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滅蜀(上)

  第891章 滅蜀(上)

  【滅蜀】

  宋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鳳州出發,預定路線是「鳳州——興州——劍門關——利州——成都」;另一路從原荊南境內的歸州出發,溯長江而上,走「歸州——夔州——遂州——成都」。

  再來看蜀軍的部署:王昭遠率部扼守利州、劍門關,抵禦北面宋軍;韓保貞、李進則挺進到興元一帶,這裡位於興州和劍門之間,算是蜀軍北路的先鋒部隊;夔州節度使高彥儔負責防禦東面的宋軍。

  從戰略部署上看,雙方都是中規中矩地常規套路,只能看前線將士們的發揮了。

  12月,宋軍進入蜀境,摧枯拉朽一般,擊退七千蜀兵,攻克興州,繳獲軍糧四十餘萬斛,隨後一鼓作氣,繼續向南推進,攻克了二十餘座軍事據點。初戰告捷,宋軍完勝。

  駐紮在興元的蜀軍前鋒韓保貞,聽說興州被攻克的消息後,魂飛魄散,立刻放棄興元,向後方戰略轉移。

  宋軍騎兵總指揮、立下「上天入地」FLAG的先鋒史延德,率領騎兵一路追趕,在西縣追上了韓保貞的部隊。

  韓保貞指揮著數萬蜀兵,依山背城,結陣自固。

  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勞。史延德一聲令下,大破蜀兵,生擒韓保貞、李進,繳獲糧草三十餘萬斛。宋軍繼續追殺,殺俘甚眾。

  蜀軍一路敗退,為了遲滯宋軍的追擊,蜀軍放火焚毀棧道,殘兵退入劍門關東北的葭萌關。

  戰爭剛剛打響,北路宋軍就推進了半程,深入後蜀腹地,兵臨劍門關外。再來看東路宋軍的表現。

  蜀人對制江權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前蜀時,大將張武就在夔州用大鐵樁立在兩岸,中間連接大鐵鏈,謂之「鎖峽」,使得船隻無法通行,用這種方法,張武以少勝多,大敗溯流而上的荊南高季昌。

  世人皆知劍門之險,卻罕聞夔門之雄。長江在這裡陡然變窄,奔騰而過,如萬馬呼嘯,水流湍急,水勢兇險,而在其咽喉處,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帝城。時至今日,張武當初「鎖峽」立的鐵柱仍然矗立,每當豐水期,水位上漲,鐵柱漸漸隱在水面之下,為了消除安全隱患,如今已經將其移到兩側的山上,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夔門之雄,為蜀地牢牢地守衛著東大門。荊南人對「鎖峽」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這也是穆昭嗣著重向趙匡胤強調的,若想走水路,必須有應對「鎖峽」之策。

  出發前,趙匡胤拿出地圖,對劉光義「指陳山川,面授方略」,說蜀人在這裡設置了三重防線,兩岸均設有炮台(蜀於夔州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柵三重,夾江列炮具),你前進到此,千萬不要與之正面硬剛,而要提前下船,變水軍為陸軍,偷襲其營寨,將其打退之後,再用水師。

  劉光義遵命而行,在距離夔門三十里的地方舍舟登岸,繞行偷襲。宋軍不按套路出牌,蜀軍大敗,戰船總指揮袁德宏被俘、大將南光海被殺、一萬兩千餘蜀兵被殺,二百餘艘戰船被俘。宋軍占領白帝城,繼而向夔州逼近。

  蜀軍東路總司令高彥儔對副總司令趙崇濟、監軍武守謙說道:「宋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速決,我軍只需堅守不出即可。」

  武守謙堅決不同意,率領本部兵馬千餘人出城迎擊,結果被宋軍打敗。武守謙逃往城內,而宋軍死死咬住不放,就這樣稀里糊塗地宋軍躡蜀軍之足一起湧入城內,然後一鼓作氣將城池攻下。

  高彥儔組織抵抗,雙方進入到慘烈的巷戰中。高彥儔身中十餘槍,血流不止,而他身邊的隨從則四散逃命。眼見大勢已去,高彥儔也逃回了家中,擦擦身上的血跡,換了身乾淨整潔的衣服,衝著西北方向行再拜大禮,隨後整理一下衣冠,昂首挺胸邁著慷慨堅毅的步伐登上高樓,自焚殉國。

  幾天後,劉光義徹底拿下夔州,在灰燼中得到了高彥儔的遺骸,隨後以禮葬之。

  再說北路軍,由於棧道被焚毀,王全斌無法直接攻打劍門關,只能繞行「漫天山」,這裡又叫「漫天嶺」,從名字上就可窺探其險要。孟知祥在此分別設置「大漫天寨」和「小漫天寨」,而孟知祥對它們的重視則可以追溯到其剛到西川的時候。

  按理說,高聳入雲的大、小漫天寨的爭奪,必定是十分慘烈的,然而史書對其卻是一筆帶過,有的史書更是連這一筆都省了。

  總之,王全斌盡奪其寨,一路追到利州。

  飛奪漫天寨、奇襲劍門關,本應是一場驚險刺激的動作片,但史料對此卻只是一筆帶過,只留下一個小小的細節,說是王昭遠焚毀吉柏津、退保劍門關,正當王全斌苦於無路之時,蜀軍降卒獻上斬關之策,交代了一條「來蘇小路」,此路可以繞過劍門關,在關南的青疆店與大道匯合。

  於是王全斌玩兒了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率主力搶修棧道,而派騎兵總指揮史延德走「來蘇小路」,一舉攻克劍門關。

  卻說自比諸葛亮的蜀帥王昭遠,此君一路手揮鐵如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諸葛武侯,而當他聽說劍門關已經被攻克的消息後,竟然嚇得癱成一團,

  「聞劍門已破,遂股慄色戰、發言失次。」

  諸將都準備聆聽他運籌帷幄之中,等著看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呢。萬般無奈之下,總監軍趙崇韜勇挑重擔,為接下來的戰鬥調兵遣將、部署作戰。

  「……上面就是我的意見,請王總指示。」

  王昭遠癱坐在椅子上,站都站不起來了。

  「將戰,昭遠據胡床,不能起。」——《十國春秋》

  雖然諸葛亮也坐在小車上,但王昭遠的這波致敬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於是,趙崇韜三戰三敗,被宋軍俘虜,利州也被宋軍攻占,利州囤放的八十萬斛糧草被宋軍繳獲。

  王昭遠打算逃往東川,藏匿在某糧倉中,他的確沒有吹牛,談笑間,檣櫓確實灰飛煙滅,只不過是自己的。

  狼狽孤獨的王昭遠百感交集,悔恨交加,實在無法抑制內心的悲傷,竟然頓足捶胸、放聲大哭起來,涕淚橫流,把眼睛都哭腫了。最後,被宋軍的追兵追上,押送汴州。

  趙匡胤當面詰責,說你為何要教唆孟昶勾結北漢,挑起戰爭?

  王昭遠回答說我只是愚忠於主上而已。

  趙匡胤隨即不再難為他,給了他一個閒職,養在汴州,幾年後在汴州病逝。

  據當時參與抓捕的目擊者回憶,王昭遠被抓時,雙目腫脹,涕淚橫流,一邊嚎哭,一邊聲嘶力竭地重複著同一句話——「運去英雄不自由」。

  這句話出自羅隱的詩作,羅隱在前文有述,唐末江淮地區大才子,因相貌醜陋而終身不得志。他的這首詩作借諸葛亮抒發胸懷: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節選)

  全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這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句話通俗易懂,大意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而倒霉的時候,放屁都打腳後跟。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王昭遠在最絕望的時刻,不斷重複高呼「運去英雄不自由」,看來他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執迷不悟,把一切錯誤都甩鍋給時運,認為自己能有今天、後蜀能有今天,完全是運氣太差而已。

  趙崇韜,後蜀開國元勛趙廷隱之子,驍勇果斷,深有父風,孟昶即位後得以重用。「秦鳳之戰」,柴榮對深入蜀境進行過試探,被趙崇韜擊退,這也是柴榮果斷收兵、改為北定三關的原因之一。後來孟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將公主嫁給其子趙文亮。在戰鬥中,趙崇韜親手擊殺十幾名宋兵,最後力竭被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