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鄭玄云:出沂山,亦或雲臨樂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導,世謂之柞泉;北水所發,俗謂之魚窮泉。俱東南流,合成一川。右會洛預水,水出洛預山,東北流注之。沂水東南流,左合桑預水,水北出桑預山,東注於沂水。沂水又東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魯山,東南流,右注沂水。沂水又東徑蓋縣故城南,東會連綿之水。水發連綿山,南流,徑蓋城東而南入沂。沂水又東徑浮來之山,《春秋經》書,公及莒人盟於浮來者也,即公來山也。在邳鄉西。故號曰邳來之間也。浮來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會甘水而注於沂。沂水又南徑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雙巒齊秀,圓峙若一。沂水又東南徑東莞縣故城西,與小沂水合。孟康曰:縣,故鄆邑,今鄆亭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吉為東莞侯。魏文帝黃初中,立為東莞郡,《東燕錄》謂之團城,劉武帝北伐廣固,登之以望王難。魏南青州治。《左氏憐》曰:莒魯爭鄆,為日久矣。今城北鄆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員亭,故魯鄆邑,世變其字,非也。《郡國志》:東莞有鄆亭,今在團城東北四十里,猶謂之故東莞城矣。小沂水出黃孤山西,南流徑其城北,西南注於沂。沂水又南與間山水合,水出閭山,東南流,右佩二水,總歸於沂。沂水南徑東安縣故城東,而南合時密水,水出時密山。春秋時莒地。《左傳》,莒人歸井仲於魯,及密而死是也。時密水東流,徑東安城南。漢封魯孝王子強為東安侯。時密水又東南流入沂。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女山,東南流,巨圍水注之。水出巨圍之山,東南注於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堂阜水入焉,其水導源堂阜。《春秋》莊公九年,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杜頂曰: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堂阜水又東南注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徑蒙陰縣故城北,王莽之蒙恩也。又東南與崮水合,水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也。東徑蒙陰縣,注桑泉水。又東南,盧川水注之。水出鹿嶺山,東南流,左則二川臻湊,右則諸葛泉源,斯奔亂流徑城陽之盧縣,故蓋縣之盧上里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劉豨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東南注於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右合蒙陰水。水出蒙山之陰,東北流。昔琅邪承宮避亂此山,立性好仁,不與物竟,人有認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東北流,人於沂。沂水又南徑陽都縣故城東。縣,故陽國也。齊同盟,齊利其地而遷之者也。漢高帝六年,封將軍丁復為侯國。沂水又南與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陰,東流,徑陽都縣南,東注沂水。沂水又左合溫水,水上承溫泉陂,而西南入於沂水者也。
南過琅邪臨沂縣東,又南過開陽縣東。
沂水南徑中丘城西。《春秋》隱公七年。夏,城中丘。《左傳》曰:書不時也。沂水又南徑臨沂縣故城東。《郡國志》曰:琅邪有臨沂縣,故屬東海郡。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武水出焉,蓋水異名也。東流,徑蒙山下,有祠。治水又東南徑顓臾城北。《郡國志》曰:縣有顓臾城,季氏將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社稷之臣,何以伐之為?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便近於費者也。治水又東南流,徑費縣故城南。《地理志》:東海之屬縣也。為魯季孫之邑,子路將墮之,公山弗擾師襲魯,弗克。後季氏為陽虎所執,弗擾以費畔,即是邑也。漢高帝六年,封陳賀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順從也。許慎《說文》雲,沂水出東海費縣東,西入泗,從水,斤聲。呂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東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東南趣也,皆為謬矣。故世俗謂此水為小沂水。治水又東南徑訪城南。《春秋》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把而祀周公,使宛歸泰山之祊,而易許田。杜預《釋地》曰:祊,鄭祀泰山之邑也。在琅邪費縣東南。治水又東南流,注於沂。沂水又南徑開陽縣故城東。縣,故鄅國也。《春秋左傳》昭公十八年,邾人襲鄅,盡俘以歸,各鄅子曰,余無歸矣,從帑於邾是也。後更名開陽矣。《春秋》哀公三年,《經》書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者是矣,縣故琅邪郡治也。又東過襄賁縣東,屈從縣南,西流,又屈南過郯縣西。
《魯連子》稱陸子謂齊滑王曰:魯費之眾臣,甲舍於囊賁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郯,故國也,少昊之後。《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公與之宴,昭子叔孫湣問曰:少吳鳥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矣。黃帝、炎帝以雲火紀官,太皞以龍紀,少皞瑞鳳鳥,統歷鳥官之司,議政斯在,孔子從而學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者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四年,越子末句滅郯,以郯子鴣歸。縣,故舊魯也。東海郡治。秦始皇以為郯郡。漢高帝二年,更從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又南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縣西,南入於泗。《春秋左傳》曰: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吳子辭水道不可以行,晉乃還。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徑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妃。昔張子房遇黃石公於圮上,即此處也。建元二年,曹操圍呂布於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譯文】
沂水發諫於泰山郡蓋縣的艾山,
鄭玄說:沂水發源於沂山,也有說發源於臨樂山。沂水有兩個源頭,南源民間稱為柞泉,北源民間稱為魚窮泉。兩條水都往東南流,匯合成一條,在右邊與洛預水匯合。洛預水發源於洛預山,往東北流,注入沂水。沂水往東南流,左邊匯合了桑預水。此水發源於北面的桑預山,東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東南流,蝗娘水注入。此水發源於魯山,往東南流,在右邊注入沂水。沂水又往東流經蓋縣舊城南面,往東流與連綿之水匯合。此水發源於連綿山,往南流經蓋城東南,而後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東流經浮來山。《春秋經》載,公和營人在浮來會盟。浮來山就是公來山,在那鄉西,所以稱鄭來之間。浮來水又注入沂水,浮來水左面接納了三條水,右面與甘水匯合,而後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經爆山西面,爆山有兩座山峰,相距一里,雙峰都很秀美,渾圓的山形看來一模一樣。沂水又往東南流經東莞縣l日城西面,與小沂水匯合。孟康說:東莞縣是從前的鄲邑,就是今天的哪亭。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封城陽共王的兒子吉為東莞侯。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立為東莞郡。《東燕錄》稱為團城。劉武帝北伐廣固時,登上城關遙望王龍,魏時,這裡是南青州的治所。《左氏傳》說:營、魯爭奪鄲,由來已久。今天城北的邪亭就是當時的鄲。京相瑤說: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有員亭,就是過去魯國的鄲邑。世人把字改了,是寫錯的。據《郡國志》東莞有娜亭,今天在團城東北四十里,還把它稱為舊東莞城。小沂水發源於黃孤山,往西南流經城北,往西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與間山水匯合,間山水發源於間山,往東南流,右面引入兩條水,一起匯合入沂水。沂水往南流經東安縣!日城東面,又南流與時密水匯合。時密水發源於時密山,春秋時屬營地。《左傳》:營人把共仲送回魯國,到密時卻死了。時密水往東流經東安城南,漢封魯孝王的兒子強為東安侯。時密水又往東南流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桑泉水發源於北方的五女山,往東南流,巨圍水注入。巨圍水發源於巨圍之山,往東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東南流,堂阜水注入,此水發源於堂阜。《春秋》:莊公九年(前685),管仲請求鮑叔把他關起來,鮑叔就把他囚禁了,但到堂阜就把他釋放了。杜預說: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就是這地方。堂阜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桑泉山,桑泉水又往東南流經蒙陰縣舊城北面,王莽時稱為蒙恩。桑泉水又往東南流與望尚水匯合,此水有兩條源流,東流合為一條,俗稱漢水。往東流經蒙陰後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東南流,盧川水注入。盧川水發源於鹿嶺山,往東南流,左邊有二條水匯入,右邊有諸葛泉流來,亂流經過城陽的盧縣,這裡是從前蓋縣的盧上里。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裡封給城陽共王的兒子劉稀,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為著善。盧川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東南流,右邊與蒙陰水匯合。蒙陰水發源於蒙山北麓,往東北流。從前琅邪承宮在此避亂,他生性仁厚,不和人爭,有人冒認他所種的黍,他也就丟掉離開了。蒙陰水往東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經陽都縣舊城東面,陽都縣就是從前的陽國。陽國是齊國的盟國,齊國貪圖那片土地肥美,就把陽人遷走。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這裡封給將軍丁復,立為侯國。沂水又往南流與蒙山水匯合。蒙山水發源於蒙山的北面,往東流經陽都縣南面,又往東注入沂水。沂水又在左面與溫水匯合。溫水上口承接溫泉破,往西南注入沂水。
往南流過琅邪郡臨沂縣東面,又往南流過開陽縣東面,
沂水往南流經中丘城西面,《春秋》:隱公七年(前716)夏天,修築中丘城。《左傳》說:記錄這件事是因為這項工程不合時宜。沂水又往南流經臨沂縣舊城東面,《郡國志》說:琅邪有臨沂縣,從前屬於東海郡,有治水在此注入沂水。治水發源於泰山南武陽縣的冠石山。《地理志》說:冠石山是治水的發源地。應肋《地理風俗記》說:武水發源於冠石山,那大概是治水的異名吧。治水往東流經蒙山下,那裡有一個祠廟。治水又往東南流經擷臾城北面,《郡國志》說:臨沂縣有擷臾城。季氏打算征伐擷臾,孔子說:昔日先王封他為東蒙主,是國家的重臣,為什麼要征伐他呢?冉有說:因為擷臾城堅兵利,而且又與費相鄰近,不攻下它,恐有後患。治水又往東南流經費縣舊城南面。據《地理志》,費縣是東海郡的屬縣,是魯國季孫氏的封邑,子路要毀掉它。公山弗擾的軍隊襲魯,沒有攻克,後來季氏被陽虎拘捕,公山弗擾在費反叛,說的就是這城邑。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這裡封給陳賀,立為侯國,王莽改為順從。許慎《說文》說:沂水發源於東海費縣,往東南流,注入泗水。沂字偏旁從水,音斤。呂忱《字林》也這樣說。治水往東南注入的是沂水,泗水在西邊,不能說向東南流注入泗水,兩人都說得不對。所以民間稱這條水為小沂水。治水又往東南流經訪城南面。《春秋》:隱公八年(前715),鄭伯要求廢棄對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讓宛交還泰山的訪城,而以近許的田作為交換。杜預《釋地》說:訪是鄭國祭祀泰山的城邑,在琅邪費縣東南。治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經開陽縣舊城東面,開陽縣是從前的邵國。《春秋左傳》:昭公十八年(前524),鄭人襲擊部,把部人全都抓起來帶回,禹卜子說:我已無處可歸了。於是就隨著妻子兒女去邦。後來部改名力開陽。《春秋》:哀公三年(前492)((經》載,季孫斯、叔孫州仇率軍修築啟陽城,就是這座城。開陽縣是過去琅邪郡的治所。
又往東流過襄資縣東面,轉彎從縣南往西流,又轉彎向南流過鄭縣西面,
《魯連子》說:陸子對齊滑王說:魯國費的家臣們,在襄責建造宅第。襄貴,王莽時改名章信,是從前郊的封國,少吳的後代住在這裡。《春秋》獷昭公十七年(前525),炎體子朝拜魯國,魯公宴請他。昭公的兒子叔孫蠟問他:少昊以鳥為官名,那是什麼緣故?鄭子答道: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知道這件事。黃帝、炎帝以雲、火為官名,太睞以龍為官名。少睜立時有鳳鳥出現的祥瑞,就以鳳鳥掌管曆法,並規定了各種鳥官的職司,商議政事都靠他們。孔子也在這裡向郊子學習。不久他對人說:天子把典章制度都丟了,關於職官的學問現在反而向四夷學習。《竹書紀年》:晉烈公四年(前412),越子末句滅掉郊國,俘虜了郊子鴿回來。襄責縣是從前魯國地方,是東海郡的治所,秦始皇立為鄭郡,漢高帝二年(前205),改為今名,就是王莽時的沂平。
又往南流過良城縣西面,又往南流過下鄭縣西面,往南注人泗水。《春秋左傳》說:昭公十三年(前529)秋,晉侯在良與吳子會晤,吳子以水路不通為藉口推辭了,晉侯就回去了。《地理志》說:良城,王莽時改名為承翰。沂水在下邵縣北面向西流,分為兩條水,一條在城北向西南注入泗水,另代條流經城東再拐彎流過縣南,也注入泗水,稱為小沂水。水上有一座橋,徐、泅一帶稱橋為坦,從前張子房在紀上遇黃石公,就是這地方。建安二年(197),曹操在這裡圍困呂布,引沂、灑之水灌城,而擒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