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誰殺了李景遂

  第931章 誰殺了李景遂

  【誰殺了李景遂】

  第一個問題,李璟真的愛護、信任、甚至要傳位給弟弟李景遂嗎?

  李景遂做了十三年儲君,在此期間,他謹小慎微,幾乎是閉門謝客、息交絕遊,只與僧道文人談經論法、吟詩答對,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堅決不與權力圈發生任何聯繫,這是儲君的必備素養。

  李景遂身邊有位叫張易的諫議大夫,此人不僅具有頗高的文化造詣,更精通人情世故,性格耿直忠正,很快就成為了李景遂最為信任的貼身智囊。不出意外的,張易成了李璟的眼中釘。

  李璟先派張易出使契丹,故意安排走一條事故死亡率超50%的危險路線。李景遂替他求情,而這卻更加堅定了李璟借刀殺人的意志。人算不如天算,張易同志平安往返,於是李璟又將張易調離工作崗位,安排進中央朝廷,將他從李景遂身邊奪走。

  李景遂真的沒有政治野心,不願當皇帝嗎?

  看李景遂赴鎮洪州的時間節點,那是公元958年初,是「三征淮南」即將結束的前夕。李景遂早不走、晚不走,為什麼偏偏選擇在這個時候走?

  這是李景遂的一步大棋。

  當時的後周已經打到了長江北岸,長江天險是南唐的最後屏障。在戰與和之間,雙方基本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戰則兩敗、和則雙贏,和談是大勢所趨,雙方接下來將在談判桌上鬥智鬥勇。

  除了江北全境、戰爭賠款、奉正朔等常規籌碼外,還有一個隱藏的籌碼,這便是南唐的「皇位」。

  如果後周採取進攻型談判,比如要求「鷹派」領袖、「淮獨頭子」李璟退位,而另立一位愛好和平、立志於促進兩國友好、傾向統一的「鴿派」、「親周分子」來統治南唐,好比契丹指定後晉、北漢皇帝和宰相一樣,製造一個服務於中原的江南傀儡政權,換句話說,後周有可能會幹涉南唐內政,逼迫李璟讓位,而讓李景遂轉正,再指定一批「親周分子」充任文武百官,從而對實現對南唐的控制。

  李璟見招拆招,不等後周發難,便主動封戰鬥英雄、抗周骨幹、「鷹派」皇長子李弘冀為皇太子,並主動請求退位,表示要把位子傳給李弘冀。提前將了柴榮一軍。

  如果後周答應,不僅落下了中原大國干涉、操縱南唐內政的口實,還無法從中獲利,因為李弘冀在「常州之役」一戰成名,是南唐有名的「鷹派」一哥;而如果後周不答應,那就等於承認了李璟的合法統治,無法再逼迫李璟退位從而操控南唐。

  後周最終選擇了後者,拒絕了李璟退位的請求,好言相慰。

  李景遂的美夢落空了嗎?並沒有。對於李景遂來說,他還有屬於他自己的進攻型奪權之路。

  這場戰爭使南唐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李璟的個人魅力和政治聲望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質疑,雖然李璟甩鍋給「四凶五鬼」並將之團滅,卻無法挽救自己斷崖式下跌的口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向於「立賢」。如果此時李景遂在洪州振臂一呼,那麼……

  回到剛才的問題,李景遂在這個戰爭的最後關頭、談判的最關鍵時刻選擇離開昇州,離開李璟,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李景遂完全可以主動聯繫後周,表明自己堅持統一的政治傾向,以愛好和平、維護地區穩定的「親周分子」形象獲取後周信任,私下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為後周做守土官長,並在後周的支持下頂替李璟,成為中原在江南的代理人;如果不成,還可以發動叛亂,呼籲國人推翻昏君,即便無法取代李璟,也可以搞「兩個南唐,一昇一洪」,看看隔壁南楚和閩國,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嘛。

  而面對李景遂的歸藩請求,李璟痛快答應,還非常貼心地為他安排了一個副手——樞密副使李征古,「四凶五鬼」核心成員之一。這就是兄弟倆之間的神仙過招。

  顯然,李璟自始至終都沒有放鬆對李景遂的戒備,十幾年來,李璟都像防賊一樣防著諸弟,一刻也不敢放鬆。

  李景遂在赴鎮洪州的當年,就遭人投毒而死。幕後真兇真是李弘冀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思考第二個大問題——李璟是要傳位給兒子李弘冀嗎?

  李弘冀是李璟的嫡長子,初封東平郡公,後徙封南昌郡王,出鎮潤州後進封燕王。李弘冀真正登上歷史舞台是在「三征淮南」的「常州戰役」。

  當時,吳越國奉柴榮之命,開闢東線戰場,進攻常州,威脅潤州,李璟擔心李弘冀有危險,於是急詔他回防高地,龜進昇州。李弘冀聽從了部將趙鍔的建議,拒當縮頭烏龜,回覆說國家正值危難之際,皇子更應沖在保家衛國的最前線,為軍民做表率,兒臣惟願以死報國!

  李璟大受觸動,高度讚揚了李弘冀不畏強敵、勇於戰鬥的精神,並派前朝勛將柴再用之子柴克宏領兵救援常州。而「四凶五鬼」的骨幹成員——樞密副使李征古卻給柴克宏處處掣肘,給他調撥的士兵全是老弱病殘孕,配發的武器鎧甲也都是腐朽不堪用的垃圾,就這樣還不滿足,還要用自己人朱匡業替換柴克宏。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弘冀展現出了過人的膽略和魄力,他以皇長子的身份再次「抗旨不遵」,把一切後果包攬在自己身上,告訴柴克宏,你只管指揮作戰,其他方面的事由我來斡旋。

  正因有了李弘冀的強力撐腰,柴克宏才有足夠的魄力當眾斬殺李征古派來的信使,並揚言即便李征古本人來了,也照殺不誤。

  在李弘冀和柴克宏的完美配合下,南唐軍隊取得了常州大捷,擊走吳越國軍隊,並最終取得了東線戰場的全面勝利,「常州之役」也成為南唐在「三征淮南」中唯一的勝利戰役。

  當前線軍隊把數千俘虜押回潤州的時候,李弘冀下令將他們全部斬首。擅殺俘虜是一大忌諱,果然,李璟對此大發雷霆(以專殺故不悅者久之)。但是這種粗暴的做法卻贏得了軍隊的極大讚譽,「人皆壯其能決」。

  隨後就是李景遂請求外放歸藩,大元帥李景達又全線崩潰,只有李弘冀立有軍功,於是就被李璟封為皇太子,並開始參與軍政決策,進入核心權力圈。

  通過常州之役,李弘冀露出鋒芒,他有膽識、有魄力、有擔當,他像春天一樣對待自己的同志,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來為部將做擔保;對待敵人又像寒冬般冷酷無情。

  在進入朝廷之後,李弘冀同樣表現出了果敢的一面,當時的朝堂被「四凶五鬼」集團搞得烏煙瘴氣,李弘冀在「常州之役」中就已經與李征古公開叫板,如今來到朝堂之上,更是重拳出擊,以雷霆萬鈞之勢打擊「四凶五鬼」集團,在此期間,李弘冀要麼先斬後奏,要麼乾脆只斬不奏。

  史籍記載李弘冀「以剛斷濟之」,整頓朝綱,很快就改變了南唐政壇的風氣,嚴厲打擊了「四凶五鬼」集團的囂張氣焰,收穫了文武百官的一致好評。

  李弘冀霸氣外露,在外贏得了軍隊的讚譽,在內贏得了朝臣們的稱讚,聲望與口碑齊飛,人們似乎看到了一位少年英主正在冉冉升起……

  不要忘了,「四凶五鬼」是李璟的小號、工具人,李弘冀硬剛「四凶五鬼」,實際就是對李璟的敲山震虎。李璟變得警惕起來,他已經有了一種將要被架空、逼宮的恐懼。

  很快地,李璟給李弘冀扣上擅專、越權的帽子,指責他藐視皇權,「老子還沒死呢,你還沒轉正呢,怎麼,等不及了嗎?你想幹啥?」一日,李璟拿著打馬球的球桿,狠狠抽了李弘冀一頓,一便抽打一邊責罵,越罵越生氣,最後撂下一句「我這就把你三叔(李景遂)召回來,傳位給他!」

  李弘冀的出道即巔峰,李璟對李弘冀的猜忌卻與日俱增。

  第三個大問題,繞回到中心問題——究竟是誰殺了李景遂?

  史料留下了一個小線索:李景遂赴鎮之後,就打算找茬殺了李璟安排的眼線李征古,被幕僚們勸住。這時候殺了李征古,無疑是向李璟傳遞造反的信號。李景遂忍住了,沒殺李征古,卻因聽信讒言而將洪州都押衙袁干殺死。袁乾的父親是昭慶宮使袁從范,李弘冀就派人送給袁從范一包毒藥,慫恿他為兒子報仇。一日,李景遂踢完一場球,口渴難忍,袁從范就安排人把投了毒的飲料遞上去,李景遂就這樣被毒死了。

  噩耗傳來,李璟先是表示不信,年紀輕輕才38歲,怎麼會突然暴斃呢?左右人稟報,說李景遂到了洪州就生了一場怪病,病中告訴左右,說玉皇大帝讓他到天宮裡代替許遜。許遜,晉朝道教人物,傳說中的仙人。

  李璟這才寬慰了不少。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查出李景遂是死於中毒,並且幕後真兇是太子李弘冀,於是宣布廢太子,而李弘冀也緊隨其後離奇暴斃,據說是看到了李景遂的冤魂索命,驚懼而亡。

  史書上言之鑿鑿,說是李弘冀毒殺李景遂。

  試想一下,李景遂為何會輕信所謂的讒言而殺死袁干?袁從范又真有毒殺皇弟、准儲君的膽量嗎?在時間如此倉促的情況下,被投毒的飲料怎麼會這麼順利地送到李景遂手中而不被發現?

  再提煉一下人物背景:袁從范是昭慶宮使,也就是李璟的心腹;他的兒子袁干是洪州都押衙,掌握洪州牙兵,也就是掌控著李景遂的貼身武裝力量,與李征古一文一武監視、威懾著李景遂……是不是細思極恐了?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重新審視:李景遂身邊密布李璟的眼線,如李征古、袁乾等人,所以……如果是李璟要置李景遂於死地的話,是不是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再想一想李璟對李景遂的猜忌,以及李景遂「兩個南唐,一昇一洪」的潛在威脅。李璟其實有著比李弘冀更大的作案動機,更有作案的能力。

  也許李璟才是毒殺李景遂的真正主謀,而李弘冀只是背鍋俠,並且很快就遭到滅口。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來了,不傳弟、不傳子,李璟究竟要鬧哪樣?

  其實這裡有個小小的誤區,一個容易被混淆和忽略的概念,殺人和傳位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

  古往今來,帝王永遠是最無情最冷血的,在他們的字典中,根本沒有所謂的親情,手足相殘、父子相殺的醜聞屢見不鮮。不管是兄弟還是父子,誰威脅到皇上的統治,誰就會榮登死亡名單。

  李景遂精心偽裝了十三年,如今終於以請求歸藩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他必死;李弘冀獲得了軍隊和文武百官的擁護,行事果敢剛決,擅專和擅殺的行為直接刺激到李璟最敏感的神經,李弘冀距離弒父奪權只差一步之遙,所以他必死。

  李璟從來沒有想過要傳位給弟弟李景遂,也不想過早地傳位給兒子李弘冀。「皇太弟」和「皇太子」是李璟在不同時期的政治需要而已。只不過,李璟沒有開天眼,他也不知道自己會年紀輕輕(46)就過早地離開我們。

  史官們雖然幫我們隱藏了足夠充分的線索,充分到讓我們足以推理出真相,但他們還是刻意地強調一下「真相」:太子李弘冀不爭氣,李璟決定廢太子而傳位太弟,太子殺太弟之後又突然染疾暴亡……

  史館編修們是一時糊塗,還是別有用心?

  當然是後者,因為他們實在是迫於無奈。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提示幾個關鍵詞:宋朝,兄終弟及。

  結合前文提到的某些割據政權,有沒有發現一個特點:凡是兄終弟及的,都要高度讚揚,比如荊南高保融,傳位給弟弟高保勖而非兒子高繼沖;凡是父死子繼的,基本都是反面教材,比如為了傳位給兒子而把所有弟弟都殺了的南漢劉弘熙,史官們對他簡直是批倒批臭、批得體無完膚,把他們打翻在地,再踏上千萬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在北宋初年,兄終弟及是政治正確,是所有人都不敢觸碰的政治紅線。

  這就是宋朝史官必須抹黑李弘冀,嘴上硬說李璟要廢太子而傳太弟的原因。然而史官的身體卻很誠實,煞費苦心地把真相隱藏在字裡行間,若有若無地露出了蛛絲馬跡,等待絕不人云亦云的南無臭蛋抽絲剝繭,才讓真相重見天日。

  此處應有掌聲,請停頓三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