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翊戴功勳
【翊戴功勳】
上文,我們簡單梳理了「陳橋兵變」大戲的台前幕後、主要演職人員,仍有一個千古謎題尚未揭曉,那就是在陳橋驛,究竟是哪些人給趙匡胤黃袍加身?
權威史籍對此可謂是諱莫如深,幾乎找不到任何直接證據。不過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證據來試著還原推測:
韓重贇,「宋初,以翊戴功……」
張光翰、趙彥徽:「……嘉其翊戴功也……」,「太祖以兄事之(趙彥徽)」。
大宋建立後,趙匡胤首先重賞「翊戴功勳」,也就是把他扶上皇位的元勛功臣,他們分別是: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以及「等等」。於是,有人稱他們為「翊戴六功臣」,更有人直接說在陳橋驛給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就是這六人,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因為石守信、王審琦當時在汴州城,是內應。
還有人抬出了《宋史》,說在「列傳」中,前七卷照例是后妃、宗室等皇親國戚的列傳,第八卷則是開國三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的列傳,而第九卷就是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韓重贇(附張光翰、趙彥徽)、張令鐸、羅彥瑰、王彥升的列傳,所以這幾位「開國重臣」中,刨除內應石守信、王審琦之外,其餘幾位就是給趙匡胤披黃袍的。
這麼說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特別是羅彥瑰、王彥升的表現,可謂忠誠如狗。但別急下結論,請把這一卷看完,在這一卷的末尾,照例是史官的小結:
「石守信而下,皆顯德舊臣,太祖開懷信任,獲其忠力。」
——這些人全是後周時期趙匡胤的同事、戰友,趙匡胤同志贏得了他們的支持。史官們把拉幫結派、小集團政治說得那麼清新脫俗。關鍵是下一句,
「一日以黃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貴,以遺其子孫……」
——破案了,之所以把他們這幾位編入同一卷,是因為他們幾人參演了另一出大戲,「杯酒釋兵權」。
時至今日,我們也不必糾結把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的那個人具體是誰了,總之,在趙匡胤的長期經營下,在後周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政治集團,他們幾乎掌握了帝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中央禁軍。
回顧一下這個集團的骨幹成員:
趙匡胤,殿前都點檢;
慕容延釗,殿前副都點檢;
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
王審琦,殿前都虞侯;
韓令坤,侍衛馬步軍都虞侯;
高懷德,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張令鐸,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歷代皇帝都具備「左右互搏」的天賦,在禁軍的設置方面,也不會讓一家獨大,比如我們熟悉的唐末禁軍,分左、右神策軍,地方藩鎮也會設置左、右某某軍,讓他們相互牽制。在後周時,郭威進行禁軍體制改革,同樣並列設置殿前司、侍衛司兩個相對獨立的禁軍指揮機構。
殿前司的最高長官就是「殿前都點檢」,而侍衛司的最高長官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此前的殿前都點檢是張永德,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是李重進。
柴榮駕崩前,將張永德踢出核心權力圈,以趙匡胤代之;
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雖然不是趙匡胤集團成員,但他當時已經被柴榮外放到了淮南,遠水不解近渴,大宋建立後,他的確發起了「反宋復周」運動,這是後話。
而第一時間遭肉體消滅的韓通,則是侍衛司的二把手,時任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看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匡胤要第一時間殺死韓通了。
在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以下,掌握侍衛司兵權的第二梯隊,就是「侍衛馬步軍都虞侯」,然後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再看上表,一目了然,趙匡胤幾乎統一了整個中央禁軍。其中,石守信、王審琦負責在汴州城內接應,慕容延釗、韓令坤則在外圍警戒,高懷德、張令鐸等人在陳橋驛配合演戲……
皇帝,七歲小屁孩兒;太后,28歲小寡婦。整個汴州城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是「自己人」,趙匡胤搖身一變,駕坐金鑾,縱享絲滑。
這就是「陳橋兵變」的全部真相。
很多人都相信,早在郭威「澶州兵變」的時候,趙匡胤就是群演之一,他的「陳橋兵變」完美致敬了「澶州兵變」,只不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陳橋兵變」的準備更充分。
趙匡胤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完成改朝換代,相比於朱溫的封王、加九錫、三禪三辭等等繁文縟節,郭威是開了倍速,而趙匡胤則是直接把進度條拖到最後一秒。
秒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