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劇聖王實甫

  王實甫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與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齊名。

  他的作品全面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

  創造了文彩斐然的元曲戲劇,成為戲曲史上的傑出代表。

  王實甫流傳至今的劇作不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廂記》。

  《西廂記》的故事可能談不上耳熟能詳,但卻也是家喻戶曉。

  無論是連環漫畫,還是戲劇影視。

  一出老少皆喜的愛情戲,一紅就紅了千百年。

  這部《西廂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王實甫更是因為這一劇作而蜚聲海內外。

  「王實甫,字子文,名德信,號華陽。」

  「王實甫生於約公元1260年,元代大都人。」

  「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

  「王實甫自幼聰明過人,喜歡讀書寫字。」

  「在家人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他先後進入當地的私塾和縣學,師從一些知名的儒士和學者。」

  「學習經史子集,勤奮好學,學問突飛猛進。」

  「年紀漸長,王實甫越發喜歡看書,他的文才也逐漸顯露。」

  「所寫文章富麗動人,詩詞歌賦出類拔萃,還精通音律。」

  「王實甫在十六歲時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儘管一開始是一個小縣吏,但王實甫勤政愛民,鼓勵農業生產,興辦教育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後來擔任多個職位,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

  「王實甫勤勉盡責,以自己的才華和勤奮深受上級的賞識與信任,被提拔成為了陝西行台監察御史。」

  「他常在演出雜劇及歌舞的遊藝場所出入,是一個不為封建禮法所拘、與倡優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王實甫在任陝西行台監察御史的時候,正直敢言,結果遭到朝中權臣的忌恨。」

  「他感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於是在四十歲時辭官歸隱。」

  關漢卿:王實甫稱得上是與我齊名的劇作家。

  王實甫的劇作流傳下來的不是很多,但是藝術成就卻是非常高,一部代表作《西廂記》足以奠定王實甫在劇作方面的地位。

  作為同時代的劇作家,他對王實甫的評價很高。

  首先王實甫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再者王實甫是一位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同時王實甫還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

  王實甫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這一評價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會反對的。

  王實甫流傳下來的劇作有十三種,這十三種劇作都堪稱是精品。

  特別是一部《西廂記》更是廣為傳唱,可見其旺盛的生命力。

  再者王實甫是一位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從王實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對禁錮人的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鞭撻。

  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熱情的謳歌了青年人真摯的愛情,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的紅娘形象,堪稱是反封建禮教的一部絕世之作。

  同時王實甫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是一位追求生命快樂的人。

  王實甫曾經從縣官入仕,逐漸的升遷到了陝西行台監察御史,這樣一個官職是非常難得的。

  之所以能做上這樣一個官職,王實甫是有自己的長處的,絕對不是一個無能之輩。

  但是後來卻因為不願同流合污而歸隱,足以展示出王實甫至情至性的品質。

  「迷惘和失望之中,王實甫闖蕩到元大都。」

  「一頭扎進關漢卿的王京書會,和當時有些文人討論雜劇創作問題。」

  「他出入於歌台舞榭之中,廝混於勾欄行院之間。」

  「了解底層人民的生活,沉醉在元雜劇的創作之中。」

  「王實甫的樂此不疲,讓他的父母和兒子無可奈何。」

  「他的兒子王紀也是一位朝廷高官,官至中書左丞、中書參知政事,地位顯赫。」

  「兒子對自己的父親棄官不做,流連於勾欄場所也非常的不滿,但是卻無可奈何。」

  「期間,王實甫創作的雜劇,名目可考的有多部。」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王彩雲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實甫回到了中山府,開始了《西廂記》寫作。」

  「王實甫回家鄉時已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文學家,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努力地創作和學習。」

  「他勤奮地鑽研各類文學和歷史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見識。」

  「1237年終於完成了《西廂記》,《西廂記》在雜劇界一炮而紅。」

  「王實甫晚年一直熱衷於文學創作,公元1336年積勞成疾去世,享年77歲。」

  「王實甫在文學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長各種文體,包括詩、詞、曲、文言小說等。」

  羅貫中:《西廂記》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王實甫因此而名垂青史也是必然的。

  王實甫是元代雜劇作家,當時與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齊名,堪稱一代文豪也不為過。

  歷史上對王實甫的記載不是很多,但是卻可以從王實甫的作品中看到王實甫的思想。

  王實甫最著名的劇作就是《西廂記》,這是一部無論是語言、思想、故事情節等各個方面都具有相當高藝術水準的雜劇。

  在《西廂記》中王實甫成功的塑造了書生張君瑞這樣一個人,有人說其實張生就是王實甫的寫照,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張生與王實甫同樣是文人出身,張生在《西廂記》中以一個文弱書生的形象出現。

  而不是一個強大的武將,這是與王實甫的身份相關的。

  王實甫也是一位文人,相同的身份使得王實甫寫作起來更加的能夠得心應手。

  其實縱觀很多作家的寫作過程,其作品中大都是融進了自己的思想,更是融進了自己的喜惡。

  所以作家筆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會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可以說張生的身上有王實甫的影子。

  從王實甫與張生的個人經歷來看,王實甫曾經從縣令做起一直做到了陝西行台監察御史。

  這樣一個高官卻因為與當時的某個官員不和而辭職回家,可見其對於仕途並不是非常熱衷的。

  相比於自己的個人情感,王實甫的取向是寧願尊重自己的感情,這與張生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西廂記》中,張生也是一位對仕途並沒有多大熱情的年輕人。

  張生在赴京趕考的途中遇到了崔鶯鶯,於是就在崔鶯鶯的身邊耽擱了下來,可見其對仕途的熱衷也是遠遠遜色於自己的感情。

  可見王實甫與張生的關係密切,張生身上有王實甫的影子,王實甫身上也有張生的品質。

  「王實甫的雜劇如今僅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園》、《販茶船》和《芙蓉亭》等十三種。」

  「這其中的每一部,都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戲曲價值。」

  「《破窯記》寫書生呂蒙正雖出身宦門,但因先父為官清廉,家道貧窮。」

  「父母死後,只好流落破窯居住。」

  「當時宰相劉懋有一個千金叫劉月娥,長得花容月貌。」

  「宰相一心想為女兒找一個如意郎君,就在彩樓招婿。」

  「女兒拋彩球選中呂蒙正,但父親嫌棄呂蒙正一貧如洗。」

  「於是叫女兒不要和呂蒙正成親,女兒不肯,願意跟呂蒙正吃苦。」

  「劉懋無可奈何,只好答應。」

  「為了激勵呂蒙正發憤上進,便將呂蒙正夫婦逐出相府,到破窯安身。」

  「呂蒙正夫婦在破窯里受盡饑寒和屈辱,後來呂蒙正在妻子鼓勵下進京趕考。」

  「王實甫中了狀元,衣錦榮歸,夫婦團聚,翁婿和好。」

  「王實甫所寫的雜劇中,最著名的便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廂記》。」

  「《西廂記》不僅是王實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雜劇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吳承恩:《西廂記》中的愛情故事,是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的被豐富和修改。

  《西廂記》從表面上看,只是單純的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

  實際上兩人的愛情故事歷經幾代三次修改,從主題到人物性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西廂記》描寫的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最早見於唐代元禛的傳奇《鶯鶯傳》。

  傳中的對鶯鶯的描寫極有情致,但她性格軟弱服從命運。

  相對的,張生也是個用情不專的負心人。

  最終,作品以鶯鶯不明不白被拋棄為結局。

  元禛的《鶯鶯傳》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的被豐富和修改。

  到了金代便產生了《董西廂》,作者是董解元。

  《董西廂》不但把三千字的《鶯鶯傳》擴充為五萬多字的說唱文學作品,而且從根本改變了原作的主題。

  在《董西廂》中,張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青年,鶯鶯也敢於違抗母命。

  他們不再屈從命運,而是為了愛情鬥爭到底,直到兩人終成眷屬。

  在《董西廂》中,反禮教的思想意義鮮明,情節曲折。

  但《董西廂》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形象不夠完整,情節發展緩慢,而且不集中。

  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

  王實甫的《西廂記》刪改了《董西廂》中一些不合情理的情節,堵塞了其中的漏洞。

  並從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語言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加工提高。

  使得《西廂記》情節更集中,人物性格的發展更為合理,從而大大突出了作品中反禮教的主題。

  《西廂記》從唐代元禛的男女情愛,到元代王實甫的婚姻自由。

  無論從人物形象,到主題內容,都得以升華。

  《西廂記》的人物形象,個個獨特,鮮明生動。

  戲中人物崔鶯鶯、紅娘、張生,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獨有的鮮明個性。

  尤其是女主崔鶯鶯,那種內心矛盾的細膩刻畫,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時代的年輕人跟禮教的激烈衝突。

  使崔鶯鶯這個形象,成為古典戲劇中最早出現的反禮教的貴族少女的典型。

  作為配角的紅娘,更是個光彩照人的形象。

  很多場合,丫鬟紅娘比小姐崔鶯鶯更吸引人。

  在紅娘這個人物身上,體現了身份卑賤者的品德和智慧。

  上百年來紅娘在人們心中的象徵,都是樂於成人之美的熱心人。

  「《西廂記》主要講了書生張君瑞上京趕考路經河中府,在普救寺巧遇前相國之女崔鶯鶯,二人一見鍾情。」

  「張君瑞寄居寺內西廂,與鶯鶯一牆之隔。」

  「兩人互相和詩,彼此有情,卻無法相見。」

  「後來,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要搶鶯鶯為妻。」

  「張君瑞挺身而出,寫信給友人白馬將軍杜確。」

  「杜確領兵前來解圍,救了崔氏一家。」

  「事後崔母悔婚,令張君瑞與鶯鶯兄妹相稱。」

  「鶯鶯侍女紅娘仗義相助,先教張君瑞隔牆彈琴,打動鶯鶯,又為他們傳遞情詩。」

  「崔母發現後,拷問侍女紅娘。」

  「紅娘據理力爭,並譴責崔母有過錯。」

  「崔母無奈,允許二人婚配。」

  「但要張君瑞立即赴考,長亭送別,二人戀戀不捨。」

  「張君瑞考中狀元後榮歸河中,終於獲得美滿婚姻。」

  「該劇劇情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藝術成就極高,它優美的語言感動了萬千讀者。」

  「王實甫還寫過很多散曲,但傳世的不多。」

  「由於常常流連於勾欄瓦肆,他的作品非常貼近市民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底層民眾的心聲。」

  「王實甫出身官宦之家,才華橫溢,做官政績斐然。」

  「但他不愛做官,愛寫雜劇散曲,成為了不起的劇作家。」

  曹雪芹:《西廂記》中的愛情故事,非常符合中華傳統文化,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父親死後,相國小姐崔鶯鶯和母親扶柩還鄉,因道路不通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內。

  鶯鶯小姐遇到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讓她想到便臉紅心跳。

  那天鶯鶯在寺中遊玩,偶遇上京趕考的張生。

  兩人雖沒有親近,但從此心上便多了一個人。

  另一件煩心的事更大,猶如石頭壓在心頭。

  那亂軍頭領孫飛虎帶兵圍困普救寺,要搶鶯鶯做壓寨夫人。

  雖然有相國夫人,但崔母此時也無計可施。

  老太太傳了一道指令,誰能退賊兵,就把女兒鶯鶯許配給他。

  對鶯鶯已經心有所許的張生,運用了自己的人脈和關係,立即寫了一封書信。

  由寺中惠民和尚送到義兄白馬將軍杜確處,請他解了重圍。

  這下好了,亂軍賊兵去了,愛情眼看夢想成真。

  可相國夫人變卦了,不願意將女兒鶯鶯許配給一個書生。

  相國夫人藉口鶯鶯曾許配給徐尚書之子鄭恆,而因此賴婚。

  相國夫人看到兩人彼此喜歡,就讓兩人兄妹相稱。

  鶯鶯自然不肯,張生也因此得病。

  多虧有個聰明伶俐的丫鬟紅娘,不但愛打抱不平,還為人十分熱情。

  紅娘明里暗裡為鶯鶯和張生穿針引線,幫助二人私自到西廂相會。

  如此來往幾次,終被崔母發現。

  雖然拷問了紅娘,可這真相畢竟是醜事,萬萬不可外揚。

  崔母只好答應婚事,但心又有不甘,便強令張生上京赴考,不得官不准來見。

  這張生忍痛離別鶯鶯,還真考中了狀元。

  但這時鄭恆又橫插一槓,生事造謠,硬說張生在京城做了尚書的女婿。

  崔老太太一聽大怒,要將鶯鶯許配給鄭恆。

  正在鶯鶯愁苦悲傷之時,張生回到寺中弄清事實真相,終於和鶯鶯成就美滿婚姻。

  《西廂記》中這段愛情故事,非常符合中華的傳統文化。

  郎才女貌相配,歷經坎坷磨難,最終皆大歡喜。(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