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秦鳳之戰(下)
這場秦鳳之戰中的「黃花谷戰役」,也成為冷兵器時期一次經典的山地反包圍戰的典型案例,被載入軍事史。
這一戰在後蜀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不僅僅是丟失四州土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蜀人的信心遭受沉重打擊。全國最優秀的將領、最精銳的士兵,主場作戰,竟然被後周的二流部隊完虐!從此之後,後蜀患上了「恐周症」,再也不敢覬覦中原,這種恐懼一直影響到大宋滅蜀的時候,蜀軍對大宋軍隊也是談虎色變,望風披靡。
李延珪、伊審徵等紛紛上表待罪,孟昶好言寬慰,並向劍門關增派部隊和糧餉,以防備後周的繼續深入。
為了籌措軍餉,孟昶不得不濫發貨幣(鑄鐵錢),繼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影響了蜀地經濟,百姓怨聲載道。後周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把後蜀打殘。
戰後,後蜀文武百官紛紛要求追究李延珪的敗軍之責,就連皇太后也多次要求解除李延珪的兵權,孟昶實在頂不住壓力,終於在兩年後(957)將李延珪解除軍職。
柴榮撤兵後,大赦四州,遣還了俘虜,還給了俘虜路費、安家費,向後蜀示好。
通過前文的講述,我們已經知道,柴榮見好就收的原因是要用兵南唐,「蜀道難」的副本通關後,柴榮立刻開啟了「煙花三月下揚州」副本,打響了「三征淮南」。
在與南唐僵持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安撫後蜀,柴榮再次歸還了893名「懷恩軍」。「秦鳳之戰」中,數千蜀兵被俘,戰後柴榮讓他們自願選擇去留,願意回蜀地的給路費安家費,願意留在中原的改編為「懷恩軍」,調到淮南前線。
孟昶同樣將開戰之初俘虜的周將胡立等八十人遣還,算作是對後周的友好回應。孟昶讓胡立轉交一封國書給柴榮。
書信的抬頭是「大蜀皇帝謹致書於大周皇帝閣下」,然後在信中跟柴榮攀老鄉(言家世邢台,願敦鄉里之分)。孟昶生於河東太原府,祖籍是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而柴榮祖籍也是邢州,因此孟昶跟他攀老鄉。
前文我們提到過這封信,《資治通鑑》等權威史料也有明確記載,說柴榮「怒其抗禮」,因為孟昶自稱「大蜀皇帝」,且與中原天子平起平坐,故而不予回應。
實際上,這封信不僅在抬頭上以「大蜀皇帝」抗禮,在內容上更是抗禮,簡直就是歪曲事實、胡攪蠻纏,在國家主權問題上渾水摸魚、顛倒黑白,我們來看一下:
「……洎審晉君歸北,中國且空,暫興敝邑之師,更復成都之境,秦、鳳、階、成諸川實為下國之邊陲……」
這句話能忍嗎?能認嗎?
孟昶的意思是說秦、鳳、階、成四州自古以來就是大蜀國的領土,是後蜀政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才趁後晉滅亡而中原無主的時候,將故國領土收復。
在力爭領土主權的同時,還婉轉地指出了後周政權的法統不正,「晉君歸北,中國且空」,您的所謂大周也不過是自封、自立,憑什麼就要繼承後晉的江山社稷呢?
前文已經強調過,作為中原政權正統的後周王朝,特別是立志統一天下的柴榮大帝,根本不可能在原則問題上做出任何讓步,蜀、淮、幽、晉等皆為反動分裂勢力,必須予以徹底剿滅!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根本不存在什麼「大蜀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來什麼自古以來就是後蜀領土一說?
主權問題不容討論。
然而淮南戰場的情況也不允許後周在這個時候與後蜀再次展開大戰,於是柴榮只能選擇「不答」,不回復就等於不承認信中的內容。
縱觀書信全文,拋開內容、不談事實,孟昶的姿態還是相當卑微的,拍柴榮的馬屁,拍郭威的馬屁,也表達了希望兩國和平共處的美好願望。
當得到柴榮「不答」的態度後,孟昶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當即怒道:「朕郊祀天地稱天子時,爾方鼠竊做賊,何得相薄耶?」
也正是孟昶的這句話,讓有些學者真的把一切目光都聚焦在了「大蜀皇帝」四個字上,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主權問題。
其實孟昶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因為只有把熱度引到「大蜀皇帝」、「何得相薄」上面,才能模糊秦鳳階成四州的主權問題,把領土爭端問題暗度陳倉,好像柴榮默認了四州之地本就屬於後蜀,而只是驕傲自大、不願跟戰敗國平起平坐。
時至今日,不少歷史愛好者都被孟昶帶了節奏。他裝糊塗,帶節奏,而本書值錢的地方就是偏要扒他的底褲。
此次「已讀不回」事件的半年後,「三征淮南」結束,南唐割讓江北全境,奉大周正朔,後蜀再次受到了震動。很快,荊南高保融就給孟昶發了條私信,勸孟昶歸附中原。孟昶告之「已讀不回」事件。
緊接著,邊境就傳來消息,說後周再次向邊境集結,準備入蜀。與此同時,荊南高保融二次來信,苦口婆心,勸他不要以卵擊石,趕緊向中原納土歸順。
想起前幾年的「秦鳳之戰」,以及近期的「三征淮南」,孟昶認為確實有必要認真對待這個議題,於是召集群臣商議。
宰相李昊開宗明義:「從之,則主上受辱;不從,則難逃大戰。諸位有信心打敗周師嗎?」
這麼問,沒人敢說「從之」。於是諸將爭先恐後地表忠心,說陛下聖明,江山險固,豈能望風而降?我們願意以死報效君王!
孟昶大受感動,當場命李昊用強硬激烈的措辭回復高保融。我投降你個串串!瓜娃子,來成都陪老子耍耍嘛。
隨後,孟昶以趙崇韜掛帥,孟貽業、趙思進、韓保貞為縱隊司令,率領六萬大軍奔赴前線,守備各處卡口,準備跟後周一決高下。
後來的故事前文也已經提及,在後周尚未完成戰爭集結的時候,立功心切的李玉貪功冒進,擅自開團,導致大敗。柴榮經過理性地分析研判後,果斷放棄伐蜀,轉而北伐,完成了「北定三關」的壯舉。
後蜀化險為夷,長舒一口氣。
又過了半年,趙匡胤陳橋兵變,改國號為大宋。
在這一年得年底,宰相李昊上奏,說大宋國力強大,有併吞宇內之雄心,我們最好恢復一下兩國關係,向大宋稱藩。
孟昶很不高興,給出的答覆是:「你一邊兒涼快去吧(卿且去,朕徐自圖之)」。
這一年的年關歲末,發生了兩件有意思的事:
第一件事是後蜀皇太后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身穿黑色衣服的神人給她託夢,神人自稱是在皇宮守護皇上的神龍,特來向她老人家請假,因為世界那麼大,它想去看看(皇太后夢青衣神,自言宮中衛聖神龍,乞出居於外)。於是孟昶就依母親的指點,在昭覺寺修建一座祠堂,房產證給到神龍。
衛聖神龍出居於外,人們私下議論紛紛,說這是不祥之兆。
第二件事更有意思,它差點兒勾起人們遙遠的回憶——「南詔入寇」。此時洱海一帶的南詔政權已經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大理國」,其統治者名叫段思聰。段思聰打算軍事入侵,其宰相高候極力反對,說當初南詔在最鼎盛時期勾結吐蕃,聯合對蜀地用兵,尚不能侵奪,曠日持久的戰爭反倒把自己拖垮,以致亡國,如今周主英明神武,雄心壯志,蜀地孟氏早晚必為其所吞併,我們應該修繕城池、秣馬厲兵,靜觀其變,何必勞師遠征,為自己招致禍端呢?別以為自己叫個「思聰」就能多NB,別撕蔥不成、反被割韭菜。
段思聰認為他言之有理,於是取消了入侵計劃。
關於大理國和段氏,後文還會提及,在此一筆帶過。總之,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不管是南詔還是大理,成都是他們夢魂縈繞的溫柔富貴鄉,做夢都想舔一口。
公元962年,隨著大宋帝國的日益強盛,孟昶愈發懼怕宋兵入蜀,於是緊鑼密鼓地進行戰爭儲備,其中最飽受爭議的舉措就是頒行鐵錢。
鑄鐵錢、錫錢、鉛錢等等,都是古代常見的金融措施,可以簡單理解為今天的量化寬鬆,再通俗一點,就是增發貨幣,狂開印鈔機。
蜀地缺銅而多鐵,所以蜀地常用鐵錢代替銅錢。除了蜀地,其他割據政權也有使用鐵錢的例子,比如南楚。除了受限於客觀礦產資源,軍閥主觀上也把鐵錢、鉛錢等作為割韭菜的手段,其中吃相最難堪的當屬唐末的幽州劉仁恭,此君直接發行「泥錢」,明明可以搶,他還慷慨地贈送了泥土。
從古至今,貨幣政策都與政權的興亡息息相關,堅持銅錢的未必不會出事,而合理運用鐵錢的也會創造經濟奇蹟,比如馬殷的南楚政權,就是通過以鑄鐵錢為基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使得南楚繁榮富庶,一度成為中國商業中心。
孟昶在「秦鳳之戰」時就開始鑄造鐵錢,但當時僅僅是在邊境地帶試行,到了962年,則頒行全國。濫發貨幣(鑄鐵錢)的直接原因就是籌措軍餉,解一時燃眉之急,但它所帶來的危害也是相當大的。
首先是流通不便,鐵錢的價值低於銅錢,要想買一匹絹,要背著上百斤的鐵錢。正因鐵錢流通不便,所以後來才在蜀地最先出現了紙幣——交子。
其次是假幣泛濫(私鑄),鑄鐵錢的設備門檻和技術門檻遠低於鑄銅錢,於是造假鈔(私鑄鐵錢)的犯罪行為屢禁不止,在巨大的利潤面前,冒死犯法者前赴後繼。
第三是擾亂正常生產經營,基於上述私鑄的原因,官府不得不「禁鐵器」,就像銅禁一樣,但鐵器在民間的使用場景更加廣泛,如菜刀、鍋碗瓢盆、農具等,官府為了防止私鑄,就要嚴格管控民間的鐵器使用,嚴重影響了百姓們的日常生產生活。
第四是引發惡性通貨膨脹,這也是上述原因引發的連鎖反應。
第五,則更為致命,那就是容易遭受金融狙擊。簡單說,就是境外勢力「造假幣」,然後套購本國、本地區商品,擾亂市場秩序,從而加速貨幣貶值、惡性通貨膨脹、財富縮水……
962年,孟昶向著深淵邁進了第一步。
深淵也在向著孟昶招手,很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