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鄧析作為名辯之學的創始人,也是現代律師的鼻祖。
鄧析創造了竹刑,使國家的成文法律便於流通,這也是導致他被送上斷頭台的主要原因。
但在中國法制史上,作為我國第一個專業素質極高的律師,第一個私人法律教育家,第一個明確宣告反對禮制的思想家,第一個私家法典的起草人,第一個為法律獻身的持不同政見者,鄧析無疑是一座永恆的豐碑。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鄧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是名辯之學的創始人。」
「同時身兼鄭國大夫,又深受百姓愛戴與信任。」
「鄧析口才十分了得,擅長詭辯,在鄭國很出名。」
「同時深諳鄭國法律,在民間為百姓打贏每場官司。」
「於是又賦與了鄧析另一個身份——訟師,是現代律師業的鼻祖。」
「鄧析創造了竹刑,使國家的成文法律便於流通。」
「百姓不再受『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壓迫,但這也是導致鄧析被送上斷頭台的主要原因。」
「鄧析是鄭國大夫,躋身於貴族上流社會,這樣的生活令很多人羨慕不已。」
「鄧析本應珍惜這樣的生活,積極維護自身階級的利益。」
「但他卻是個異類,偏要反其道行之。」
「這是因為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人,鄧析就是那個時代選擇的人。」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
「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割地稱王。」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不聊生。」
「禮制對人們的約束力逐漸減弱,開始威脅到統治階級的統治秩序。」
「因此出現兩種代表思想的衝突,一是子產,二是鄧析。」
「子產是鄭國的執政官,同時也是鄧析的上級。」
「子產是貴族利益的維護者,沒有改革舊的禮儀制度,只是進行了改良。」
「由此出現了鑄刑鼎,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而子產對待周禮則是批判否定,因此與子產的觀點相反,並且觸犯了階級貴族的利益。」
「那些貴族必然會眥眥必報,只是未抓到時機,但卻埋下了禍根。」
「鄧析作為鄭國大夫本應聽命與上級的指令,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
「但卻和作為上級的貴族處處作對,走向了統治者和貴族利益的對立面。」
「名家,被很多人認為是靠嘴皮子吃飯的人。」
「鄧析作為名家的大佬,嘴上功夫更是了得。」
「名家就如同今天的詭辯,能把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
「還讓別人啞口無言,甘拜下風。」
「鄧析不僅口才絕,而且還很博學。」
李悝:子產和鄧析對律法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春秋中後期,禮樂崩壞。
禮制明顯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法治開始被引入到國家的實際治理中。
當時鄭國子產鑄刑於鼎,是為了方便民眾掌握法律,以免自己在做事的過程中違反法律。
但是鑄在鼎上的更多是具體的刑法規則,而沒有具體的刑法解釋。
這就讓刑法具有不確定性,中間就有了可操作的空間。
另外還有很多方面沒有具體的刑法規則,這也讓人有了可乘之機。
子產作為鄭國的執政大臣,出台法律之後就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國家的其他方面,所以就給了鄧析機會。
有一次,一個鄭人的家人被告了。
於是就前往查詢看自己的家人是否犯了罪,但是到了地方又搞不清楚。
恰好鄧析在此,鄧析聽完他的講述就告訴他,他的家人沒有罪。
不過這個鄭人不是很相信,鄧析就告訴他自己可以幫他將官司打到底,不過要交錢。
最後鄭人交了一件衣服,鄧析利用他的詭辯論幫助他將官司打贏。
鄧析打贏之後,鄭國人逐漸知道了有這麼一個人專門幫人打官司,而且勝算非常高。
於是鄭人遇到官司紛紛找鄧析,讓鄧析著實富了起來。
不過鄧析這麼一搞,就破壞了子產鑄刑於鼎的初衷。
畢竟鄧析幫人打官司是要收錢的,那麼就是誰給的錢多誰就更有可能勝出。
當時的首席大臣就想殺掉鄧析,不過被子產勸阻了。
因為子產看得更遠,子產知道刑法確實簡陋有漏洞。
現在有人利用其中的漏洞,正好也可以節省時間直接將漏洞修補了。
「深諳鄭國法律制度之後,便開始大顯身手,幫助平民百姓打官司。」
「並且打的每場官司都能打贏,深受百姓愛戴,成為一個著名的訟師。」
「並且鄧析學孔子一樣,開創私人講學之風。」
「但與之不同的是鄧析教授的法律知識,傳授他所理解的法律知識。」
「這樣法律的萌芽在鄧析那個時代出現了,因此很多人認為律師的祖師爺就是鄧析並非無道理。」
「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句話並非無道理。」
「鄧析的一系列舉動在民間聲名鵲起,傳到統治階級和貴族耳里。」
「他們便按奈不住,因為他們就像一個守財奴。」
「懷裡揣著很多的錢,卻要時刻提防別人偷他們的錢一樣。」
「在他們眼裡,鄧析便是那個會偷他們錢的人。」
「因為鄧析能言善辯,會煽動民心,社會動盪,不利於統治。」
「在古代,法律一直處於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因為統治者認為法律如果只掌握在貴族手裡,不公布給百姓,那麼它的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而百姓永遠不知道法律的內容就會安分守己,謹慎處事避免受到刑罰。」
「但這樣只有貴族壟斷法律,隨意決定百姓生死的局面被兩個人打破了,這便是子產和鄧析。」
「子產是第一個將鄭國的法律制度刻在鼎上,這一舉轟動了春秋各國。」
「當時的君主認為,鑄刑鼎觸犯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他們害怕百姓知道了刑法典,滋生訟爭之心,就沒有了傳統禮制的約束。」
「害怕百姓會引用刑法典的內容據理力爭,拋棄傳統的禮法制度,將會威脅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但事實的真相,子產只是將國家的刑法大概鑄在鼎上。」
「畢竟子產作為一個為統治者出謀劃策的謀臣,首先必須要考慮到統治者的利益——怎樣鞏固統治。」
「因此會留下很多空白未鑄造,再者鼎笨重多有不便之處。」
商鞅:作為第一個為法律獻身的持不同政見者,鄧析無疑是一座永恆的豐碑。
鄧析彪炳史冊的偉大事跡,就在於他敢於私造竹刑。
鄧析生活的時代,正是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新興地主階級蒸蒸日上,而原有的階級日趨沒落,新舊思想正處於激烈的碰撞和衝突之中。
鄧析與子產都屬於當時的革新派,但他們的思想主張並不一致。
建立和維護新的制度,是兩人的共同點。
而他們兩人的顯著區別,則在於對待周禮的態度。
子產雖然在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於他是新興貴族。
為了保持貴族特權,並不否定周禮。
子產的改革也只是對周禮進行了部分改良,基本上還是維護了周禮的傳統。
鄧析則不然,正是他第一個提出反對禮制。
鄧析站在新興貴族階級的立場上,在當時天與人、禮與法的思想對抗中。
不談天命,反對改良,抵制舊禮,提出實行法治的主張。
由於對子產所鑄的維護周禮的刑書不滿,鄧析私自編了一部更能適應新興貴族階級要求的成文法,寫在竹簡上的竹刑。
同舊貴族的周禮大唱反調,鄧析的膽量和智慧不能不使人深深折服。
而且,將法律寫在竹簡上造價便宜,易於攜帶和傳播。
所以鄧析制定竹刑的舉動,也揭開了法律的神秘面紗。
使法律終於走向了大眾,有利於平民提高法律意識和勇敢地維護自身的權益。
鄧析為下層百姓服務,以及不尊周禮的做法。
雖然得到了民眾的支持,但卻觸犯了當權貴族們的利益,給君主的統治造成了嚴重威脅。
最終,鄧析以擾亂民心的罪名被殺。
但鄧析的竹刑並沒有被扼殺,反而在鄭國得到大力推行,可見他的主張在當時是勢在必行的。
鄧析的死說明法律雖然具有階級性,但其本質最終還是體現為社會性。
法律的內容是受一定社會因素制約的,最終也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貴族階級不能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制定法律。
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必然會被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制度所取代,時代的洪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的。
鄧析雖然不幸地倒下了,但在整個法制史上,他無疑是一座永恆的豐碑。
「其實鄧析也知道了鼎刑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不方便閱讀學習。」
「於是鄧析想到了用竹片記錄國家刑事法律,並且刻上了自己的見解和批判意見。」
「這樣的竹刑很受百姓喜歡,方便攜帶。」
「且有鄧析的講解之後,就能明白知道國家的法律制度。」
「這樣的竹刑被人們互相傳閱,隱隱超過朝廷的鼎刑。」
「這樣的情景卻引來上位者的不滿,因為法律作為階級統治者的意志體現,是不容下位者私自修改的。」
「鄧析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碰統治者的逆鱗,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淵。」
「最終被竹刑推上了斷頭台,而剎那的法律萌芽的光輝也隨之熄滅了。」
「鄧析雖然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但不可否認他的才華出眾。」
「畢竟身為鄭國大夫和名家創始人,還是有過人的智慧的。」
「鄧析死後,創造的竹刑一直被國家接受。」
「打破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揭開法律神秘的面紗,也推動了法律制度的建設。」
「只有法律被百姓所知,才有利於法律的公平性。」
「很多人認為鄧析是律師業的鼻祖,而律師在古代的雛形是訟師。」
「訟師在古代的地位不高,一般都是落魄的書生為了養家餬口,為人寫訴狀。」
「而這些書生的法律素質卻不高,所以最早出現的訟師便是鄧析。」
「鄧析了解鄭國的法律,醉心於辯論,同情弱者。」
「幫助百姓解決各種糾紛寫訴狀,打贏了每場官司。」
「在百姓的眼裡,只要有各種訴爭就找鄧析。」
「並且鄧析收取的報酬很少,無非是衣服和少量金錢。」
「但鄧析的這些叛逆行為讓新的執政官頭痛不已,便對其痛下殺手。」
「鄧析之死,是無辜的。」
「他推動了中國法律制度的完善,促使最古老的律師——訟師的出現。」
「但他奈何口才了得,深受百姓愛戴。」
「觸犯了舊貴族的階級利益,在創造竹刑後難逃死亡。」
「這樣一個熠熠生輝的人卻落得悲慘的結局,和商鞅的結局莫名相似。」
「同樣是為了國家富強而進行改革,但卻遭受貴族的迫害,令人唏噓不已。」
李斯:鄧析的贖屍詭論,成了他的催命符。
等到子產去世的時候,繼任者詢問如何處理鄧析。
子產沒有交代什麼,他知道即將死去的人管不了活著的事,於是讓繼任者自己處理。
繼任者認為自己還能應付,也就按照以前子產處理的方法處理鄧析,直到去世。
繼任者去世之後,下一個繼任者接任執政,他就不像子產那樣應對自如了。
因為下一個繼任者執政不久之後,鄧析出版了一部關於刑法的著作竹刑。
竹刑的出現,無疑增加了鄧析在刑法上的名望。
那麼鄭人有了官司不認可國家的法律,而是找更有名望的鄧析。
再加上鄧析的詭辯論也確實影響到社會穩定了,這引起了執政者的殺心。
正好有一次鄭國發生洪災,有一個富人被大水沖走淹死了。
有人打撈起富人的屍體,富人的家人得知後,就去贖買屍體。
這人一看對方是有錢人,於是就開出很高的價碼。
但是富人家屬這邊接受不了,於是兩邊就僵持住了。
可是屍體不能不要,富人家屬就準備走司法路子,於是就來找鄧析出主意。
鄧析告訴富人家屬不用擔心,那人撈起的是你家人的屍體,除了你家會買沒人會買。
那人最後也只能將屍體賣給你家,只需要回家等待就行。
於是富人家屬就回去了,也不著急去買回屍體了。
這邊撈屍體的人也著急了,也找到鄧析請他出主意。
鄧析也告訴撈屍人不要擔心,你撈走的就是他們家的屍體。
除了你這裡,對方去哪裡也買不到,等對方來找你。
撈屍體的人聽了是這麼回事,也回家等著了。
屍體都等到發臭了,兩邊都沒有動靜,心裡也都很著急。
於是兩邊只好找中間人去試探對方,雙方最後一碰面才知道是鄧析出的主意。
於是雙方就將鄧析給告了,執政者也抓著機會將鄧析處死了。
儘管鄧析被殺,但留下的竹刑被認定為國家的正式法律,可見他在法學上的造詣是很高的。
雖然鄧析個人上有缺點,但他對法律的發展和傳播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