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時間金貴,便沒有在宮殿內等待李若水,而是先去了左庫藏。記住本站域名
等李若水抵達時,趙桓身邊已經擁簇著宰相、侍御史、中書舍人等數十名官員,幾乎大宋在東京城內得顯赫高官都雲集於此,一同行走在一座座高大寬敞的庫藏之間。
李若水主動見禮後,趙桓帶著一眾大臣駐足,問道:「李卿上任權知開封府也有數日了,這東京城內究竟有多少人口,總該理清了吧?」
李若水神情一頓,含糊其辭說道:「回官家東京號稱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富麗天下甲天下,人口少說也有百餘萬。」
「百餘萬?這個余究竟是多少?百二十萬,還是百八十萬?這中間可是差了將近一倍。」趙桓沒有被糊弄過去,十分認真的問道。
李若水心中叫苦不迭,大宋從來未認真統計過東京城戶籍,沒有任何資料流傳。他這新任權知開封府剛上任,還面臨兵荒馬亂,哪能短短几天內統計清楚東京戶籍?
左相梅執禮替他解了圍,說道:「官家,東京人口歷來難以統計。東京城內漕運發達,從東南、湖廣、陝西等地雲集而來的商賈、漕夫、商販、勞力等數以十萬計,東京城有數十萬人口差距亦不再話下。」
李若水連忙點頭,說道:「是啊陛下,僅汴河一條運河,便是東南六路的漕運所在,東京城內外數十萬駐軍、上百萬戶居民,均仰給此渠,可見人口流動之大。官府以工商稅為主,東京城附近農田又大多為公卿所有,所以官府歷來極少統計東京人口。」
趙桓看了一眼李若水,說道:「數十萬駐軍已經煙消雲散,上百萬軍民也在戰火中死傷無數。往日用來供養整個富庶東京的財富,如今都已經被空置,卿主管開封府,難道便沒有什麼籌措打算?」
「朕也不強人所難,外城烽火連天,無法統計,至少把內城人口統計出來吧?樞相昨夜跟朕匯報,神武右軍徵召速度越來越慢。顯然有太多人想在內城渾水摸魚,不思忠君報國,卻想偷一夕安寢,坐享其他人浴血廝殺的成果。」
這話也是趙桓故意說給周圍這些高官顯貴們聽的,論渾水摸魚,這些人就是其中佼佼者,他們當中有太多族人受到蔭蔽,並未投戎報國。
李若水也想統計戶籍,可是本來開封府就將主要精力用在了統計空房上,以安置那些從外城進來的百姓。他們家中子弟,在軍中盡忠報國,怎麼也不能虧待了這些忠烈之家。
而除此之外,內城裡又多是高官顯貴,這就使統計更加困難重重。李若水倒是不怕得罪這些人,可是地下官員就不一定有這覺悟了。
趙桓以李若水為節點執掌整個東京城,李若水同樣要靠一批心腹,才能將政令推行下去。
而顯然大宋官家如今的政令很不得「人」心,確切說是不得士大夫之心。
士大夫們現在之所以不敢明面反抗,只因為如今內城的權利結構層級太精簡,官家詔令甚至能繞過朝廷百官,直接下達到每個指揮當中,而且統兵將領都是官家心腹。
這使得一群只會磨嘴皮子,不敢刺刀見血的士族著實沒有勇氣挑釁官家鋼刀。
可是這些人敗壞個政令,暗中阻撓政令無法順利推行實在太簡單。
李若水就怕自己強行清查戶籍,最後得出個百姓只有數千甚至幾百得結果。
見李若水遲遲不肯答覆,趙桓催促道:「卿到底有沒有章程?朕將開封府交付給卿,百萬軍民饑寒衣食之所系,卿就打算這般尸位素餐?」
饑寒衣食之所系?
李若水心中驚詫了瞬間?什麼時候還有了這個說法,要在衣食前面填上饑寒?
隨後李若水裝著膽子抬頭,只見官家眼神凌厲得望著自己,筆直得目光中有神彩閃過。
低頭時,李若水敏銳得見到官家最親近的心腹汪宗沔手中提著一個包裹,裡面的東西已經浸黑了布帛。
片刻後,李若水大概猜到了官家的謀算,深吸了一口氣,沉聲回道:「臣已有一份章程,只是不知是否應當施行。」
趙桓嘴角上揚,這正是自己選他主管開封府的原因,他有一腔熱血,又能力平庸,會成為自己意志最好的執行者。便回復道:「那正好,今天左相與朝廷百官皆在,群賢畢至一同決斷是否應該推行。」
李若水鄭重說道:「圍城日久,餓死者相屬於道,凍死者相枕於屋。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所以臣打算於內城增置,糶粟米場、買柴炭場。」
趙桓沉默不語,冷眼看了一眼左相梅執禮。
梅執禮立即主動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說道:「匡世濟民,救百姓於饑寒交迫,此乃當之無愧的善政。正能昭顯官家之寬厚仁心,德被百姓。推行這一善舉,有何可猶豫?」
有左相帶頭,他門生故吏,以及依附在他身旁的黨羽立即紛紛發生,盛讚此份仁義。
畢竟這是占了道德大義,其他人無奈也只能跟著敷衍附和幾聲。
可這真是一份好提議嗎?
站在百姓立場,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仁政。
金軍圍城,又遇大雪連下數日,百姓又冷又餓,東京城內最缺的就是粟米與木炭。
歷史上太子設立糶粟米場、買柴炭場,令每人粟不過五升,薪不過五斤,售價只有市價的十分之一二,所以前往買米買炭者絡繹不絕,士庶相雜。
可這對官吏、士人、百姓都是當之無愧的善政,對眼前這些公卿高官們可就未必了。
每當國難,都是這些人大發橫財的寶貴良機。
米價、炭價瘋漲,東京城內的財富都流向了這些豪門的地窖。畢竟在這種國難之時,能夠有大量儲存物資拿到市場上賣的也就只有這些頂級公卿。
大宋養士垂兩百年,風雨飄搖之際,為國家效死的都是底層忠貞士卒,而趴在國家身上吸血的卻都是這些深受國恩的士大夫。
開封府有能力實現物資戰時配給,每人一次粟五升、薪五斤的背後是文官政府強大的組織力與掌控能力。
通過戰時物資配給,很快就能統計清楚內城的具體人口數字,包括那些流動人口,流浪戶籍。
但這有個很重要的前提。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