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六洞過水

  【原文】

  洞過水出沾縣北山,其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過水,洞過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歸一川,東流南屈,徑受陽縣故城東。案《晉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諶《征艱賦》所謂歷受陽而總轡者也。其水又西南入洞過水。洞過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洞過水又西與原過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懷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後日,棟宇雖淪,攢木猶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於洞過水也。

  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榆次縣,故塗水鄉,晉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晉侯築箎祁之宮,有石言晉之魏榆。服虔曰:魏,晉邑: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州志》以為塗陽縣矣。王莽之太原亭也。縣南側水有鑿台,韓、魏殺智伯瑤於其下,刳腹絕腸,折頸招頤處也。其水又西南流,徑武灌城西北。盧諶《征艱賦》曰:徑武館之故郛,問厥途之遠近。洞過水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過澤。澤南,途水注之,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塗谷,西南徑蘿蘑亭南,與蔣谷水合,水出縣東南蔣溪。《魏土地記》曰:晉陽城東南百一十里至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於武鄉。水自蔣溪西北流,西徑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杜預《釋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蔣溪又西合塗水,亂流西北入洞過澤也。西入於汾,出晉水下口者也。

  劉琨之為并州也,劉曜引兵邀擊之,合戰於洞過,即是水也。

  【譯文】

  洞過水發源於沾縣北山,

  洞過水西流,與南溪水匯合。南溪水發源於南山,往西北流,注入洞過水。洞過水又往西北流,黑水西流出山,三個源頭相匯合,歸併為一條溪流,先往東流,然後折向南邊,流經受陽縣老城東面。按《晉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湛《征艱賦》說:經過受陽時系馬小憩。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洞過水。洞過水又西流,有蒲水發源於南邊的蒲谷,北流注入。洞過水又西流,與原過水匯合,這條水的源頭就在北邊近處。水西山上,有原過祠,原過懷仁義之道,協助神靈,接受天使所授的竹書,他為主上而憂思,忠忱流芳於後世;祠廟屋宇雖已廢毀,但樹叢還長得很茂盛,所以水也以原過取名了。水往南流,注人洞過水。

  往西流過榆次縣南邊,又往西流到晉陽縣南邊,

  榆次縣就是舊時的塗水鄉,原是晉大夫智徐吾的食邑。《春秋》:昭公八年(前534),晉侯建了旎祁之宮,在晉國魏榆地方有一塊石頭竟說起話來。服虔說:魏是晉國的城;榆是鄉里名。《漢書》稱為榆次;《十三州志》說是塗陽縣;王莽則叫太原亭。縣城南面水邊有鑿台、韓、魏就在台下殺了智伯瑤,把他剖腹斷腸砍頭,還砸爛他的下巴。水又往西南流經武灌城西北面。盧湛的《征艱賦》說:經過武館的舊城,詢問路途的遠近。洞過水又往西南流,就到淳湖,稱為洞過澤。塗水在澤南注入。塗水發源於陽邑東北大嫌山的塗谷,往西南流經蘿蘑亭南面,與蔣谷水匯合。蔣谷水發源於縣城東南的蔣溪。《魏土地記》說:晉陽城東南一百一十里有蔣谷大道通到山裡,翻過軒車嶺,通向武鄉。水從蔣溪往西北流,往西流經箕城北面。《春秋》:嘻公三十三年(前627),晉人在箕打敗了狄人。杜預《釋地》說:箕城在陽邑南,北岸就是陽邑縣老城。《竹書紀年》說:梁惠成王九年(前361),把榆次和陽邑給予趙國。陽邑就是王莽的繁攘。蔣溪又西流,與塗水匯合,往西」匕亂流注入洞過澤。

  西流注人汾水,從晉水下口流出去。

  劉棍當并州太守時,劉暇領兵去攻打他,會戰於洞過,就是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