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洙水出泰山蓋縣臨樂山,《地理志》曰:臨樂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泗水。或作池字,蓋字誤也。洙水自山西北徑蓋縣。漢景帝中五年,封后兄王信為侯國。又西徑泰山東平陽縣。《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陽。杜預曰:今泰山平陽縣是也。河東有平陽,故此加東矣。晉武帝元康九年,改為新泰縣也。西南至卞縣入於泗。
洙水西南流,盜泉水注之。泉出卞城東北卞山之陰。《尸子》曰:孔子至於暮矣而不宿,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故《論語比考讖》曰:水名盜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於洙水。洙水又西南流於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亂流西南,至魯縣東北,又分為二水。水側有故城,兩水之分會也。洙水西北流,徑孔里北,是謂洙泗之間矣。春秋之浚洙,非謂始導矣,蓋深廣之耳。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徑瑕丘城東,而南入石門,古結石為389水門,跨於水上也。西南流,世謂之杜武溝。洙水又西南徑南平陽縣之顯間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經》書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者也。杜預曰:平陽北有顯閭亭。《十三州記》曰:山陽南平陽縣,又有閭丘鄉。《從征記》曰:杜謂顯閭,閭丘也。今按漆鄉在縣東北,漆鄉東北十里,見有閭丘鄉,顯間非也。然則顯間自是別亭,未知孰是。又南,洸水注之。呂忱曰:洗水出東平陽,上承汶水於剛縣西、闡亭東。《爾雅》曰:汶別為闡,其猶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徑盛鄉城西。京相璠曰:剛縣西南,有盛鄉城者也。又南徑泰山寧陽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共王子劉恬為侯國,王莽改之曰寧順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洙,西南流,徑瑕丘城北,又西徑寧陽城南,又西南入於洸水。洸水又西南,徑泰山郡乘丘縣故城東。趙肅侯二十年,韓將舉與齊魏戰於乘丘,即此縣也。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將夜為侯國也。洸水又東南流,注於洙。洙水又南至高平縣,南入於泗水。西有茅鄉城,東去高平三十里。京相璠曰:今高平縣西三十里,有故茅鄉城者也。
【譯文】
洙水發源於泰山郡蓋縣的臨樂山,《地理志》說:臨樂山是洙水的發源地,洙水往西北流到蓋,注入泗水,有人把灑字寫作池字,把字寫錯了。洙水從山間往西北流經蓋縣,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把這裡封給皇后之兄王信,立為侯國。洙水又往西流經泰山東平陽縣。《春秋》:宣公八年(前601)冬,修築平陽城。杜預說:平陽就是今天泰山郡的平陽縣。河東也有平陽縣,所以此處加了東字。晉武帝元康九年(299)改名為新泰縣。
往西南流到卞縣,注人泗水。
洙水往西南流,盜泉水注入。泉水發源於卞城東北、卞山的北面。《尸子》說:孔子走到勝母縣,天晚了,卻不願住宿;經過盜泉,口渴了,卻不肯飲水,那是因為他討厭這兩個名字的緣故。所以《論語比考俄》說:水名盜泉,仲尼不漱,指的就是這泉水。盜泉水往西北流,注入洙水。洙水又往西南流到卞城西面,往西南注入泗水,往西南亂流到魯縣東北,又分為兩條水。水旁有舊城,是兩條水的分水處。洙水往西北流經孔里北面,這就是所謂沫、灑之間。《春秋》說的浚沫,不是說那時開始開鑿,而是進行了加深拓寬的疏浚工程。洙水又往西南流,分出了支流,又往南流經瑕丘城東面,而後南流進入石門,古時候用石塊結成水門,橫跨在水上。洙水往西南流,世人稱為杜武溝。洙水又往西南流,經過南平陽縣的顯間亭西面,那就是鄭邑。《春秋》:襄公二十一年(前552)((經》載,鄭庶其帶了漆和間丘二邑前來投奔。杜預說:平陽以北有顯間亭。《十三州志》說:山陽南平陽縣又有間丘鄉。《從征記》說:杜預所說的顯間,就是間丘。按漆鄉在該縣東北,漆鄉東北十里,有一個間丘鄉,顯間不是間丘,那麼顯間自然該是另外的亭了。但不知哪個說法正確。洙水又往南流,洗水注入。呂忱說:洗水發源於東平陽,上流在剛縣西面、闡亭東面承接汶水。
《爾雅》說:汶水的分支稱闡水,正如洛水有波水之稱一樣。洗水往西南流經盛鄉城西面。京相蟠說:剛縣西南有盛鄉城。洗水又往南流經泰山寧陽縣舊城西面,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把這裡封給魯共王的兒子劉恬,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寧順。洗水又往南流,侏水的支流注入,此水上口承接洙水,往西南流經瑕丘城北面,又往西流經寧陽城南面,又往西南流,注入洗水。洗水又往西南流,經過泰山郡乘丘縣舊城東面,趙肅侯二十年(前330),韓國大將與齊國、魏國在乘丘大戰,就是此縣。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把這裡封給中山靖王的兒子劉將夜,立為侯國。洗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洙水。洙水又往南流到高平縣,往南注入泗水。這裡西有茅鄉城,東距高平三十里。京相播說:今高平縣西三十里有舊茅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