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最後的屏障(下)
1,「世宗遺恨」之李濤
柴榮曾經問兵部尚書張昭,朝中誰可當宰相。
張昭,原名張昭遠,後為避劉知遠的諱,止稱張昭。他的爺爺張楚平是壽張縣令,工作勤懇、任勞任怨,頗得政聲,朝廷予以嘉獎、升遷,在趕赴長安接受升遷的時候,趕上黃巢之亂,從此下落不明;父親張直,人民教師。
張昭自幼聰慧,飽讀詩書,頗有才氣,「莊宗入魏」,河朔地區的編外才子們紛紛前往求職,張昭亦跟隨這波求職潮來到魏州,攜帶著自己的作品拜訪了魏州市長張憲,張憲看罷,拍案叫絕,相見恨晚,當即把他用作幕僚。
在「明宗入魏」時,張昭勸張憲擁護李嗣源,張憲卻感念李存勖的知遇之恩,對李存勖不離不棄,張昭大哭,辭別了張憲,後來張憲果然被卷進政治鬥爭而遭到清洗,及時更換門庭的張昭則得以重用。
張昭歷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史館編修,代表作為《同光實錄》、《紀年表》、《莊宗實錄》、《武皇以來功臣列傳》、《明宗實錄》、《周祖實錄》,還為李從厚、李從珂、劉承祐撰寫實錄……而他在史學界最大的貢獻,或者說最著名的作品,則是他參與編寫了《舊唐書》。
在柴榮時期,張昭還跨界編寫了一本軍事題材作品,兵書——《制旨兵法》。這部兵書受到了柴榮的大加讚揚,有人甚至認為柴榮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就跟這本兵書有一定關係。
張昭同樣是「四朝老臣」,柴榮相當尊重他,所以在為擇相而糾結時,就向他老人家請教。
張昭說了一個名字,卻讓柴榮「愕然」。因為張昭推薦的是李濤。
李濤,也是位「劉皇叔」式的人物,據說是唐敬宗之後。朱溫篡唐後,李濤的父親擔心朱溫會對李唐宗室斬盡殺絕,於是舉家搬遷,逃進了湖南,到了馬殷的地界。李濤的一個堂兄在朱溫手下做事,將李濤父子的行蹤出賣,朱溫下詔將其召回京師,授予李濤河陽縣令。
後唐明宗時,李濤逐漸步入中央,並且得到一個平步青雲的好機會——成為儲君的東宮嫡系,只不過,這個儲君是李從厚。
後晉時,李濤成為史館修撰,並在兩場大亂中友情客串:
一場是「張從賓作亂」,當時「治癒大師」張全義的兒子張繼祚黨附張從賓叛亂,石敬瑭打算族滅張氏,李濤力陳張全義之功勳,終於保全了張氏一族,只殺張繼祚一家;
一場是張彥澤作亂,這個稍後會介紹。
後漢建立後,李濤官拜翰林學士,隨後便升為宰相。
後周建立後,李濤被迫退居二線,靠邊兒站,此君在後周一直抬不起頭來,郭威和柴榮都不待見他。
李濤為何在後周混不下去?這就跟那場「蕭牆之禍」有很大的關係,李濤選錯了邊兒、站錯了隊。
當時,楊邠、史弘肇、郭威等武將集團威脅到了皇權,劉承祐只能寄希望於「舅族群小」,用李鄴等人予以反制,兩大集團爭權奪利,暗流涌動。在這關鍵時刻,李濤上疏劉承祐,建議把楊邠、史弘肇等人外放,並把朝廷大權交給蘇逢吉、蘇禹珪等文官集團,藉以回收中央大權。
史書說蘇逢吉與李濤的私人關係很好,蘇逢吉才是這件事的主謀。
楊邠等聽到風聲後,立刻跑到太后面前哭訴,最終,太后出面制止,怒斥李濤離間君臣,隨後將李濤罷相,勒令回家面壁思過。
雖然楊邠等武將集團有驚無險地過了這一關,但最終還是在「蕭牆之禍」中慘遭團滅,領兵在外的郭威成了唯一的倖存者。如果當時劉承祐採納了李濤的建議,那麼郭威等人將會死得更快更全更乾爽。
這就是郭威和柴榮對李濤頗為反感的原因。
柴榮向張昭詢問宰相的人選,張昭首推李濤,令柴榮頗為不悅,陰著臉,用了六個字來形容李濤:「輕薄無大臣體」。
柴榮為什麼會這麼說?
史籍說李濤「性滑稽,善諧謔」,「為人不拘禮法」,「多謔浪,無長幼禮」。
李濤有個弟弟叫李浣,兄弟倆都是以文采著稱。李浣娶了一個大齡剩女——禮部尚書竇寧固的女兒,「年甲稍高」,據說年齡比李濤還要大。婚禮當天,按照禮法,李浣應該領著新婚妻子參拜哥哥李濤。
新娘剛要下拜,李濤搶先一步,先給新娘磕了一個。
李浣當時就驚呆了,驚叫道:「大哥,你瘋了吧?新媳婦參拜大伯哥,豈有回禮的(大哥風狂耶?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
李濤不緊不慢地站起來,嬉皮笑臉地說道:「我不風,只將謂是親家母。」意思是,我還以為是你丈母娘來了呢。諷刺新娘年齡太大。
把李浣氣得夠嗆(浣且漸且怒)。
人家新媳婦只能是帶著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畢竟是部級幹部(尚書)的千金大小姐。等都入座後,竇大小姐再次起身下拜,大戶人家的小姐,知道規矩。
李濤雙手交叉在胸前,又說了句俏皮話,「慚無竇建,繆作梁山,喏喏喏!」
這是歇後語的一種,前半句說的是竇建德(隋末唐初割據群雄之一),後半句說的是梁山伯,各隱去人名的最後一個字,李濤玩了一把文字遊戲,他這句話的意思是「慚愧無德,不配做伯」。
李浣差點兒沒氣死。而吃瓜群眾則笑噴了(時聞者莫不絕倒)。
「凡濤於閨門之內,不存禮法也如此」,跟弟媳還這麼沒正行。所以史書說柴榮因此很反感李濤,並且堅決不讓他當宰相。
愛開玩笑,很過分嗎?總比「宿醉倡家」的王著要好一些吧。所以什麼輕薄諧謔都是場面話,實際原因就是李濤在後漢時站在了郭威、柴榮的對立面,險些置他們於死地。
張昭明白柴榮的痛點,不能拆台,只能給領導搭台階,「陛下所責者細行也,臣所舉者大節也。」拋開細枝末節,咱直奔主題,咱選的是宰相,關乎帝國興衰,要抓大放小,誰還沒點兒缺點呢?
隨後,張昭更是直戳柴榮肺腑:
「後晉高祖時,張彥澤虐殺下屬張式,李濤多次上疏懇請誅殺張彥澤,強調張彥澤必定會是國患,石敬瑭沒有聽他的話,結果呢?晉遼大戰中,張彥澤勇當帶路黨,引導契丹大軍攻陷汴州,使後晉滅亡;
後漢末年,李濤又上疏懇請解除太祖的兵權,這個就不用多講了吧。總之,國家危難尚未形成之時,李濤就能預見到,此真宰相器也!所以,臣當然首推李濤當宰相。」
任憑張昭苦口婆心,柴榮就是不為所動,也不願再跟張昭多廢話,撂下一句「甭管怎麼說,李濤決不能進中書」就走了。
如果李濤真的當了宰相,也許就會有第三個精準預言——趙匡胤奪權。
只可惜,柴榮終因放不下私人恩怨,至死不讓李濤當宰相。
2,「欠世宗一死」范質
范質是位「官二代」,父親范守遇是鄭州防禦判官,9歲能作文,13歲就能收徒講授《尚書》,後唐明宗時進士及第;後晉時被宰相桑維翰相中,提拔為自己的幕僚,後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石重貴的「十五將御遼」詔書就出自范質之手;後漢時的詔書幾乎全部出自范質,被郭威贊為「宰相器也」;郭威稱帝後,果真提拔他當宰相。
前文已有詳述,在此一筆帶過。
柴榮駕崩當天,急召范質託孤;柴宗訓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
趙匡胤返回汴州時,范質和王溥剛參加完早朝,正在單位食堂吃早餐(方就食閣中),忽然聽到了趙匡胤兵變回城的消息。
「質下殿執溥手曰:『倉促遣將,吾輩之罪也。』爪入溥手幾齣血。溥噤不能對。」
范質緊緊抓著王溥的手,悔恨地說「倉促遣將,是我們鑄成的大錯」。恐怕不僅僅是不辨真偽、倉促遣將的問題。把趙普推薦給趙匡胤的,是他;受趙匡胤慫恿,篡改世宗遺旨,不讓王著當宰相的,還是他。
如今,前因後果一股腦地浮現在眼前,殘酷的現實擊潰了他的心理防線,范質悔恨至極,激動不已,抓王溥的那隻手用力過猛,手指甲都掐進了王溥的肉里,以至於流血。而王溥則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嚇得魂飛魄散,說不出話來。
隨後,凶神惡煞的禁軍將士們就把范質、王溥推推搡搡地帶到趙匡胤面前。
趙匡胤一把鼻涕一把淚(嗚咽流涕),說自己深受世宗厚恩,不敢辜負,只是遭遇兵變,他們非逼著我走到這一步,你說,這可咋整?
這時候,羅彥瑰手按佩劍,厲聲說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趙匡胤連忙喝叱,不得無禮於宰相。趙匡胤越是怒斥,羅彥瑰等將士就越上臉。
「質等相顧不知所為,王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亦拜。」
趙匡胤稱帝後,對范質保持了最大的敬仰,多次號召朝臣向范質同志學習,親口譽之「真宰相也」。
大宋建立的第四年(964),范質病逝。趙匡胤等人紛紛表示了惋惜,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然而趙光義卻對范質留下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評語——「但欠世宗一死,為可惜爾」。
前文已經分析過趙匡胤集團為「陳橋兵變」所做的種種努力,或者說陰謀,總之,不能識破並阻止趙匡胤篡權,不能算范質的過錯,這口鍋實在太沉重,而且宋朝人為了維護趙匡胤的光輝形象,也不願過多渲染范質的無力和趙家班的巨大能量。因此,趙光義的諷刺挖苦尤為一針見血。
你無力阻止趙氏登基,但你可以寧死不屈、殉周啊。
「欠世宗一死」成了名臣范質揮之不去的人生污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