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南唐遷都

  第932章 南唐遷都

  【南唐遷都】

  960年正月,趙匡胤建立大宋。10月,揚州李重進謀反,遣使勾結李璟。李璟哪兒還有膽量得罪中原?於是婉言謝絕。11月,李重進兵敗自焚,李璟又派兒子李從鎰向大宋進貢,祝賀天朝平定揚州逆賊。

  趙匡胤果然拿李重進的勾結說事,欲給南唐扣上一頂「交通叛臣」的罪名,然後以此興兵,渡江滅南唐。

  前文有敘,趙匡胤在戰與不戰之間尚存搖擺,因此一面詰責南唐使臣,一面在長江上開展大規模軍事演習,恐嚇威脅對岸的昇州,希望在政治和軍事的雙重重壓之下迫使李璟不戰而降,兵不血刃地收復江南。

  南唐使臣馮延魯據理力爭,首先摘掉了「交通叛臣」的帽子,並把南唐塑造成剿滅李重進的功臣;面對大宋的軍事威脅,馮延魯表示雖然開戰之後南唐必輸,但老狗也有幾顆牙,大宋必須做好犧牲數萬人的準備,別把俺們老實人逼急了!

  最終,趙匡胤在反覆權衡之後,還是放棄了渡江戰役的打算。「四凶五鬼」核心之一的馮延魯憑口舌之力成功為南唐續命15年。

  然而這次軍事演習仍舊給李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使這隻驚弓之鳥更加堅定了遷都的念頭。昇州離天堂太遠,離大宋太近。

  961年2月,李璟遷都洪州。

  959年11月,洪州才剛剛被李璟升格為南都南昌府,截止到961年2月,總共才一年多一點的工期,其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等各方麵條件顯然無法與揚州、昇州等老牌兒一線城市相提並論。洪州根本沒有做好成為帝國首都的準備,故而文武群臣人人思歸,人心動搖。

  李璟也時常在退朝之後登高遠望,望著昇州方向泣涕不止。

  當初商議遷都時,只有樞密使唐鎬極力贊成。現在,李璟後悔遷都,於是就想拿唐鎬當替罪羊,殺之以謝天下。唐鎬在得到內部消息後,大為惶恐,最終因驚嚇過度而死,也有野史記載說唐鎬是自縊而死。

  隨後,李璟打算召開大會,商討還都昇州,然而李璟卻在這個時候突然病倒,病情急劇惡化,以至於無法正常進食,只能勉強喝點兒稀粥,維持生命。

  據《江南野史》記載,李璟原本是要在金鑾殿上宴請群臣,商討還都事宜的,卻突然看到了宋齊丘的冤魂闖了進來,指著李璟的鼻子大罵不止,李璟大叫一聲,從此病倒。

  6月,李璟親筆寫下遺書,交代後事,隨後病逝於長春殿,享年46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在遺書中,李璟表示要就地安葬在洪州西山,不要修建陵墓,只要簡簡單單地挖幾尺薄土就可以了,若有違命,則非忠臣孝子。

  他的繼任者當然就是南唐後主李煜,只不過此時的李煜還叫「李從嘉」,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始終稱呼他最為人熟知的名字,李煜。

  李煜不忍心讓父親薄葬於此偏僻之地,違命將李璟的棺槨迎回昇州,暫停靈於萬壽殿,然後遣使如宋告哀,並請求給父親追尊帝號。

  趙匡胤聽聞噩耗,廢朝五日,以示哀悼,答應了恢復李璟帝號的請求,於是李璟就有了諡號「明道崇德文孝皇帝」,廟號元宗。

  次年(962)正月,葬李璟於昇州順陵,緊鄰其父徐知誥(李昪)的欽陵。

  李璟酷愛文學,在詩詞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李煜就受此薰陶。《詞史》中將唐朝的李白、李璟父子、宋朝的李易安並稱「三李」,他們四人是詞界公認的「三大詞人」。後人往往只記得李煜,卻不知道他的父親李璟也同樣是詩詞達人。

  父子二人的作品被收錄於《南唐二主詞》中,我們領略一下李璟的文采:

  「浣溪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杆。」

  乍一看「小樓」、「欄杆」「恨」等字眼,恍惚中似乎是出自李煜手筆。可憐這一對兒亡國父子。

  史官對李璟蓋棺定論,基本給予了正面的評價,說他在位二十年,可以稱得起「慈仁恭檢,禮賢愛民,裕然有人君之度」,只不過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導致南唐由盛轉衰,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注意,這場錯誤的戰爭指的並非是「三征淮南」,而是南唐在巔峰時期主動對外擴張的軍事行動,比如對閩國、南楚的軍事行動。窮兵黷武,掏空了身體,所以才無力應對後周柴榮的軍事打擊。

  於是史官又記載道,當消滅南楚之後,有人建議李璟休養生息,最好十年之內不要再發動戰爭,李璟嘆口氣,說何止十年啊,我這輩子都不會發動戰爭了。

  史官對此無比惋惜,說李璟已經痛徹心扉,認識到錯誤了,並且已經下定決心要改正錯誤了,可惜歷史沒有給他機會,後周柴榮隨後便發起了征淮戰爭,李璟兵敗,被迫割地賠款、遷都,鬱鬱寡歡,年僅46歲就抑鬱而死。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李璟準備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歷史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實在令人惋惜。

  改變國運的重任落在了李煜的肩頭,他能擔起復興南唐的重任嗎?

  感謝老朋友「楊奎」、「大馬虎22」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