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睢水出梁郡鄢縣,睢水出陳留縣西蒗渠,東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陳留浚儀狼湯水也,《經》言出鄢,非矣。又東徑高陽故亭北。俗謂之陳留北城,非也。蘇林曰:高陽者,陳留北縣也。按在留故鄉聚名也。有《漢廣野君廟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余徽於千載,遵茂美於絕代,命縣人長照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輟洗分餐,咨謀帝猷,陳鄭有啄鹿之功,海岱無牧野之戰,大康華夏,綏靜黎物,生民以來,功盛莫崇,今故字無聞,而單碑介立矣。《陳留風俗傳》曰:酈氏居於高陽,沛公攻陳留縣,酈食其有功,封高陽侯。有酈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將軍商有功,食邑於涿,故自陳留徙涿。縣有鉼亭鉼鄉。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為侯國也。睢水又東徑雍丘縣故城北。縣,舊杞國也。殷湯周武以封夏後,繼禹之嗣。楚滅杞,秦以為縣。圈稱曰:縣有五陵之名、故以氏縣矣。城內有夏後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輟。秦始皇因築其表為大城,而以縣焉。睢水又東,水積成湖,俗謂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右則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肢水,東北徑雍丘城北,又東分為兩瀆、謂之雙溝,俱入白羊陂。陂水東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謂之洛架水,東南流入於睢水。睢水又東徑襄邑縣故城北,又東徑雍丘城北。睢水又東徑寧陵縣故城南。故葛伯國也,王莽改曰康善矣。歷鄢縣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經》有出鄢之文。城東七里,水次有單父令楊彥,尚書郎楊禪字文節,兄弟二碑,漢光和中立也。東過睢陽縣南,睢水又東徑橫城北。《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樂大心御華向於橫。
杜預曰:梁國睢陽縣南,有橫亭,今在睢陽縣西南,世謂之光城,蓋光、橫聲相近,習傳之非也。睢水又徑新城北,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傳》文公十四年,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盟於新城者也。睢水又東徑高鄉亭北,又東徑毫城北。南毫也,即湯所都矣。睢水又東徑睢陽縣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啟於宋以嗣殷後,為宋都也。昔宋元君夢江使乘輜車,被繡衣,而謁於元君,元君感衛平之言,而求之於泉陽,男子余且,獻神龜於此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為碭郡。漢高祖嘗以沛公為碭郡長。天下既定,五年為梁國。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為梁王,太后之愛子,景帝寵弟也。是以警衛貂侍,飾同天子,藏珍積寶,多擬京師,招延豪傑,士咸歸之,長卿之徒,免官來游。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觀,台苑屏榭,勢並皇居,其所經構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陽曲》,創傳由此始也。城西門,即寇先鼓琴處也。先好釣,居睢水旁,宋景公問道不告,殺之。後十年,止此門,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門曰盧門也。春秋華氏居盧門,里叛。杜預曰:盧門,宋城南門也。
司馬彪《郡國志》曰:睢陽縣有盧門亭,城內有高台,甚秀廣,巍然介立,超焉獨上,謂之蠡台、亦曰升台焉。當昔全盛之時,故與雲霞竟遠矣。《續述征記》曰:回道似蠡,故謂之蠡台。非也。余按《闕子》,稱宋景公使工人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遲也?對曰,臣不復見君矣,臣之精盡於弓矣。獻弓而歸,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東面而射之,矢逾於盂霜之山,集於彭城之東,余勢逸勁,猶飲羽於石樑。然則蠡台即是虎圈台也,蓋宋世牢虎所在矣。晉太和中,大司馬桓溫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開石門。鮮卑堅戍此台,真頓甲堅城之下,不果而還。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謂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涼馬台。台東有曲池,池北列兩釣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東,又有一台,世謂之雀台也。城內東西道北,有晉梁王妃王氏陵表,並列二碎,碑云:妃諱粲,字女儀,東萊曲城人也,齊北海府君之孫司空東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嬪於司馬氏,泰始二年,妃於國。太康五年薨。營陵於新蒙之,大康九年立碑。東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階礎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宮東,即安梁之舊地也。齊周五六百步,水列釣台。池東又有一台,世謂之清泠台。北城憑隅,又結一池台,晉灼曰:或說平台在城中東北角,亦或言兔園在平台側。如淳曰:平台,離宮所在。今城東二十里有台,寬廣而不甚極高,俗謂之平台。余按《漢書·梁孝王傳》稱王以功親為大國,築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復道自宮東出楊之門。左陽門,即睢陽東門也,連屬於平台則近矣,屬之城隅則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與鄒枚、司馬相如之徒,極游於其上。故齊隨郡王《山居序》所謂西園多士,平台盛賓,鄒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屢陳;是用追芳昔娛,神遊千古,故亦一時之盛事。謝氏賦雪,亦曰梁王不悅,游於兔園。今也歇堂淪字,律管埋音,孤基塊立,無復曩日之望矣。城北五六里,便得漢大尉橋玄墓,冢東有廟,即曹氏盂德親酹處。操本微素,嘗候於玄,玄曰:天下將亂,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己,後經玄墓,祭云:操以頑質,見納君子,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約言,徂沒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怨。雖臨時戲言,非至親篤好,胡肯為此辭哉!悽愴致祭,以申宿懷。冢列數碑,一是漢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橋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後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廷尉河南吳整等,以為至德在己,揚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隴西枹罕北次陌碭守長騭,為左尉漢陽豲道趙馮孝高,以橋公嘗牧涼州,感三綱之義,慕將順之節,以為公之勛美,宜宣舊邦、乃樹碑頌,以昭令德。光和七年,主記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陰有《右鼎文》,建寧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寧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鼎銘》文曰:故臣門人,相與述公之行,咨度體則,文德銘於三鼎,武功勒於征鉞,書於碑陰,以昭光懿。又有《鉞文》稱,是用鏤石假象,作茲征鉞軍鼓,陳之於東階,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勛焉。廟南列二往,柱東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廟前東北,有石駝,駝西北有二石馬,皆高大,亦不甚雕毀。惟廟頹構,粗傳遺墉,石鼓仍存,鉞今不知所在。睢水於城之陽,積而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東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會睢,謂之明水,絕睢注渙。睢水又東南流,歷於竹圃。水次綠竹萌渚,菁菁實望,世人言粱王竹園也。睢水又東,徑谷熟縣故城北。睢水又東,蘄水出焉。睢水又東,徑粟縣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國也。王莽曰成富。睢水又東,徑太丘縣故城北。《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恭王子節侯劉政為侯國。漢明帝更從今名。《列仙傳》曰:仙人文賓,邑人,賣靴履為業,以正月朔日,會故嫗於鄉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處矣。睢水又東,徑芒縣故城北。漢高帝六年,封耏跖為侯國。王莽之傳治。世祖改曰臨睢。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從事皇毓碑》,殞身州牧,陰君之罪,時年二十五。臨睢長平輿李君,二千石丞,綸氏夏文則,高其行而悼其殞,州國咨嗟,旌閭表墓,昭敘令德,式示後人。城內有《臨睢長左馮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遷廣漢屬國都尉,吏民恩德。縣人公府掾陳盛孫,郎中兌定興、劉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遠績。縣北與碭縣分水。有碭山。芒、碭二縣之間,山澤深固,多懷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並隱碭山得道,漢高祖隱之。呂后望氣知之,即於是處也。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賢人隱?師曰:視囚方常有大雲,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賢人隱矣。
又東過相縣南,屈從城北,東流,當蕭縣南,入於陂。相縣,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泗水郡。漢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雙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林監居翁為侯國,曰湘成也。工莽更名,郡曰吾符,縣曰吾符亭。睢水東徑石馬亭。亭西有漢故伙波將軍馬援墓。睢水又東徑相縣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國府園中,猶有伯姬黃堂基。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婦人之義,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焚死處也。城西有伯姬冢。昔鄭渾為沛郡太守,於蕭、相二縣,興陂堰,民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睢水又左合白溝水,水上承梧桐陂,陂側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徑相城東,而南流注於睢。睢盛則北流入於陂,陂溢則西北注於睢,出入迴環,更相通注,故《經》有入陂之文。睢水又東徑彭城郡之靈壁東,東南流。《漢書》,項羽敗漢王於靈壁東,即此處也。又雲東通谷泗。服虔曰:水名也,在沛國相界,未詳。睢水徑谷熟,兩分睢水而為蘄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謂兼稱。谷水之名,蓋因地變,然則谷水即睢水也。又雲漢軍之敗也,睢水為之不流。睢水又東南徑竹縣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篤亭也。李奇曰:今竹邑縣也。睢水又東與澕湖水合,水上承甾丘縣之渒陂,南北百餘里,東西四十里,東至朝解亭,西屆彭城甾丘縣之故城東。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繫於睢水,又東睢水南,八丈故溝水注之。水上承蘄水而北會睢水,又東徑符離縣故城北。漢武帝元狩四年,封路博德為侯國,王莽之符合也。睢水又東徑臨淮郡之取慮縣故城北。昔汝南步游張少失其母,及為縣令,遇母於此,乃使良馬踟躕,輕軒罔進,顧訪病姬,乃其母也。誠願宿憑,而冥感昭征矣。睢水又東合烏慈水,水出縣西南烏慈渚,潭漲東北流,與長直故瀆合。讀舊上承蘄水,北流八十五里,注烏慈水。烏慈水又東逕取慮縣南,又東屈徑其城東,而北流注於睢。睢水又東徑睢陵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楚為侯國,王莽之睢陸也。睢水又東,與潼水故瀆會。舊上承潼縣西南潼陂,東北流,徑潼縣故城北,又東北徑睢陵縣下會睢水。睢水又東南流,徑下相縣故城南。高祖十二年,封莊侯泠耳為侯國。應劭曰:相水出沛國相縣,故此加下也。然則相又是睢水之別名也,東南流入於泗,謂之睢口,《經》止蕭縣,非也。所謂得其一而亡其二矣。
【譯文】
睢水發源於梁郡焉仔縣,
睢水發源於陳留縣西邊的菠藹渠,往東北流。《地理志》說:睢水上口承接陳留縣浚儀的狼湯水。《水經》說發源於郡縣,顯然是錯誤的。睢水又往東流經高陽故亭北面,俗稱陳留北城,其實不是。蘇林說:高陽是陳留北面的縣。按高陽在留,是從前的鄉村名,那裡有漢廣野君廟碑『。延熹六年(163)十二月,雍丘縣令董生仰慕廣野君遺留於千載的高風,崇奉他優美的典範於萬世之後,因此囑縣人長照撰文,以表彰他不朽的美德。文中大意說:高祖禮賢下士,廣野君也盡心為他出謀劃策。襲陳留,得秦積粟,建立了卓著的功勳;青徐等地,不戰而定,使國家大大地富盛起來,人民也得以安寧地生活。自古以來,沒有更高的功勳了。現在原來的祠廟已不再有人知道了,只有這塊廟碑還孤零零地豎立著。《陳留風俗傳》說:麗耳氏居住在高陽,沛公攻陳留時,麗腸食其因獻計有功,後來被封為高陽侯。族人哪峻,字文山,曾任公府椽。大將軍哪商有功,受封以琢為食邑,因此他從陳留遷往琢。高陽縣有餅亭、餅鄉。建武二年(26)世祖把這地方封給王常,立為侯國。睢水又往東流經雍丘縣舊城北面。雍丘縣是從前的祀國,殷湯和周武王曾把此地封給夏的子孫,以維續禹的後嗣。後來楚滅了祀,秦時設置為縣。圈稱說:縣裡有五陵之丘,所以縣名叫雍丘。城內有夏後祠。從前商周二代,從未停止過祭祀。到了秦始皇時,在外圍修築了大城牆,並設置為縣。睢水又往東流,水流積蓄成湖,俗稱白羊破,方圓四十里。睢水右邊有奸梁破水注入,這條水上流承接阪水,往東北流經雍丘城北面,又往東流,分為兩條水,稱為雙溝,一同注入白羊破。白羊破水往東流,匯合洛架口。此口的水上流承接飯水,稱為洛架水,往東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東流經襄邑縣老城北面,又往東流經雍丘城北面。睢水又繼續往東流經寧陵縣老城南面,這裡是從前的葛伯國,王莽時改名為康善。睢水流經都縣北面,焉卜縣與寧陵縣兩城南北相距五十里,所以《水經》里有睢水發源於部縣的記載。郡縣城東七里,水邊有單父縣令楊彥、尚書郎楊禪(字文節)兄弟的兩塊墓碑,立於漢光和年間(178-154)。
往東流過唯陽縣南面,睢水又往東流經橫城北面。《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樂大心在橫抵禦華向的進攻。杜預說:梁國唯陽縣南有橫亭。現在橫亭在唯陽縣西南,世人稱為光城,大概是光、橫兩字讀音相近,用慣了因而造成的錯誤。睢水又流經新城北面,這就是宋國的新城亭。《春秋左傳》:文公十四年(前613),文公在新城與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等會盟。睢水又往東流經高鄉亭北面,又往東流經毫城北面,就是南毫,是商湯的都城。睢水又往東流經唯陽縣舊城南面,周成王把微子啟封於宋,讓他接續殷的後代,唯陽縣就是宋的都城。從前宋元君夢見江國使者坐著有帷蓋的車、披著繡衣前來拜見,元君聽了衛平王的一席話,就去泉陽尋求,男子余且在這裡獻上神龜。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在此設置楊郡。漢高祖為沛公時曾當過楊郡長,天下平定後,到五年(前202)就以此地為梁國。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封小兒子劉武為梁王。劉武是太后的愛子、景帝的寵弟。梁王有警衛和太監,他自己的穿戴與裝飾同天子一樣,儲藏的金銀珠寶多得可與京師相比。他招收天下豪傑,四方賢士紛至沓來,甚至司馬長卿之輩也棄官來投奔他。他擴建唯陽城七十里,在城內大興土木,修建宮觀園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處一樣富麗堂皇。營建宮苑時,民夫們都傳唱著《唯陽曲》,這首曲子就是從那時開始流傳下來的。城西門就是寇先彈琴的地方。寇先喜歡釣魚,住在睢水岸邊。宋景公向他詢間道術,他不肯說,被宋景公殺了。十年後,他來到這座城門前,停下來彈了一介會琴,方才走開。宋人家家戶戶都奉祀他。南門叫盧門。《春秋》記載:華氏居住在盧門裡,後來反叛了。杜預說:盧門是宋城南門。司馬彪《郡國志》說:唯陽縣有盧門亭,城內有一座高台,十分秀美寬廣,高高地矗立著,超然獨上,稱為氫台,又叫升台,從前在它極盛的時期,真可與雲霞爭高呢。《續述征記》說:登台的梯級迴旋而上,像螺(蠢)一樣,因而稱為蠢台。其實不然。我按《}殉子》說宋景公叫工人為他制弓,九年才製成。景公問:為什麼做得那麼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見到您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這張弓上了。那工人獻了弓回家去,三天後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東方射去,箭飛過孟霜山,最後落在彭城東邊,余勢仍很強勁,箭頭深深穿進石橋中。那麼蠢台就是虎圈台了,這是宋時關虎的地方。晉太和年間(366一371),大司馬桓溫抵達大河之濱,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去鑿開石門。鮮卑人堅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堅城之下,沒有達到目的,最後只好撤兵』而回。氫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稱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內有涼馬台;台的東面有曲池。池北有兩個並列的釣台,池周圍約六七百步。蠢台正東,又有一台,世人稱為雀台。城內有一條東西向大道,北端有晉朝梁王妃王氏墓表,墓前並列著兩塊墓碑,碑上刻著:王妃名聚,字女儀,東萊曲城人。齊北海府君的孫女,司空東武景侯的四女兒,咸熙元年(264),嫁給司馬氏,泰始二年(266),立為妃,太康五年(284)逝世。在新蒙營建陵墓,太康九年"(288)立碑。碑的東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基址和台階柱礎還在,現在在故宮東邊建了追明寺,是安梁舊地,周圍五六百步,池邊有釣台。池東又有一台,世人稱為清冷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處池台。晉灼說:有人說平台在城中東北角,也有人說兔園在平台旁邊。如淳說:平台是梁王離宮所在的地方,現在城東二十里處有一座台,相當寬廣,但不很高,俗稱平台。按《漢書·梁孝王傳》說:梁王憑著功勞和皇親關係受封大國,他修建的東苑方圓三百里,擴建唯陽城七十里,大興土木,建造宮室,修築天橋,從王宮與平台相連,長達三十餘里,這條天橋從王宮東出楊之門左邊。陽門就是唯陽東門。說天橋連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說連接到城的東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與鄒枚、司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盡情遊樂,因此正如齊時隨郡王《山居序》中所說的:西園有很多士人,平台則常大會賓客,鄒、馬等名流都在,他們常唱《伐木》之歌,藉以追思昔日的歡娛,神遊於千古,所以也是一時的盛事。謝氏《賦雪》也說:梁王不高興時,常到兔園散心。今天當年歌舞之地已經湮滅,管弦之聲已經絕響,只留下一片寂寞荒涼的遺址,不再有昔日燈紅酒綠的盛況了。城北五六里處,有漢朝太尉橋玄墓,墓東有一座廟宇,就是當年曹孟德親自在此灑酒的地方。曹操本來地位低微,曾在橋玄手下做小官。有一次橋玄對他說:天下將要大亂,能定國安邦的人也許就是您吧?曹操感激知遇之恩,後來經過橋玄墓時,親自祭奠他。祭文說:我本來愚頑,卻蒙您接納;士為知己者死,我心裡一直記念著您的殊遇,從未忘記。您曾和我有約。您說:我死之後,您路過我墓地,如不用斗酒只雞相祭,車過三步,肚子痛不要埋怨呀!當時雖是玩笑,但如果不是親密的知己朋友,哪肯說這些話呢!我滿懷著淒槍悲涼之情向您致祭,以表達我平素的懷念之情。墓前排著幾塊石碑,一塊是漢朝一群儒生和有才學的賢能人士,仰慕橋玄高尚的德行,共同刻石所立,用以昭示後人的。另一塊是橋玄舊日的屬吏―如司徒博陵人崔列、廷尉河南人吳整等所立。他們認為極崇高的美德雖然靠自己的修養,但褒揚這種美德卻要靠別人,如不明確地記述下來,公之於世,後人怎會知道呢?於是共同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光輝的事跡。還有一碑是隴西袍罕北次陌楊守長鷺為左尉漢陽孤道縣趙馮孝高所立。他們想到橋公曾當過涼州牧,有感於三綱的義理,仰慕他的順應時勢的明智之舉,認為橋公的功業和美德應在他家鄉發揚光大,於是樹碑稱頌。光和七年(184),主記椽李友,字仲僚,撰寫了碑文,在碑的背面刻著《右鼎文》:建寧三年(170)授官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寧四年(171)授官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178)授官太尉。銘中說:舊時的下屬和門人,相互講述橋公的事跡,商討如何用合宜的規格來紀念他,決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隻鼎上,武功刻在斧鋪上,並寫在碑的背面,以昭示他光輝的美德。又有《錢文》說,憑這石頭雕琢的形狀,製成斧鑽、軍鼓,陳列於東階,也是用以昭示橋公的文武功勳。廟南置有二柱,柱東有兩頭石羊,石羊北有兩隻石虎,廟前東北有石駝,石駝西北有兩匹石馬,都很高大,也沒有怎麼損毀。只是廟宇已經頹紀,留下一些斷壁殘垣;石鼓現在也還在,但械卻已不知去向了。睢水在城南積成逢洪破,破塘的西南又有一個破塘。睢水又東流與明水匯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圍千步,池水南流與睢水匯合,稱為明水;明水橫穿過睢水,注入渙水。睢水又往東南流經竹圃,水邊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綠蔭籠罩著水濱,滿眼一片鬱鬱蔥蔥,人們說這是梁王的竹園。睢水又往東流經毀熟縣舊城北面;睢水又東流,分出一條薪水;睢水又往東流經粟縣舊城北面。《地理志》說:這是個侯國,王莽時稱為成富。睢水又往東流經太丘縣舊城北面。《地理志》說:這就是過去的敬丘。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把這地方封給魯恭王的兒子節侯劉政,立為侯國;漢明帝時改為今名。《列仙傳》說:仙人文賓是本縣人,以賣靴為業,正月初一在鄉亭西社與舊日的妻子相會,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處。睢水又往東流經芒縣舊城北邊,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這地方封給耐環,立為侯國,這就是王莽時的傳治。世祖改名為臨·唯。城西二里,睢水南岸有豫州從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陰君之罪而死,當時只有二十五歲。臨唯長平輿李君,二千石皿綸氏縣夏文則,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對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國上下也嘆息不已,於是在他的家鄉族表他,並在墓前立碑表揚他的美德,為後人樹立榜樣。城內有臨唯長左馮詡王君碑,他善於治理,功績卓著,多次升遷,官至廣漢屬國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縣人公府椽陳盛孫、郎中兒定興及劉伯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績。縣北與楊縣以睢水為分界,有楊山。芒縣與楊縣之間,有很多高山大澤,孕育了一批聰明才智之士。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隱居在場山修煉得道的。漢高祖也曾在山上隱居,呂后觀望雲氣就知道他的行蹤,也是在這裡。京房《易候》說:怎麼知道賢人的隱居之地呢?大師說: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雲出現,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面必有賢人隱居了。
又往東流過相縣南邊,轉彎從城北東流,在蕭縣以南注人破湖中。相縣是舊時宋國的土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立為泗水郡,漢高帝四年(前203),改為沛郡,郡治就在這裡。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把這地方封給南越桂林監居翁,立為侯國,稱為湘成。王莽時改郡名為吾符,縣名為吾符亭。睢水往東流經石馬亭,亭西有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墓。睢水又往東流經相縣舊城南邊;宋共公曾建都在這裡,國府園中,還留著伯姬黃堂的遺址。廳堂夜裡失火,左右侍者對伯姬說:夫人請稍避一避。伯姬說:做婦女的規矩,太傅太保如果不在,夜裡就不能離開廳堂。於是就被火燒死。這廳堂就是伯姬被燒死的地方。城西有伯姬墓。從前鄭渾任沛郡太守的時候,在蕭、相二縣興建堰塘,百姓深受其利,刻石稱頌,稱為鄭破。唯木又在左邊匯合了白溝水。白溝水上源承接梧桐破,破旁有梧桐山,水向西南流經相城東邊,然後南流注入睢水。睢水漲時就北流,注入阪塘,破水滿時就往西北流,注入睢水,循環出入,交互流通,因此《水經》有睢水入破的說法。睢水又往東流經彭城郡的靈壁東邊,往東南流。《漢書》記載,項羽在靈壁以東打敗漢王,就是此處。又說,睢水東通毀泗水。服虔說:毀灑是水名。大概在沛國相縣邊界,但也不很清楚。睢水流經毀熟,分為兩條水,一條就是靳水,兩水分流各兼通稱。谷水的名稱是因地而變的,那麼谷水也就是睢水了。又說:漢軍打了敗仗,睢水因積屍而不流。睢水又往東南流經竹縣舊城南邊。《地理志》說:這就是王莽時的篤亭。李奇說:就是今天的竹邑縣。睢水又往東流,與嘩湖水匯合。嘩湖水上源承接幽丘縣的啤破,啤破南北長百餘里,東西寬四十里。東邊到朝解亭,西邊到彭城街丘縣舊城東邊。王莽把街丘改名為善丘。嘩湖水從澳破南與睢水相通。睢水又往東流,在南邊八丈故溝水注入,此水上源承接薪水,北流與睢水匯合。睢水又往東流經符離縣舊城北邊。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把這地方封給路博德,立為侯國。這就是王莽時的符合。睢水又往東流經臨淮郡取慮縣舊城北邊,從前,汝南郡步游張尖年時與母親失散了,到當了縣令後在此與母親相遇。當時他乘馬車經過這裡,好馬忽然停步躊躇不再前進了,平素他思念心誠,這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預感在向他召喚。他下車訪問路旁有病的老婦人,竟就是他的母親。睢水又東流,與烏慈水匯合,烏慈水發源於縣城西南的烏慈諸,潭水上漲時向東北流,與長直故讀匯合,此讀從前上源接薪水,北流八十五里,注入烏慈水。烏慈水又往東流經取慮縣南邊,又往東流,拐彎流經城東,然後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東流經唯陵縣舊城北邊,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把這地方封給江都易王的兒子劉楚,立為侯國,就是王莽時的唯陸。睢水又往東流,與漁水故讀匯合。過去此水上源承接漁縣西南的漁破,往東北流經撞縣舊城北邊,又往東北流經唯陵縣,下流與睢水匯合。睢水又往東南流,經過下相縣舊城南邊。高祖十二年(前1 95),把這地方封給莊侯伶耳,立為侯國。應肋說:相水發源於沛國相縣,所以此處加下字,稱為下相。那麼相水又是睢水的異名了。睢水往東南流,注入泗水,匯流處稱為唯口,《水經》說睢水流到蕭縣為止,這不對,真是所謂得其一而失其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