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柴榮治國3

  第837章 柴榮治國3

  4,張昭勸諫

  吏制的改革,是統治者打破舊有權力體系的有力武器。武則天通過大力推廣科舉,培養「太子門生」,對抗根深蒂固的門閥勛貴;唐昭宗也通過「不拘一格降人才」來培養自己的文官集團,反抗地方藩鎮勢力。

  柴榮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方面通過科舉取士,另一方面也通過廣開言路的辦法搞「速成班」,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快速培養自己在文官集團中的嫡系力量。

  上文提到一個叫趙守微的,官居右拾遺,被揍了一百棍子,然後流放到沙門島。

  此人就是柴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型例子。趙守微原本只是一個山野村夫,略微認了幾個字,「粗學為文」,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舉止粗俗,但是,他享受到了政策紅利,給柴榮寫了一篇狗屁不通的信,吐槽社會中的各種不公,跟今天的鍵盤俠一樣。

  趙守微也許只是想發帖吐槽,發發牢騷而已,卻不料柴榮非常欣賞他的這種敢於直言的精神,竟然把他召入中央,授予右拾遺。作為典型事跡進行宣講,以號召大家積極踴躍的發言。

  如果趙守微從此之後改過自新,裝得人模狗樣道貌岸然一些,也許真能改變命運。《易》雲厚德載物,這種巨大的轉變顯然超出了趙守微同志的德行範圍,他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暈了。

  不久之後,趙守微的岳父一紙訴狀,將他告上法庭,「彰其醜行」,隨後,趙守微就被打了一百棍子,然後流放到了沙門島。至於是何「醜行」,史籍沒有交代。

  兵部尚書張昭勸諫柴榮,說唐太宗曾破例提拔布衣劉洎、馬周為宰相,唐昭宗也提拔了朱朴、柳璨,然而太宗用之前而國興,昭宗用於後而國亡……願陛下存舊法而用人,以劉、馬為鑑,以朱、柳為戒。

  柴榮聽取了張昭的建議,在用人方面不再衝動盲目。

  5,思想道德建設

  在「高平之戰」中,文武百官的觀望態度讓柴榮大傷腦筋,這說明大家並沒有完全認可柴榮的統治,沒有緊密團結在以柴榮同志為核心的權力體系中。為此,柴榮做了多方面的努力,比如對軍隊的清洗和對吏制的改革,再比如日常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5.1命題作文

  「高平之戰」後的顯德二年(955)4月,柴榮出了兩道命題作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統一思想。

  5.2顯德欽天曆

  顯德三年(956)8月,王朴撰成新曆,命名為《顯德欽天曆》,柴榮親自為之做序,交付司天監使用。前文提過,在封建時期,曆法絕不僅僅是一本掛曆那麼簡單,它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是一個政權合法、正統的標誌,同時也是指導農時、幫助生產的重要工具。

  5.3前朝修史

  為前朝修史,同樣體現出本政權的道統純正、合法繼承。顯德三年(956)12月,柴榮下詔全國範圍內搜集書籍,補全史館的缺漏,凡是有向國家史館捐獻所缺書籍者,酌情予以物質獎勵。

  唐末五代,天下大亂,史館工作幾於荒廢,以至於唐末的幾位皇帝竟然都沒有《實錄》留存,通常情況下,只有在時局穩定、政通人和的情況下,統治者才會面向民間徵集圖書資料,然後由皇家史館工作人員進行分檢、考校、收錄。

  次年正月,兵部尚書張昭上疏,說我奉詔編修太祖(郭威)實錄,但是……「撰《漢書》者先為項籍,編《蜀記》首序劉璋」,意思是寫漢朝歷史的,先要講項羽,寫蜀漢歷史的,要先講劉璋,所謂水有源、樹有根,事情必須要有來龍去脈,因此……要想寫郭威,就必須先寫漢隱帝劉承祐。

  張昭奏請,「請先修隱帝實錄,以全太祖之事」。沒有劉承祐殺郭威全家,哪兒會有澶州兵變?沒有澶州兵變,哪兒來的大周王朝?沒有大周王朝,哪兒來的陛下您呢?

  另外,張昭還指出,在梁末帝朱友貞之前,還有一位郢王朱友珪,篡弒居位,未有紀錄,而且此人被朱友貞追貶為庶人,沒有廟號,於是張昭請仿照舊例,書為「元兇友珪」,也要補全他的記載;

  唐末主(李從珂)之前,還有一位應順帝(閔帝李從厚),在位四個月,請把他寫作「前廢帝」,清泰主(李從珂)為「後廢帝」。

  這就是亂世的另一個產物,一個皇帝享有多種稱呼,給歷史研究帶來一定的困擾,比如李從珂同志,有的史書將他寫作「清泰帝」或「清泰主」,因為他的年號是「清泰」,有的則寫為「唐廢帝」,還有「唐末帝」、「唐末主」,還有的則是「潞王」,再比如張昭發明的這個「後廢帝」……

  這些稱呼中,很多都夾雜著政治立場因素。

  到了柴榮時,「晉汴爭霸」早已過去多年,且相關利益集團也幾乎不復存在,所以後周時編修的五代史書,還算客觀公正,給朱友珪、李從厚、李從珂編撰實錄。

  5.4大周刑統

  顯德四年(957)5月,因現行律、令、格、式等繁雜不統一,下詔訓釋,詳定為《刑統》,至次年(958)7月完工,命名為《大周刑統》。

  《大周刑統》一直沿用到宋朝滅亡。

  5.5通禮正樂

  顯德四年(957)9月,中書舍人竇儼(竇儀之弟)上疏,建議有司部門研討古今禮儀,作《大周通禮》,考正鐘律,作《大周正樂》。

  如前文所述,封建時期的禮樂、曆法與衣冠髮飾一樣,具有極其濃厚的政治色彩,是根紅苗正的表現,是統治者不容忽視、被統治者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信仰。所謂「禮樂之重,國家所先」。

  顯德五年(958)12月,完成了「三征淮南」壯舉的柴榮,要過一次隆重的春節,結果發現有關部門把現場布置地一塌糊塗,毫無章法,又見鐘磬等多為擺設,訊問皇家軍樂團,居然連他們都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柴榮哀嘆不已(世宗惻然),於是命竇儼、王朴等抓緊時間考正其聲。

  據《舊五代史》記載,唐末戰亂以來,雅樂就已經瀕臨崩潰,期間後梁朱溫曾補救過,但那時就已經不全,後唐李存勖等皆是蕃將出身,根本不懂中原雅樂,因此幾乎徹底失傳,後晉石敬瑭為了標榜自己道統純正,曾下令恢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很快中原再次陷入混亂,後漢短短四年,無暇修復,一直等到如今的柴榮。

  在柴榮時,竇儼、王朴等「凡設十三弦以定六律,六呂旋相為宮之義」,隨後頒行全國。抱歉本人不懂音樂,不敢擅譯。

  總之,從柴榮開始,中原天子再次享有了專屬BG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