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長樂老之死4
而即便如此,馮道也沒有立即上路,而是賴在契丹給他安排的單位宿舍里,嘴上答應著回國,可就是遲遲不動身。每當契丹人前來催促,馮道總是重複賈老闆的那句名言,「下周回國,一定一定。」
就這樣賴了一個多月,還不走,契丹人急了,皇上下了命令讓你走,你難道要抗旨不遵嗎?
「相信我,下周回國,真的。」
隨後才極不情願地、磨磨蹭蹭地踏上南返之路,在路上,他也是逡巡不進,走一步停兩步,遇見驛舍必定留宿……
他的隨行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問他:「咱好不容易可以活著離開北國,回歸中原了,只恨自己沒有肋下生翅,可您怎麼……您對契丹該不會是真愛吧?」
馮道說道:「你們懂什麼?是我們的車馬快,還是契丹鐵騎的馬蹄快?如果我們表現出急于歸國的樣子,不出一天就會被抓回來。只有表現出不願回國的樣子,才會使契丹人放心地放我們走,我們才能真的回國。」
眾人恍然大悟,欲擒故縱,薑還是老的辣。
對於這個故事,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疑點和爭議:
首先是時間。
據《舊五代史》記載,馮道是天福二年(937)離開中原,天福四年(939)二月回國;而《遼史》則記載是會同元年(938)9月,馮道才來契丹,會同二年(939)二月送行。
其次,就是耶律德光對待馮道的態度。
按照《舊五代史》的記載,耶律德光非常器重馮道,甚至要郊迎,幸好被群臣以「天子無迎宰相之禮」勸阻。
而在《遼史》中,對此隻字未提,之是很平常地記載說邊境奏報馮道等人來為耶律德光呈獻尊號,於是耶律德光就派人去接引;到了契丹皇宮之後,也是按照國際慣例賜宴,然後進行常規地接待,期間給馮道「加守太傅」,天朝上國給番邦貢使加官進爵,這也是國際慣例,唐朝沒少給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來使加「某某都督」、「某某將軍」之類的頭銜,然後設宴餞行……
關於耶律德光對馮道的態度,下面還會有一個小故事來讓《舊五代史》打臉,在此先按下,稍後再表。
問題來了,馮道是何時去的,又是何時回來的?他究竟有沒有經歷那段「下周回國」的驚險經歷?
我摘取了幾段史料,有意思極了:
《舊五代史·馮道傳》:
「(天福)二年(937),契丹遣使加徽號於晉祖,晉祖亦獻徽號於契丹……」
《遼史》:
「會同元年(938)六月,冊晉帝為英武明義皇帝……九月,邊臣奏晉遣守司空馮道……來上皇太后尊號……十一月甲辰朔(11月1日),命南北宰相及夷里堇就館賜晉使馮道以下宴,丙午(11月3日),上御開皇殿,召見晉使……」
顯然,這次出使契丹的原因是契丹給石敬瑭加了尊號,然後石敬瑭乖巧地買一送一,不僅給耶律德光回贈了尊號,還給述律太后附贈了尊號。
只不過在具體時間上,《舊五代史·馮道傳》說是937年,《遼史》說是938年。到底哪一年?別急,再看一下《舊五代史·晉高祖本紀》:
「(天福三年,938)八月,以左僕射劉昫為契丹冊禮使,左散騎常侍韋勛副之,給事中盧重為契丹皇太后冊禮使……
十月……契丹命使以寶冊上帝徽號曰英武明義皇帝。
(天福四年,939)二月……宰臣馮道、左散騎常侍韋勛、禮部員外郎楊昭儉自契丹使回……
三月,左僕射劉昫、給事中盧重自契丹使回……」
這就是歐陽修老爺子痛斥《舊五代史》,並親自撰寫《新五代史》的原因之一,《舊五代史》現場翻車,在《馮道傳》里說是937年,而在《高祖本紀》中又說是938年。
不過,真相永遠逃不過我們的火眼金睛,稍加分析,便水落石出,本書最值錢的地方就在這兒——蛋疼:
先說真相:
938年6月,契丹使者來給石敬瑭呈獻尊號,該使者應該在8月之前就抵達後晉;隨後,經後晉群臣討論,於8月份派遣馮道等人向契丹回禮;馮道等於9月抵達契丹境內,並於契丹海關處依法依規予以停留(邊官奏請耶律德光指示),耶律德光派人專程來迎接,11月1日抵達契丹首都,開始了獻尊號儀式;
939年2月,契丹禮送馮道等回國;馮道於當月就回到汴州,而劉昫等則到了次月(3月)才回歸。
在《高祖本紀》中,有意將互獻尊號的先後順序顛倒,成了石敬瑭先派人去給耶律德光獻尊號(8月),然後契丹才給石敬瑭獻尊號(10月)。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石敬瑭臉上貼金,好像是石敬瑭掌握著外交主動權,左右全局,契丹人亦步亦趨……黑白顛倒,畢竟是石敬瑭的「本紀」,稍微美化一點點也是情有可原的。
同理,馮道用盡心機「下周回國」的故事只出現在《馮道傳》中,顯然也是給馮道臉上貼金。《高祖本紀》和《遼史》都說使團是於939年2月回國,馮道當月就回來了,反而是劉昫和盧重晚了幾天,拖到3月才回國。
至於《馮道傳》中說馮道於937年就出使契丹,顯然也是為了拉長其在契丹逗留的時間,而把時間軸故意向前調。
而另一個細思極恐的真相則是:馮道確實於937年出國,只不過不是「下周回國」,而是「下周出國」,在祖國的土地上戀戀不捨磨蹭了一年。我不願相信這是真的。
不管真相怎樣,總之,馮道奉命出使契丹,背負了「漢奸」的罵名,成為他諸多「無恥行徑」中的一條。
2.3痴頑老子
耶律德光滅掉後晉,入主汴州,馮道奉命前來覲見耶律德光。
請看耶律德光對他的真實態度:
「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新五代史》
這就與《舊五代史》中記載說耶律德光想郊迎馮道,「其名動遠俗也如此」相去甚遠了。耶律德光上來就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是怎麼輔佐大晉的?」而馮道無言以對。
罵完之後,耶律德光又冷嘲熱諷夾帶數落地問道:「你還有臉來朝覲我啊(何以來朝)?」
馮道卑微且惶恐地答道:「無城無兵,安敢不來。」
見他如此示弱賣慘,耶律德光冷哼一聲,繼續對馮道進行了人身攻擊,「你這個老頭子算個什麼東西(爾是何等老子)?」
馮道更加卑微地回答道:「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我就是一個沒文化、沒品德,傻里吧唧廢物沒用的糟老頭子。
在古代,「老子」是對年長之人的蔑稱,一般用作自謙、自稱,如果對別人這麼說,就等於是罵人。耶律德光口中「爾是何等老子」是對馮道不尊敬到了極致,我們大可以粗暴地翻譯為「你個老傢伙算老幾」或者「你個老不死算哪根蔥」。
舉拳難打笑臉人,耶律德光聽他這麼說,終於「哈哈」一笑,以馮道為太傅。馮道算是通過了耶律德光的面試,成功地成為大遼國的高級官員,也從此坐實了「漢奸」的罵名。
那麼馮道究竟是怎樣侍奉耶律德光的呢?
據記載,耶律德光向馮道請教治理中原漢地的方法,問他如何才能讓中原人心甘情願地接受契丹人的統治,「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馮道回答:「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善意的馬屁。馮道說就算佛祖來了,也不行,只有您能行。耶律德光龍顏大悅。
當時耶律德光對待中原的態度是十分強硬的,不友善的,所以才會激起中原人巨大的反抗情緒。而馮道則教導他要愛民如子,不要傷害、虐待中原人,這樣才會收穫中原人的好感。
我們當然可以罵馮道是「漢奸」,為偽政權服務的「二鬼子」,但史籍已經給了客觀公平的定論:
「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舊五代史》
「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新五代史》
契丹人在入主中原前後,也曾做過激烈地思想鬥爭,討論統治中原的辦法。而把中原亡國滅種,更改衣冠,像後來的滿清一樣,留髮不留頭……也在備選之列。中原文化處在最危急的時刻,而正是馮道和趙延壽的暗中幫助,才使得耶律德光最終放棄了這種殘忍、野蠻的方式,試著用溫和的方法來同化。
趙延壽,前文詳述過,耶律德光騙他說等滅了後晉,就讓他當中原之主,所以趙延壽在滅晉的戰爭中出力很多,並且已經提前進入角色,把中原人當成了自己的子民,所以也暗中加以呵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