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亡國之兆

  第890章 亡國之兆

  【亡國之兆】

  1,血雨腥風

  此前,柴榮謀劃伐蜀時,蜀地突降血紅色的大雨(天雨血);

  960年,趙匡胤稱帝,後蜀皇太后夢見衛聖神龍辭別皇宮;

  961年就更邪乎了:

  自春至夏,滴雨未下,引起旱災,旱災照例又導致蝗災,蝗災蔓延到了成都;10月,漢州突發火災,數百戶無家可歸,據說是從井中躥出一條火龍,火龍騰空而去,大風持續數日,隨後便從天上掉下來一個火球,引發了本次火災,個人感覺更像是隕石墜地;11月,孟昶在題寫「兆民賴之」四個字的時候,竟然將「兆」誤寫為「趙」。

  962年,壁州白石縣發現巨蛇,長白余丈,粗八九尺……

  總之,各種光怪陸離、牛鬼蛇神。

  2,最早的春聯

  965年春節,孟昶讓翰林學士在寢宮門上題寫「桃符」,前一年是翰林學士辛寅遜題寫的,孟昶嫌其字跡不夠漂亮,於是今年親自上陣,御筆題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歷史上有記錄的最早的春聯。

  這幅春聯一語成讖。還沒出正月,後蜀就滅亡了,趙匡胤任命呂餘慶知成都府,應了「新年納餘慶」,而趙匡胤登基後,其壽誕節(生日)就叫「長春節」,應了「嘉節號長春」。

  另有一說是皇太子孟玄喆在其寢室門上題寫「天降餘慶,聖節長春」。

  3,「召主收贖」

  蜀地有一種習慣,每當人們需要資金周轉,就在大門上貼出告示,雲「召主收贖」,以便招徠放高利貸者上門典當,類似今天的「旺鋪出租」、「吉房轉讓」。

  後來,有好事者分析,說「召」的諧音是「趙」,「贖」的諧音是「蜀」,「召主收贖」的諧音就是「趙主收蜀」。

  4,萬里朝天

  成都的官場流行一種「鞭文化」,文武百官爭相把馬鞭做的很長,騎在馬上,手腕一垂,馬鞭能觸到地面,這才算高大洋,才算高雅,還給這種馬鞭起了一個名字,叫「朝天」;

  蜀地的婦女們也流行一種高高的髮髻,越高越美,這種髮型被叫做「朝天髻」;

  蜀地的流行歌手們創作了一首新曲子,長期制霸榜單,名為「萬里朝天」……

  這也朝天,那也朝天,孟昶後來果然就踏著萬里崎嶇山路,朝見天子去了。

  【伐蜀】

  963年,大宋收復兩湖地區,將駐兩湖的後蜀外交人員遣返。前文有雲,表面是向後蜀示好,實際則是借用他們之口向蜀人描述大宋泰山之勢與統一之志,讓後蜀掂量掂量,早擇福禍。

  孟昶果然破防了,在宰相李昊的勸說下,終於準備派遣使節向大宋稱臣。

  正當此時,樞密使王昭遠卻跳了出來,極力反對。

  王昭遠是孟昶的嫡繫心腹,後文還會詳述,正因他是孟昶的心腹爪牙,所以官運亨通、火箭上升,無尺寸之功而驟升樞密使高位。於是,他的幕僚張廷偉勸他,說你素無勳業,而驟然升為樞密使,文武百官對此說三道四,若不在此時建功立業,那該如何扭轉輿論?

  王昭遠嘆口氣,說我也明白這個道理,我不是不想出風頭,可我該如何建功立業呢?

  張廷偉給出的建議就是勾結北漢,相約南北夾攻,使中原背腹受敵,然後趁機侵占關西、關中、甚至關東地區,問鼎中原。

  王昭遠深以為然,為了「建功立業」,他義無反顧地將後蜀拖入火坑,將全國人民作為他升官發財的賭資。他極力建議孟昶向長江上游增派兵力,扼守峽路,分守險要,然後聯合北漢,如此,進可收關西、爭關東,退可保川蜀,萬全之策也。

  孟昶聽從了王昭遠的建議,在長江上游增設水師,同時派人秘密聯絡北漢。

  勾結北漢、南唐對抗中原,是蜀地的常規操作,為什麼孟昶還會認為王昭遠的提議是一條可行的妙計呢?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孟昶對王昭遠的絕對信任,這將在後文詳述;二是北漢和他背後的契丹已經在與大宋拉鋸扯皮。

  近幾年,北漢屢屢在騷擾北宋邊境,在潞州、晉州等地區均有小動作,就在收復兩湖之前,大宋打算在擴建益津關的軍事據點,還遭遇到契丹名將高勛的騷擾阻撓,最終也沒能建成。

  北漢、遼與大宋之間斷斷續續的軍事衝突,隨時可能升級成大戰,此時後蜀的加入很符合北漢、遼的訴求,因此夾攻中原的號召必然會得到響應。

  這就是孟昶的底氣。

  然而就在最近,大宋與契丹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963年8月,駐守大宋北大門的王全斌、郭進、曹彬等進攻北漢的樂平縣,三戰三勝,攻占樂平,並設置為「平晉軍」。北漢搬請遼國救兵,展開反撲,宋軍亦增兵備戰,結果契丹人發揚了帝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在距離平晉軍三十里的地方撤退,北漢自知不敵,也引軍退去。

  退?來而不往非禮也。趙匡胤派曹彬等人聯合晉州、潞州駐軍,進入北漢境內作戰,占領了遼州、石州和一些邊境縣城。

  西北孤狼——府州節度使折德扆,擊退了侵犯府州的數千北漢兵,生擒其衛州刺史楊璘。

  北漢接連遭受失敗,損兵折將、丟城失地,而他的契丹爸爸又給了來了一個暴擊傷害,責之以「三大罪」,咋看都像當初滅晉的套路。北漢被嚇壞了,連忙派侄子劉繼文出使遼國,賠禮道歉,認慫裝孫子。

  遼國將劉繼文扣押,沒有對北漢的道歉行為做出任何回應(遼執其使而不報)。遼國的態度讓北漢如坐針氈,哪裡還有心思跟大宋拉鋸?

  964年正月,宋將李繼勛又一次深入北漢境內,圍攻遼州。2月1日,遼州守將舉城投降。北漢被迫再次呼叫契丹爸爸,契丹派南院大王耶律撻烈(又作「耶律達里」)率軍支援。

  耶律撻烈是大遼名將,他的事跡將在後文契丹專題詳述。耶律撻烈率六萬契丹鐵騎赴援,在石州將李繼勛擊退。然而耶律撻烈的任務只是保證宋軍不再深入,保留北漢政權苟延殘喘而已,沒有為北漢開疆拓土的義務。

  於是,大宋與遼國達成了一種默契:只要大宋不推翻北漢,那麼遼國也無意將「大契丹共榮圈」勢力範圍南擴。

  換句話說,孟昶幻想中的「南北夾攻」也只能停留在幻想階段。

  後蜀孟昶在「鴿派」宰相李昊與「鷹派」樞密使王昭遠之間,選擇了王昭遠,畢竟只要有機會,誰都想站著把錢掙了。孟昶派孫遇、趙彥韜、楊蠲(音同「絹」)等人攜帶蠟丸帛書,抄小路去北漢聯絡劉承鈞。

  為了保證遊說成功,或者在談判桌上爭取更多的主動,間諜團又派趙彥韜先潛入汴州,刺探中原虛實,例如最近幾次大宋與北漢、遼的邊境衝突等情報。

  然而……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

  趙彥韜偷偷地將蠟丸帛書偷了出來,進了汴州之後就立刻反水,將蠟丸書獻給大宋朝廷。

  得到蠟丸書的趙匡胤大喜過望,無比開心地對左右說道:「終於可以師出有名啦!」史籍說趙匡胤「素謀伐蜀」,在收復兩湖後,就將張暉任命到鳳州,收集後蜀情報,很快就「盡得其山川險易」;而就在幾天前,趙匡胤剛剛與穆昭嗣進行了重要對話。

  穆昭嗣,原本是荊南的「皇家曲藝團」成員(以方伎事高氏),長期接觸荊南高層,算是「荊南通」,荊南被收復後,成為大宋的翰林醫官,仍供職於朝廷內部。幾天前,趙匡胤找他談話,了解從荊南入蜀的地理問題,探討通過荊南進攻蜀地的可行性。

  穆昭嗣如實回答,說荊南是川蜀、江淮、兩廣的交通樞紐,陛下得了兩湖,想干誰就干誰,如果想干川蜀的話就更方便了,可以水陸並進。

  由於趙彥韜的出賣,孫遇、楊蠲等剛進入大宋邊境就被捉拿歸案。趙匡胤赦免了孫遇、楊蠲,並指使他們戴罪立功,協助相關部門繪製軍用地圖(使指陳山川形勢、戍守處所、道里遠近,畫圖以進)。

  趙彥韜投誠是在964年10月,次月(11月)大宋就派出了伐蜀遠征軍。

  趙匡胤兵分兩路,水陸並進,其中陸路(鳳州)以王全斌為總司令、崔彥進為副總司令、王仁瞻為總監軍;水路(歸州)以劉光義為副總司令、曹彬為監軍。三萬禁軍外加三萬地方軍隊,浩浩蕩蕩向川蜀殺來。

  出發前,趙匡胤把孫遇等帶路黨繪製的地圖交給伐蜀總司令王全斌,授予方略,「有沒有信心滅蜀?」

  王全斌當然要一通五彩蓮花屁,統一乃天意,天命所趨,又賴皇帝陛下龍威,當然馬到成功。

  其餘將佐則更會拍馬,比如騎兵總指揮史延德,「倘若後蜀是在天上,那麼我就沒辦法了,但它既然在地上,那就妥妥地,穩贏!」

  聽著將士們的豪言壯語,趙匡胤非常滿意。強調了軍事紀律,不得燒殺劫掠、騷擾百姓,不准刨墳掘墓、濫伐濫砍,違者以軍法處置;攻克城池後,只將戰爭物資(武器鎧甲、糧草)收繳、登記造冊,金銀珠寶等全部賞賜給將士們。

  趙匡胤給了王全斌等人很高的自由度,「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戰利品的處置權完全下放,這就為日後留下了隱患。

  隊伍出發前,趙匡胤還命施工隊在皇宮外的汴水岸邊興建一座住宅,多達五百間屋子,各種家具設施一應俱全,說這是給孟昶準備的。將士們大受鼓勵,表示一定要替陛下把業主請過來。

  後蜀孟昶得到消息後,立刻讓王昭遠掛帥北上、趙崇韜為總監軍、韓保貞為總指揮、李進為副總指揮。

  在為大軍餞行的時候,孟昶充滿期待地對王昭遠說:「這可是你惹出來的禍,現在請開始你的表演(今日之師,卿所召也,勉為朕立功)!」

  王昭遠胸有成竹,表示境外宋軍,在我眼裡不過是土雞瓦犬,什麼王全斌啊,就算是那趙匡胤,亦如插標賣首。

  前文留了很多王昭遠的關子,現在可以打開了。

  王昭遠究竟何如人也?王昭遠出身於成都窮苦人家,不能說是大負大跪吧,起碼也是騾馬跪族。13歲時投靠了一位僧人智諲,做「童子」,在寺廟裡混口飯吃。當孟知祥坐鎮西川的時候,有一次在帥府施捨僧人,王昭遠跟隨智諲大師來到了帥府,孟知祥見這孩子機智聰明,非常喜歡,當時孟昶還很小,於是孟知祥就把王昭遠留了下來,讓他當孩子們的伴讀,也就是說,窮苦孩子王昭遠有幸成為孟昶從小玩兒到大的玩伴、發小、同學,感情甚為親密。

  孟昶即位後,提拔王昭遠為「捲簾大將」(捲簾使),後又改茶酒庫使,當樞密使王處回辭職回家後,孟昶就讓王昭遠頂替成為樞密使,公款隨意他支取,不報帳、不調查、不追究。

  前文諸多疑問在此迎刃而解,王昭遠為何驟升高位、以及孟昶為何如此信任他,這就是答案。

  王昭遠好讀兵書,自認為文韜武略蓋世無雙,常自比諸葛亮。皇太后多次提醒孟昶,說此人不可用,而孟昶不聽。

  李昊為他餞行,王昭遠喝得醉眼迷離,一揮胳膊,指著麾下蜀兵說道:「我此行何止退敵?看我領著他們踏平中原,易如反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