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長樂老之死5

  第797章 長樂老之死5

  3,出賣劉贇

  郭威入汴,然後假借皇太后的名義,宣布以徐州劉贇(河東劉崇之子)為皇位繼承人,召他來汴州登基繼統。而被派去徐州迎接的,就是德高望重的馮道。

  當時,誰都明白郭威的真實想法,那就是把劉贇騙出徐州,殺死在半路。

  對於馮道來說,這趟徐州之行堪比契丹之行,都是要落一個千載罵名。馮道當然知道郭威的心思,卻還是在臨行時忍不住問道:「這真是您的本意嗎?」

  郭威指天畫地,賭咒發誓。

  馮道上路後,嘆息道:「我一輩子沒做過虧心事,這次,要破例了。」

  徐州劉贇集團也猜出了郭威的陰謀,本不願離開徐州,但見是這位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反三俗的人、一輩子沒做過虧心事的人、德高望重的馮道老爺子來接自己,劉贇選擇了相信。

  離開徐州前,劉贇對馮道推心置腹地說:「馮先生,我完全是因為對您的信任,才答應去汴州的,否則換了旁人,我絕不會相信。」

  馮道心如刀絞,「謝謝……咱……上路吧。」

  果然,到了宋州之後,郭威派來了軍隊,要對劉贇下毒手。

  劉贇自知大難臨頭,失望地對馮道說:「我是看在您三十年老宰相的份兒上,才答應來汴州的,可如今……馮先生,您的良心就不會痛嗎?」

  馮道深深低著頭,一語不發。

  劉贇的親信們拔出寶劍,「臨死拉個墊背的,先殺了這個老騙子!」

  劉贇擺擺手,「算了,他也是身不由己。」

  馮道騙殺劉贇,而劉贇在知道了真相之後,還對他網開一面,饒他一命,不知從宋州返回後,馮道的內心該有多麼地掙扎。

  他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奉迎劉贇」,算了,咱就別撿著好聽的說了,就是騙殺劉贇、出賣劉贇,這是馮道一生中永遠抹不去的污點之一。

  4,朝梁暮晉

  這是馮道身上又一個無法磨滅的污點。

  在那個朝代興亡更迭、新舊君主如走馬燈一樣的年代,馮道歷事四朝十帝,早就對此習以為常,他在晚年寫了自傳性質的《長樂老自敘》。

  文章通篇滿滿地優越感,毫不掩飾自己炫耀、顯擺的意思,非常令人作嘔。

  在文章中,馮道為了「上顯祖宗,下光親戚」,不惜筆墨地詳細羅列了自己的散、職、勛、爵,以及功臣名號,還有祖上N代的追贈和他兒子、孫子的官職,那種獨一無二的優越感躍然紙上。

  從不愛錢的馬氏諱雲、普通家庭的馬氏諱化騰、一無所有的王氏諱健林,馮道的炫耀顯得是那麼的單調乏味而又樸實無華。

  雖然在文章開頭,馮道酸溜溜地對臣遼一事做了粉飾,「契丹據汴京,為北主所制,自鎮州與文武臣僚、馬步將士歸漢朝」,然而在後文卻無不得意洋洋地炫耀了「太君」賞賜的榮光,「又授戎太傅」。這成為黑粉噴他「漢奸」的又一實錘證據。

  這篇文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約千字,來羅列一大串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官職爵位、榮譽稱號,而在另一半的篇幅中,馮道細緻地講述了自己的家規、家訓,然而這一切就像是在參加某某有約的節目錄製,比如耳熟能詳的李某江夫婦大談如何培養一個合格的孩子,剛撒完狗糧就出事的恩愛好老公文氏諱章,等等。

  我們來看由馮道參演的五代版某某有約節目:

  「……蓋自國恩,盡從家法……在孝於家,在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

  國恩,哪國的恩?忠於國,您又忠於哪個朝廷?

  《舊五代史》尖銳地提出了批評,「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這裡的「相六帝」與「事十帝」不矛盾,因為馮道在政壇上起起伏伏,輔佐十帝,其中以宰相身份事六帝,故稱「相六帝」。

  所以,《舊五代史》指出,無論馮道怎麼洗白,諡號也無法是文貞、文忠,就因如此。

  不過,《舊五代史》還算客觀公正地給予了馮道正面的評價:「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直接大罵馮道寡廉鮮恥,「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

  那麼什麼叫無廉、無恥呢?修爺解釋說「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無恥,則無所不為。」

  歐陽修也客觀地記載了馮道的正面形象,「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對馮道頗有微詞,說一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而馮道這四朝十帝……「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同樣,司馬光雖然否定了馮道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做法,但也沒有當鍵盤俠,而是拋出了一個更大的疑問,「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

  一句話,錯的不是馮道,而是整個世界。

  元代詩人劉因作《馮道》一詩:

  「亡國降臣固位難,痴頑老子幾朝官。

  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此後,「朝梁暮晉」便成了馮道身上的一個醒目標籤,也成為比喻沒有節操、反覆無常的一句貶義成語。

  在所有對馮道的評價中,總結起來無非是兩點:正面的,說他品德高尚,德高望重;負面的,責之以君臣大義。

  歷史在五代之後,進入到了一個大一統的時期——宋朝,宋朝雖然基本完成了統一,但西北地區的西夏政權(夏州李氏)和北面的契丹政權(遼)幾乎貫穿始終,而到了南宋,北方興起了另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金,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忠君」二字顯得尤為重要,而馮道恰恰被用作反面典型。

  在宋朝,人們需要的是楊家將、岳飛式的英雄,而不是馮道式的俊傑。五代史的編撰工作恰恰是在宋朝,所以對於馮道的「寡廉鮮恥」,就要大批特批,批倒批臭,批得他體無完膚,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千萬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這就為後世對馮道的評價奠定了輿論基調。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馮道。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馮道,生於唐僖宗時期,經歷了唐朝末年的僖宗、昭宗、哀帝,在後梁時期正式進入政治舞台,並迅速躋身於核心權力圈,從此一直活躍到了後周世宗朝。活到70多、80多的人不在少數,但能連續四朝十帝活躍在中央最高權力核心圈的人,古往今來,只有馮道一人。所以人們說馮道是「五代十國」的活化石,他的一生濃縮了整個五代十國的歷史。

  我們既然講《五代十國往事》,就不得不在這位活化石身上多費筆墨。也算是在緊張的軍事行動中,略作舒緩休息。

  接下來,我們將回到柴榮的視角,領略一下這位千古一帝在「高平之戰」後開啟的統一進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