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軍過境

  第144章 大軍過境

  大軍過境可不是兒戲,雷納德的三千士兵,在這個時代已經能夠左右萬人戰役的勝敗。

  一個幾百人的小鎮,對於這三千士兵而言,連份甜點都談不上,頃刻間就能屠滅。

  因此,在收到雷納德出兵的消息後,蓋里斯就下令動員領地內的全部軍事力量,嚴陣以待。

  然後,在今天這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蓋里斯他們就又收到了一個口信。

  雷納德要求他的軍隊,要從阿爾哈迪鎮的正街上穿越。

  當然這個口信,明面上是傳給伊莎貝拉的。

  伊莎貝拉收到這份口信的時候,蓋里斯、約翰、西蒙、喬治等人都在場。

  頭戴簡易冠冕的伊莎貝拉沒有直接回覆信使,轉而將目光看向了蓋里斯他們。

  約翰與喬治面色都隱有憂色,這種兩支軍隊近距離接觸的風險,確實很大。

  這年頭,各個封建領主,對自家軍隊的約束都相當有限,稍不留神發生摩擦,引發矛盾都不好收場。

  可如果就因此拒絕對方的話,又會顯得他們這邊膽小怕事,屆時傳聞出去,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最終,還是蓋里斯輕聲說道:「無妨。」

  伊莎貝拉也頷首示意,表明這是自己的意思。

  現如今,這片領地還缺乏一個系統的中央機構,因而蓋里斯的意思就是伊莎貝拉的意思,因而伊莎貝拉的意思,就是這片領地的意思。

  ……

  猶如長蛇的雷納德軍隊移動了,他們如一根長矛,行走在這片高原上,

  而在雷納德騎馬靠近城鎮的時候,面色也略微凝重起來。

  原先距離較遠的時候,還看不太清,等近了時,他才意識到伊莎貝拉與蓋里斯這兩個傢伙,在過去一年裡給他整了一個多大的驚喜。

  在左右各四名騎士的簇擁下,雷納德騎著馬走在軍陣的最前方,因而也最先同伊莎貝拉會面。

  少女沒有騎在馬上,只是穿著一身簡樸的男裝,頭上戴著一個尋常冠冕凸顯其身份。

  因而當兩人會面的時候,雷納德居高臨下,便是連下馬的興趣都無,伊莎貝拉卻要抬起頭仰望。

  不過這卻並沒有顯得伊莎貝拉就如何的卑微,因為在她的身後,是整整140名披甲士兵,以及六名騎在馬上全副武裝的騎士。

  雖然說這些披甲士兵們,大多身穿的是棉甲,只有少量的士兵披著鎖子甲。

  可雷納德軍隊中的披甲士兵,其實也就這個水準層次,鎖子甲的裝配率甚至還不如。

  這年頭歐洲常用的棉甲,是一種由厚實棉布或亞麻布層迭縫製而成的軟甲,有時內部還填充了棉花、動物毛髮或其他柔軟材料,如皮革之類,以增加緩衝能力。

  就防護力而言,尋常未經細緻打磨的刀劍,根本無法切開這種棉甲,在面對鈍器打擊的時候也能有所防護,能夠有效降低箭矢的穿深,但在面對長矛的時候,就容易無能為力了。

  因而,這個時期的法蘭克人,普遍會將穿著棉甲的士兵認為是披甲士兵。

  一支完整的140人的披甲步兵軍陣,已經足以證明一位領主的身份了,這是伊莎貝拉在向雷納德表明,她已經長大。

  看著這位穿著男裝,留著短髮的殿下,雷納德冷哼了一聲。

  「好久不見,伊莎貝拉。」

  「好久不見,雷納德。」

  兩人的對話,簡短而無趣,彼此之間形同陌路人,也確實沒什麼好聊的。

  便是那貴族間應有的禮儀,都被簡化成了直呼其名。

  伊莎貝拉讓開道路,她身後的披甲士兵們,也隨即變陣,邁著整齊步伐,在道路左右兩側站穩,替雷納德以及他身後的那些士兵讓開條道路。

  由此,雷納德也一眼看穿了阿爾哈迪鎮。

  在這條正街上,每隔三步,便立著一個持握兵器的士兵,這些士兵的披甲率平均在30%到40%之間,與雷納德的主力部隊大致相當。

  而在這條街的出口,那是一片金屬在折射著耀目的光。    當雷納德領著先頭部隊,率先走入小鎮後,便能感受到那清晰的敵意,周圍的那些士兵們,是發自內心的仇恨自己。

  他可以確定,如果有機會,那麼那些士兵將會毫不猶豫的對自己發起衝鋒。

  但他不在乎。

  他所在乎的人,在這街道盡頭。

  蓋里斯將這次歡迎儀式的重頭戲放在了小鎮的另一端。

  與伊莎貝拉不同,蓋里斯是騎在馬上的,在他的身後,近百名騎馬的軍人。

  其中有約有30人都披著鎖子甲,他們沒有外套罩袍,而是任由金屬折射著陽光。

  只不過這些騎馬的人,在雷納德眼裡,還談不上騎兵,大多數應該只是騎馬步兵,只有少部分是清晰無誤的輕騎兵。

  「不錯啊,小子,比我那個廢物繼子強多了,可以擔的上一句白手起家了。」

  雷納德是看不上蓋里斯這點家當的,但他也清楚,同他的繼子漢弗萊相比,蓋里斯的家庭並無什麼值得稱讚的。

  若非其父親死在了蒙吉薩戰役中,麻風王覺得有所虧欠,蓋里斯想在王宮中受訓成為名騎士都不太可能。

  但蓋里斯對於雷納德的稱讚並無什麼興趣,而只是一個隨意的禮節後,便示意身後那些騎馬的人讓開道路,叫雷納德趕緊走。

  在雷納德的軍隊,從阿爾哈迪鎮中橫穿的過程中,蓋里斯也略微估算了對方的軍事實力。

  三個千人規模的步兵大隊,其中近一半的人身披棉甲,較少的人是鎖子甲。

  武器以長矛、戟、釘頭錘、單手劍、強弩等為主,並沒有多少長弓手。

  至於雷納德最為精銳的,便是那接近三十名全副武裝的騎士,以及相應騎士侍從。

  這些人構成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重騎兵部隊,還有著近兩百人的僱傭輕騎兵。

  軍容之盛,使得蓋里斯身後的那些年輕人,那些帕拉丁侍從們,都不由得為之動容。

  耶路撒冷王國是一個武德充沛的國家,雖然這個國家的法蘭克人數量可能只有十幾萬,雖然這個國家的總人口只有四五十萬。

  但其在戰爭時期,所能動員出的兵力,卻能達到兩萬人規模,快速動員的話,也能拉出一萬人起步。

  依託較同時期中東地區穆斯林軍閥,更為高效的動員能力,耶路撒冷王國在薩拉丁崛起之前,可謂屢戰屢勝。

  縱然薩拉丁崛起之後,也被迎面一拳蒙吉薩戰役,錘爆了他的三萬大軍。

  哪怕後續薩拉丁從鮑德溫身上找回了場子,可也有了PTSD,在自己實力積蓄到極限前,都與耶路撒冷王國保持著相對和平。

  可以說,正是從蓋里斯眼前經過的這支大軍,維繫著法蘭克人對中東的殖民統治。

  讓法蘭克人在這個公元12世紀,便有機會嘗試如何殖民海外。

  當然,像這樣一支軍隊,也並非不存在缺陷。

  而且那缺陷更是大的要命。

  在蓋里斯眼中,雷納德的這支三千人軍團,沒有區分出明確的輔兵,或者說他們就是把尋常步兵作為輔兵使用。

  直接點說就是,這三千人的軍團,其後勤可不是一般的糟,而是非常糟。

  有的只是二十幾輛隨軍馬車,拉著許多物資,放著一些雜亂的武器或者營具之類。

  當然,這其實也沒什麼好說,中世紀歐洲常見的戰爭,其作戰半徑,很少有超過三百公里範圍的。

  三百公里的作戰半徑,攜帶10日口糧,基本就能完成行軍任務,根本不需要專門的、額外的後勤部隊。

  然而一旦陷入大規模兵團作戰,或者真正意義上的遠征時,那麼法蘭克人的行軍,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前,必然陷入一團亂麻的僵局災難中。

  1095年東羅馬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向天主教羅馬教廷求援,教皇烏爾班二世回應了對方,由此拉開了一次又一次災難的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