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二十三獲水

  【原文】

  獲水出汳水於梁郡蒙縣北,《漢書·地理志》曰:獲水首受甾獲渠,亦兼丹水之稱也。《竹書紀年》曰:未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蓋汳水之變名也。獲水自蒙東出,水南有《漢故繹幕令匡碑》。匡字公輔,魯府君之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尋識,竟不知所立歲月也。獲水又東徑長樂固北,己氏縣南,東南流徑於蒙澤。《十三州志》曰:蒙澤在縣東。《春秋》慶公十二年,宋萬與公爭博,殺閔公於斯澤矣。獲水又東,徑虞縣故城北,古虞國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陳定亭也。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世,梁國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漢中葉,避孝元皇帝諱,改姓曰盛。世濟其美,以迄於公。察孝廉,除郎,累遷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廟,廟字傾頹,基構可尋。獲水又東南徑空桐澤北。澤在虞城東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游於空澤,辛已,卒於連中。大尹左師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宮者矣。獲水又東徑龍譙固,又東合黃水口,水上承黃陂,下注獲水。獲水又東入櫟林,世渭之九里柞。獲水又東南徑下邑縣故城北。楚考烈王滅魯,頃公亡,遷下邑。又楚、漢彭城之戰,呂后兄澤,軍於下邑。高祖敗,還從澤軍。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師,陸機所謂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獲水又東徑碭縣故城北。應劭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玉莽之節碭縣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斬山作郭,穿石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數尺水,水有大鯉魚,黎民謂藏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藏皆潔齋而進,不齋者至藏,輒有獸噬其足,獸難得見,見者雲似狗,所未詳也。山上有梁孝王祠。獲水又東,谷水注之,上承碭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散流,為零水、滾水、清水也,積而成潭,謂之碭水。趙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術,浮游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曰:皆潔齋待於水旁,設屋祠,果乘赤鯉魚出,人坐祠中,碭中有可萬人觀之,留月余,復人水也。陂水東注,謂之谷水,東徑安山北,即碭北山也。山有陳勝墓,秦亂,首兵伐秦,弗終厥謀死,葬於碭,諡曰隱王也。谷水又東北注於獲水。獲水又東歷藍田鄉郭,又東徑梁國抒秋縣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獲水又東歷洪溝,東注,南北各一溝,溝首對獲,世謂之鴻溝,非也。《春秋》昭公八年,秋,蒐於紅。杜預曰: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即《地理志》之縣也。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為侯國,王莽之所謂貢矣。蓋溝名音同,非楚漢所分也。又東過蕭縣南,睢水北流注之。

  蕭縣南對山,世謂之蕭城南山也。戴延之謂之同孝山,云:取漢陽城侯劉德所居里名目山也。劉澄之云:縣南有冒山。未詳孰是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獲,世謂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為名也。余嘗徑蕭邑,城右惟是水北注獲水,更無別水,疑即《經》所謂睢水也。城東西及南三面,臨側獲水,故沛郡治,縣亦同居矣。城甫舊有石橋耗處,積石為梁,高二丈,今荒毀殆盡,亦不具誰所造也。縣本蕭叔國,宋附庸,楚滅之。《春秋》宣公十二年,楚伐蕭,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撫之,士同挾纊,蓋恩使之然矣。蕭女聘齊為頃公之母,郤克所謂蕭同叔子也。獲水又東歷龍城,不知誰所創築也。獲水又東徑同孝山北。山陰有楚元王冢,上圓下方,累石為之,高十餘丈,廣百許步,經十餘墳,悉結石也。獲水又東,淨淨溝水注之。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白溝水也。又北入於獲,俗名之曰淨淨溝也。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干泗。

  獲水自淨淨溝東徑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未所詳也。蓋遵育王之遺法,因以名焉。與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餘波,北徑阿育王寺側,水上有梁,謂之玄注橋,水旁有石墓,宿經開發,石作工奇,殊為壯構,而不知誰冢,疑即澄之所謂凌冢也。水北流,注於獲。獲水又東徑彌黎城北。劉澄之《永初記》所謂城之西南,有彌黎城者也。獲水於彭城西南,回而北流,徑彭城。城西北舊有楚大夫龔勝宅,即楚老哭勝處也。獲水又東,轉徑城北而東注泗。水北三里有石冢被開,傳言楚元王之孫劉向冢,未詳是否。城,即殷大夫老彭之國也。於春秋為宋地,楚伐宋並之,以封魚石崔於。季珪《述初賦》曰:想黃公於邳圯,勤魚石於彭城。即是縣也。孟康曰:舊名江陵,為南楚,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文穎曰:彭城,故東楚也。項羽都焉,謂之西楚,漢祖定天下,以為楚郡,封弟交為楚王都之。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樂郡也,徐州治。城內有漢司徒袁安、魏中郎將徐庶等數碑,並列植於街右,咸曾為楚相也。大城之內有金城。東北小城,劉公更開廣之,皆壘石高四丈,列塹環之。小城西又有一城,是大司馬琅邪王所修,因項羽故台經始,即構宮觀門閣,惟新厥制。義熙十二年,霖雨驟澍,汳水暴長,城遂崩壞。冠軍將軍,彭城劉公之子也,登更築之,悉以磚壘,宏壯堅峻,樓櫓赫奕,南北所無。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河東薛安都舉城歸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陽公孔怕恭援之,邑閣如初,觀不異昔。自後毀撤,一時俱盡。間遺工雕鏤,尚存龍雲逞勢,奇為精妙矣。城之東北角,起層樓於其上,號曰彭祖樓。《地理志》曰:彭城縣,古彭祖國也。《世本》曰:陸終之子,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租冢。彭祖長年八百,綿壽永世,於此有冢,蓋亦元極之化矣。其樓之側,襟汳帶泗,東北為二水之會也。聳望川原,極目清野,斯為佳處矣。

  【譯文】

  獲水在梁郡蒙縣以北由派水分出,《漢書·地理志》說:獲水上流承接街獲渠,又兼有丹水之稱。又說,《竹書紀年》說:宋國在丹水上殺了它的大夫皇緩。又說,宋國發大水,使丹水奎塞不通,丹水大概就是飯水的異名。獲水從蒙縣向東流出,水南有漢故繹幕令匡碑。匡字公輔,是魯府君的小兒子。墓碑上的字跡已破損剝落,不能辨識,看不出立碑的年月了。獲水又往東流經長樂固以北、巳氏縣以南,往東南流經蒙澤。《十三州志》說:蒙澤在縣東,《春秋》:莊公十二年(前682),宋萬與閡公賭博時相爭,在蒙澤殺了閡公。獲水又往東流經虞縣老城北面,虞縣是古時的虞國。從前夏朝少康逃奔到虞氏那裡,做了管理膳食的小官,於是虞思把兩位姓姚的女子嫁給他做妻子。這就是王莽時的陳定亭。城東有漢司徒盛允碑。盛允字伯世,梁國虞人。他的祖上姓爽,到了漢朝中期,為避孝元皇帝諱,改姓盛。盛氏世代繼承祖上的美德,到了盛允,被舉薦為孝廉,授官為郎,歷任司空;司徒。墓碑立於延熹年間(158-166),墓地還建有一座石廟,廟宇已經倒塌了,但廟基還可以找到。獲水又往東南流經空桐澤北面,空桐澤座落在虞城東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冬天,宋景公在空澤遊覽,辛巳,在連中逝世。大尹、左師組織了空澤的千名甲士,將景公的靈樞從空桐護送到沃宮。獲水又往東流經龍誰固,又往東與黃水口匯合,黃水上流承接黃破,注入獲水。獲水又往東流入棟林,世人稱為九里柞。獲水又往東南流經下邑縣老城北面,楚考烈王滅了魯國,頃公逃走,遷居到下邑。楚、漢彭城之戰時,呂后的哥哥呂澤,把軍隊駐紮在下邑,高祖戰敗退回,來到呂澤的軍中。張子房首創捐地的策略,夢收了該下的軍隊,陸機所謂就在下邑謀劃,就指這件事。下邑,王莽改名為下治。獲水又往東流經場縣老城北。應韻說:場縣東面有座場山,出產紋石,秦朝時設立了楊郡,這是以山來命名的,就是王莽時的節場縣。山上有梁孝王墓。這座墳墓,開山鑿石作為棺榔和墓室。走一里路,才到墓室里那地方有積水,深數尺,水中有大鯉魚。民眾都說這裡有神明,不敢觸犯他。到這裡來的人都要齋戒沐浴才敢進來,如果不舉行齋戒,一到這裡就有野獸出來咬他的腳,這野獸不易看見,有些人偶然看見,都說形狀像狗,也不知究竟怎樣。山上有梁孝王祠。獲水又往東流,谷水注入,敦水上流承接楊破,破中有座香城,此城四面環水,破塘接納了各條散流的水,有零水、滾水、清水,積聚成深潭,叫做楊水。趙國有個人名叫琴高,因擅長鼓琴,成為康王的門客,他掌握了仙人彭祖、涓子的仙術,在楊郡漫遊了二百餘年,後來要潛入楊水中取龍子,與弟子們約定說:大家都潔身齋戒,設立屋祠,在水旁等待。不久,他果然乘坐紅鯉魚從水中出來,進入祠中坐著。楊郡一帶約有上萬人來觀看,他在祠中逗留了一個多月,後又重新潛入水中。阪水東流,稱為谷水,往東流經安山北面,安山就是楊北山。山上有陳勝墓。秦朝末年大亂,陳勝最先起兵伐秦,結果卻戰敗身死,葬於楊縣,溢號稱隱王。谷水又往東北流,最後注入獲水。獲水又往東流經藍田鄉的城郭,又往東流經梁國抒秋縣老城南面,這就是王莽時的予秋。獲水又往東流經洪溝,往東流去。洪溝南北各有一條,溝的上端與獲水相對,人們叫它鴻溝,其實不是。《春秋》:昭公八年(前534)秋天,在紅打獵。杜預說: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就是《地理志》上說的濁縣。景蒂三年(前154),把這地方封給楚元王的兒子富,立為侯國,王莽時叫貢。大概溝名因音同而誤,這並不是楚、漢分界的鴻溝。又往東流過蕭縣南面,睢水往北流注人。

  蕭縣南面對山,人們叫蕭城南山。戴延之稱它同孝山,說是以漢陽城侯劉德居住的鄉里名來取山名的。劉澄之說:縣南有冒山。不知道誰的說法對。山裡有箕谷,谷水往北流注入獲水,人們叫它西流水,說此水的上流承接悟桐破,因破水向西流而得名。我曾經途經蕭邑,城的右面只有這條水向北注入獲水,再沒有其他的水了,推想起來就是《水經》里所說的睢水仍蕭城東、西、南三面瀕臨獲水,舊時的沛郡治所及縣治都同在此城。城南從前有一座石橋,用石塊壘砌而成,高二丈,也未署建造者的名字,現在已荒廢毀壞得差不多了。蕭縣原來是蕭叔國,是宋國的附庸,被楚國所滅。《春秋》:宣公十二年(前597),楚國征伐蕭國,蕭國被擊潰,申公巫臣說:戰士大多衣單身寒,請君王巡視三軍,撫慰將士,他們就像穿上棉衣一樣溫暖了。這是統帥施恩於部下的結果。蕭女嫁往齊國,後來成為頃公的母親,就是部克所說的蕭同叔子。獲水又往東流經龍城,這座城不知是誰首先修築的。獲水又往東流經同孝山北面,山的北麓有楚元王墓,上圓下方,用石塊壘砌而成,高十餘丈,寬約百來步,南北向並列有十幾座墳墓,都是石塊壘結的。獲水又東流,淨淨溝水注入,溝水上流承接梧桐破,往西北流,就是中書劉澄之所說的白溝水,又往北注入獲水,俗名淨淨溝。

  又往東流到彭城縣北面,往東注人泗水。

  獲水從淨淨溝往東流經阿育王寺北面,有人說這座寺院是楚王英建造的,但不很清楚。因為寺里倡導阿育王的遺法因而得名。獲水與安破水匯合。安破水上流承接安破的余水,往北流經阿育王寺旁。水上有一座橋,叫做玄注橋,岸邊有一座石墓,早年被開掘過,墓石雕砌得很精緻奇巧,是一座十分壯觀的建築,但不知是誰的墳墓,也許就是劉渣之所說的凌家吧。安破水往北流,注入獲水。獲水又往東流經彌黎城北面,劉澄之《永初記》提到,城的西南有彌黎城。獲水在彭城西南轉彎往北流,經過彭城,城西北從前有楚大夫龔勝故居,就是楚國老父哭吊龔勝的地方。,獲水又向東轉,流經城北,向東注入泗水。城北三里有座石墓被掘過,傳說是楚元王孫劉向墓,不知是否確實。彭城就是殷大夫老彭的封國。春秋時是宋國的地方。楚國征伐宋國,兼併了此城,把它封給魚石。崔季矽《述初賦》說:在下那紀橋懷想黃石公,把彭城封給魚石。指的就是這個縣城。孟康說:過去稱江陵為南楚,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文穎說:彭城,過去屬東楚。項羽在這裡建都後稱為西楚。漢高祖平定天下,把這裡立為楚郡,封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建都彭城。宣帝地節元年(前69),改為彭城郡,王莽時又改名為和樂郡,是徐州的治所。城內有漢朝司徒袁安、魏中郎將徐庶等幾座石碑,在街道的右面排成一行,他們都曾當過楚國的垂相。大城裡有一座金城,東北面有一座小城,劉公改建擴大了範圍,城牆都用石塊壘砌,高四丈,周圍城嚎環繞。小城西面又有一座城,是大司馬琅邪王所修建,此城利用從前項羽的老台經營構築,建造了宮殿和門閣,重新恢復建築的規模。義熙十二年(46),忽然下了一場大雨,飯水暴漲,城也崩塌毀壞了。冠軍將軍是彭城劉公的兒子,又重新修築了城牆。新修的城牆全都用磚壘砌,宏偉壯觀,十分堅固,城頭的睞望台瑰麗堂皇,無論南方北方都沒有看到過。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河東薛安都,率全城軍民歸降於魏,魏派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陽公孔拍恭援助他,全城完好無損,和先前一樣壯麗。但以後卻被拆毀,昔日的雄姿,也一旦化為烏有,只有局部地方留下一些精緻的雕刻,龍騰雲飛氣勢不凡,真雕得十分精妙。東北角城上建造了一座城樓,叫彭祖樓。《地理志》說:彭城縣就是古時彭祖的封國。《世本》說: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錢,就是彭祖。他之所以被稱為彭祖,是因為封於彭城的緣故。樓下是彭祖墓。彭祖活到八百歲,是極長壽的了,但這裡有他的墳墓,大概也是無窮天地間的一種物化現象。飯水和泗水流過彭祖樓旁,樓的東北面,就是這兩條水的匯流處。登樓眺望,蜿蜒的川流,坦蕩的原野一望無際,是一個登高攬勝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