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瓮山,縣,故唐國也。《春秋左傳》稱唐叔未生,其母邑姜夢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曰虞。《呂氏春秋》曰: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圭,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虞乎?王曰:余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於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敘《詩》稱此晉也,而謂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晉書地道記》及《十三州志》並言晉水出龍山,一名結絀山,在縣西北,非也。《山海經》曰:懸瓮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娛慰,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於汾水。
沼水分為二派,北讀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沒者三版,與韓、魏望嘆於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溉。漢未赤眉之難,郡椽劉茂負太守孫福匿於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處也。東南出城流,注於汾水也。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徑舊溪東南出,徑晉陽城南,城在晉水之陽,故曰晉陽矣。《經》書晉苟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流入於汾。
【譯文】
晉水發源於晉陽縣西邊的懸瓮山,晉陽縣就是舊時的唐國。《春秋左傳》說:唐叔還沒有出生時,他母親邑姜夢見天帝對她說:我把你的兒子取名為虞,將把唐交給他,那地方屬於參星的分野。降生以後,就把他取名為虞。《呂氏春秋》說:叔虞和成王住在一起,成王拿桐葉作矽,交給他說:我用這東西來封你。虞告訴了周公,周公問道:天子封了虞嗎?成王說:我是鬧著玩呢。周公說:天子說話是不能鬧著玩的!當時唐已滅國,於是就把虞封在唐。縣裡有晉水,後來就改名為晉。所以子夏給《詩經》作序,說這是晉的地方,但卻把它稱為唐。謙遜守禮,有堯的遺風。《晉書·地道記》和《十三州志》都說晉水發源於龍山,又名結細山,在晉陽縣西北,其實不是。《山海經》說:懸瓮之山,是晉水的發源地,今天在晉陽縣西南。從前智伯堵截晉水來淹晉陽,後人沿著那條水上溯,就循著遺蹟,開渠鑿水成為沼澤,沼澤西邊依山近水,有唐叔虞祠。水邊有涼堂,在水上凌空高架起木橋,兩邊雜樹的繁蔭交接在一起,連陽光也看不到。逢有浪蕩親昵的朋友,離鄉別井出來求仕的人,都要結伴同遊,尋找到橋上來相偕遊樂,相互慰藉。在晉水上,這要算是最佳勝之處了。
又往東流過縣南,又往東流,注人汾水。
沼澤的水分成兩支,北邊的一支就是智氏的舊渠。從前在戰國時,趙襄子守在晉陽,智氏堵截山水來淹晉陽城,城牆只有兩三丈沒有淹水。他與韓、魏兩國諸侯在這裡觀望興嘆,智氏因而滅亡。這條渠道乘高而下,往東北注入晉陽城,以供灌溉之用。漢末赤眉之亂時,郡中屬吏劉茂背了太守孫福躲藏在城門西邊下面的洞穴中,當夜逃往盂縣,就是這地方。北渠往東南流出城外,注入汾水。南邊一支在石塘下面潛流,經舊溪往東南注出,從晉陽城南邊流過。因為城在晉水的北面,所以稱為晉陽。《春秋經》載,晉荀吳領兵在大鹵打敗狄人。杜預說:大鹵就是晉陽城,是晉的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前497),趙鞍據有晉陽,舉兵反叛,以後就成立趙國。水又往東南流入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