉篙,立為侯國。往東南經安眾縣老城南面。安眾縣原來是宛縣的西鄉,是漢朝長沙定王的兒子康侯丹的封邑。湍水往東南流,涅水注入。涅水發源於涅陽縣西北的岐棘山,往東南流經涅陽縣舊城西面。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把這地方封給路最,立為侯國,王莽時稱為前亭。應韻說:此城在涅水的北面。縣南有兩塊碑,碑上文字磨滅,已經不可辨認了。據說是左伯豪碑。涅水又往東南流經安眾縣,人們在此築堰成破,稱為安眾港。魏太祖在這裡大破張繡,他在給荀或的信中說:張繡阻擋我軍歸路,想迫我於死地。因為有兩條水阻隔著,過河涉水十分困難。涅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湍水。

  又往東南流到新野縣,

  湍水流到新野縣西北,向東分流形成鄧氏破。漢朝太傅鄧禹故宅和奉朝請華西侯鄧晨故宅隔破相對。鄧颺說,鄧晨故宅墓址現在還保存著。

  往東注人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