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長樂老之死3
二,反面
1,事當務實
馮道的務實精神在李從珂奪權的時候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當時,李從珂從鳳翔起兵,一路東來,愍帝李從厚連夜出逃。由於李從厚是在半夜緊急出逃,沒有通知文武群臣,所以第二天早晨,馮道等群臣還照常打卡上班。
在半路途中,群臣們才聽說了皇帝曠工的消息。馮道立刻轉身回家,一旁的李愚一把抓住他的衣袖,說皇上雖然走了,但太后還在,我們應該如平常一樣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然後派個小宦官去請示太后的意見,得到太后的批准後,再回家待命,這才是當人臣的本分!
馮道則說:「皇上拋棄社稷,現在已經沒有皇上了。我們做臣子的,只能聽命於皇上,如果沒有皇上的旨意,就擅入皇宮,這是不好講清楚的呀。再說了,潞王(李從珂)的安民榜已經遍貼京城的大街小巷,將來誰是皇上,還真不好說,不如先回家等等看吧。」說完就頭也不回地回家了。
還沒等馮道走到家,安從進就派手下快馬加鞭催促馮道,說李從珂馬上就要進京了,要馮道即刻率領百官出城迎接。
於是,馮道便原地停留,派人召集文武百官,準備迎接潞王李從珂。中書舍人盧導來到後,馮道便催促他速速起草一份勸進書。
盧導被這句話驚到了,「道哥,你想幹啥?潞王進京,我們只需要列隊歡迎即刻,何來勸進?就算要行廢立之舉,也該先稟明太后,由太后下達廢立教令,然後再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豈能由我先起草勸進書呢?」
馮道只說了四個字,「事當務實」。這句話成為經典,也成為深深烙印在馮道身上揮之不去的污點,廣受後世詬病。
盧導被這句話氣炸了,「道哥,自古以來,哪有天子在外,而臣子勸進他人的?萬一潞王不想當天子,而拿君臣大義來責備我們,我們何言以對?」
盧導不傻,李從珂當然是想當天子的,但是為了不留罵名,李從珂肯定會先擺出一副正人君子的嘴臉,道貌岸然一些,如果只是「你們這樣做不對啊,以後不許這樣了」的責備兩句還倒好,萬一被當替罪羊,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遠有司馬昭殺成濟,近有朱溫殺朱友恭、氏叔琮,都說明了這個問題——當舔狗的最終結局一定是兔死狗烹。
還沒等馮道耐心說教,安從進又派人前來催促,「還不趕快出城列隊?故意磨蹭,你們是什麼意思?」
眾人慌忙來到城門外列隊,見李從珂還為來到,馮道便與宰相劉昫、李愚等坐在城門樓下歇腳,這時候盧導姍姍來遲,馮道急忙站起身,一把拉住盧導,再次催他起草勸進書,而盧導仍以上述的話來對答。
這三位宰相——馮道、劉昫、李愚,其中劉昫便是《舊唐書》的署名作者,也是馮道的親家翁,二人穿一條褲子;而李愚則非常鄙視馮道的為人,經常拿著馮道的工作失誤故意噁心劉昫。
當此國難之際,馮道的做法更令李愚鄙視和憤怒。當盧導說完這番話後,李愚立刻補充道:「盧導說得對。我們這些人的罪惡,簡直擢髮難數!」
2,奴顏婢膝事契丹
2.1「我願意」
石敬瑭建立後晉,推翻了李從珂,馮道又非常識時務地輔佐石敬瑭。石敬瑭任命馮道為首席宰相,對他尊崇有加。
然而「兒皇帝」石敬瑭的頭等大事,就是要派一位高級官員去契丹匯報工作。在當時,所有人都避之不及。
在唐朝時,中原王朝是天朝大國,是番邦小國的宗主國,常言道:上國之臣當下邦之主。唐朝使節出使藩屬國,會得到超高規格的貴賓待遇,VIP中P的禮遇,我們看《西遊記》就會有直觀的體會,一個唐朝的和尚,一句「我從東土大唐而來」,您再看人家一國之君的表現,何況是唐朝的大臣了。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如今,後晉是番邦小國,契丹是天朝大國,後晉的使者在契丹就成了兒子的兒子,奴下奴。
另外,契丹人荒蠻無理,不曾教化,未明綱常,行無詩書,坐無禮義……當時正值石敬瑭出賣「幽雲十六州」,契丹人不僅接管了這些地區,還將這些地區的節度使等官員扣留軟禁,而欺辱、扣留中原使節,也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保留節目,所以此行尚有因公殉職之危險。
而比裝孫子、殉職更痛苦的,就是要背負「漢奸」、「賣國賊」的千載罵名。
所以滿朝文武全都閃躲,不願接這個艱巨而可恥的任務。石敬瑭為此非常犯難。
這天,馮道與同事們正在單位食堂用餐,剛剛吃完,就有工作人員來宣讀皇上的旨意,大意是詢問大家有誰願意替主分憂,去北面出差,車馬都預備好了,即刻就走,你們不是吃飽了嘛,咱吃飽了好上路……
當時,包括宣讀皇上聖諭的小吏,都嚇得渾身發抖,臉色煞白。
現場安靜極了。
就在這時,馮道默默地取來紙筆,大筆一揮,寫下兩個大字:「道去」。然後就吩咐下人,請幫忙通知自己的妻子,今晚不能回家吃飯了,要出趟遠門……
小吏接過馮道的紙條,感動地淚流滿面,「道哥,一路走好!」
石敬瑭也非常感動,親自為他設宴餞行,「咱們本著公平自願的原則……您這麼大歲數了,還讓您趟這潭渾水……」
馮道視死如歸道:「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史籍記載,石敬瑭親自為馮道斟酒,流著眼淚向馮道敬酒。
2.2下周回國
據《舊五代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非常重視馮道的到來,對他殊禮備至,聽說馮道要來,耶律德光甚至要親自郊迎……但是,我們通過隨後的一些記載(後文會有呈現),似乎這些更像是中原人故意給自己臉上貼金。
按照中原史書的記載,馮道抵達契丹後,果然遭扣留。契丹人傾慕中原文化,所以非常希望中原的念書人能留在契丹,建設大契丹,比如韓延徽等。
耶律德光給馮道出了一道送命題:願意留下嗎?
回答願意,人留在契丹;回答不願意,靈柩送回中原。
馮道回答說:「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皆為臣,豈有分別哉!」
滿分標準答案。耶律德光大喜,於是就給懂事乖巧的馮道安排了住所、工作,歡迎馮道加入大契丹共榮圈。
馮道當然不願意留在契丹,他自有回國的辦法。
為了收買人心,耶律德光常有賞賜。馮道每次都把賞賜的金銀珠寶賣掉,然後大量囤積柴炭。
耶律德光不解其意,於是派人問他。
馮道回答說:「北地寒冷,我年老體虛,所以多置備些取暖之物。」藉以表明自己已經死心塌地準備在契丹長期定居。
耶律德光被他感動了,這樣的「親遼派」留在契丹真是大材小用了,應該讓他回到中原,打入石敬瑭內部,為黨國效力……於是,就允許馮道返回中原,到後晉發光發熱。
結果馮道斷然拒絕。
這有些出乎耶律德光的預料,「你……回去吧,真的,不是逗你玩兒。」
一而再,再而三。「馮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
這戲演得太像了。最後,還是按照中原的傳統,辭讓三次,然後在耶律德光的鐵令之下,才戀戀不捨地泣別契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