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238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各朝古人還注意到主播所說的一點。

  那就是英法聯軍趁著清朝內亂之際,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了圓明園。

  對於圓明園,各朝古人可太清楚不過,園內有無數的奇珍異寶。

  之前天幕播放的一個視頻,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館,就有提到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的事件。

  現在看來,一切都對得上了。

  正是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洗劫了圓明園,搶奪走了數之不盡的文物珍寶。

  清朝晚期,不僅被太平天國給予重創,更是被英法列強趁火打劫。

  各朝古人對於清朝有此遭遇倒是一點不同情,只是有些痛惜圓明園被洗劫一空。

  圓明園裡面不僅僅有清朝時期的珍寶,更有屬於他們時代傳下來的瑰寶。

  現在他們的瑰寶沒有留在中華大地,而是被外國番邦掠奪搶走,這讓他們心裡如何能好受得了。

  很多人在彈幕上詢問主播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具體情況,他們想了解英法聯軍是怎麼從圓明園搶走奇珍異寶的。

  蘇晨看到大家如此踴躍,當即答應下來,他也正好要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歷。

  「1856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到了四年後,也就是1860年的10月18日,英法聯軍就攻占了北京。」

  「在此之前,咸豐皇帝以北狩為名,不顧國家社稷和百姓安危,逃往了承德避暑山莊,直接放棄了帝國的首都。」

  「此後,北京就被英法聯軍占領了50多天。」

  「在這50多天的時間裡,英法聯軍到底做了哪些喪盡天良的事情?」

  「在中國歷史上,每次首都被占領,往往就意味著改朝換代。」

  「但為何英法聯軍在占領了北京之後就主動放棄,沒有取清朝而代之?」

  「帶著以上種種疑問,主播就來聊一下這個爆發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實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

  「按照條約的內容,清朝要向英國開放廣州等五處通商口岸。」

  「還要允許英國人居住,並派領事。」

  「之後的三年依靠通商特權,英國對華貿易額由1842年的96萬英鎊激增至239萬英鎊。」

  「然而從1846年英國對華貿易額卻逐年下降,到了1854年英國對華貿易額僅為簽訂南京條約時的58%。」

  「就很奇怪,通過南京條約,英國獲得了更多的自由貿易權。」

  「通過1843年簽訂的《中英虎門條約》,英國又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劃定租界,軍艦可停泊中國口岸,以及協定關稅等諸多特權。」

  「按理說,英國擁有如此多的商貿特權,再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製造成本優勢,英國商品應該席捲中國市場,怎麼會沒人買呢?」

  嬴政:棄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於不顧,直接棄城而逃了,清朝的天子未免也太窩囊了吧!

  他不禁搖了搖頭,不由得感慨,大清的皇帝到底是比不過大明的皇帝。

  同樣是晚期時候的皇帝,崇禎面對外敵入侵能夠以死殉國。

  而大清的皇帝呢,直接放棄了帝國的都城,落荒而逃了。

  這麼一對比,大清的末代皇帝比大明的末代皇帝差遠了。

  不過最讓他詫異的是,英法聯軍攻占了京城,可最後為什麼又主動放棄了呢?

  以清軍在戰場中表現出來的窩囊樣子,他是不相信清軍把英法聯軍趕出了京城。

  思索片刻,由於有用的信息太少,他也沒有想明白其中的關鍵。

  他目前可以看出來的是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為了貿易而戰的。

  英國想把自己國內的商品賣給清朝的老百姓,進而從清朝賺取大量的財富。

  「導致問題的原因,英國人其實知道,大體也可以歸納為三點。」

  「第一,英國向中國傾銷了大量的鴉片,而中國的整體購買力又是有上限的。」

  「當中國人手中的白銀大部分都用於購買鴉片後,自然就沒有多少錢再購買英國的其他工業品了。」

  「第二,中國的市場需求不同於歐洲,比如在歐洲熱銷的刀叉等商品,在中國根本沒人買。」

  「第三,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外來商品具有特別強大的抵制力。」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這三點原因,除第三點外,其餘兩點都好解決。」

  「鴉片擠占了其他工業產品的市場份額,英國商人不賣鴉片就行了。」

  「中國人的需求不同於歐洲人,英國商人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調整商品種類就行了。」

  「然而,由於當時的英國政府和英國商人不願意放棄鴉片貿易這塊大蛋糕,也不願意迎合中國市場而調整本國的生產。」

  「因而英國人想到的解決貿易額下滑的方式,就是試圖瓦解清朝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那英國人要怎麼做才能瓦解中國的小農經濟呢?很顯然,就是通過修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開放市場。」

  「英國的商品在清朝沒人買,那就多開幾個通商口岸。」

  「擴大中國市場,潛在客戶就多了,貿易額自然就上去了。」

  「1854年3月,為了擴大市場,英法美三國的駐華公使拿著一份新擬定的條約組團來到廣州,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在條約上簽字。」

  「這份新條約的內容大體就是,要求清政府開放更多的長江沿岸城市作為通商口岸。」

  劉徹: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說來說去都是為了經濟利益。

  他看得很明白,英國不遠萬里來到清朝,就是為了從清朝賺取大量銀子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擴大了通商口岸還不夠,為了繼續獲取利益,不惜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清朝之所以漸漸淪為外國的獲利場,歸根結底還是清朝的實力太弱,只能被外國肆意拿捏。

  這讓他更加深刻明白了一個國家實力強大的重要性,清朝的遭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他從清朝境遇中感受到的道理。

  他在心中暗自告誡自己,時刻警醒著自己,千萬要引以為戒,不要將來某一天步了清王朝的後塵。

  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不僅僅是他,劉氏宗親也要一代代銘記。

  不過有一點讓他不理解,長江沿岸和廣州隔了十萬八千里。

  怎麼英法美三國的公使要去廣州找兩廣總督開放長江沿岸的城市,這是不是找錯人了?

  不僅僅是嬴政有此疑問,各朝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疑惑,但很快主播就為大家揭曉了答案。

  「可能大家有疑問,列強希望增開長江沿岸城市為通商口岸,為何要找兩廣總督,難道不是應該找兩江總督談判嗎?」

  「這是因為南京條約簽訂以後,時任兩廣總督的徐廣縉對英國人的態度非常強硬。」

  「徐廣縉並沒有履行條約承諾,如允許英國商人進廣州做生意。」

  「每當英國公使要求他允許英國商人進廣州,他就以廣州民眾仇視英國人,出了事情自己可不負責為由予以拒絕。」

  「而當時的英國政府由於正在打仗,也就沒有出兵報復清朝。」

  「這件事被道光皇帝知道後,他認為徐廣縉揚我國威,大挫英夷的囂張氣焰,能力出眾,因此便將天津及兩江地區的外事處理權一併移交給了徐廣縉。」

  「1852年9月,徐廣縉被調往湖南鎮壓太平軍,葉名琛接任兩廣總督。」

  「咸豐皇帝當時新君登基,延續了道光朝的很多舊例,依舊將上海、南京等地的外事處理權交給兩廣總督負責。」

  「所以當英法美三國公使要求修約,增開長江下游沿岸城市為通商口岸時。」

  「負責處理這件事的大臣便不是兩江總督,而是兩廣總督葉名琛了。」

  「那麼葉名琛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呢?很顯然有徐廣縉的樣本在前,他自然要照葫蘆畫瓢,以強硬態度拒絕英法美三國公使的修約要求。」

  「三國公使見談判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很是憤怒,便改談判為明強。」

  「一同坐著軍艦抵達天津大沽口,直接找咸豐談判。」

  「面對三國的武力威脅,咸豐讓人回復了幾句模稜兩可的廢話。」

  「並讓三國公使返回廣州找葉名琛商談,自己已經授權給他了。」

  「正常情況下,清政府這麼推來推去,三國公使肯定直接命令軍艦開炮了。」

  「不過由於英法當時正在與沙俄打克里米亞戰爭,無兵可派。」

  「美國也因為蓄奴問題存在打內戰的可能,也無力發動遠征,於是修條約一事就此擱置。」

  李世民:清朝的皇帝太過目中無人,鼠目寸光,也難怪被外國欺負這麼慘了。

  不管是道光皇帝,還是咸豐皇帝,這兩皇帝的表現都讓他萬分無語。

  他就沒有見過這麼愚蠢的皇帝,完全就是一副昏君的做派。

  只是因為臣子對英國人態度強硬,清朝皇帝就認為揚我國威,挫敗了英國的囂張氣焰。

  這種行為簡直就是愚蠢,面對敵人的強大卻還一副無知自大的樣子,有此劫難也屬活該。

  第一次鴉片戰爭,敵人輕而易舉的打敗了清軍。

  實力如此懸殊,清朝皇帝不奮發圖強,努力變得強大。

  完全都沒有意識到雙方實力的差距,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願意醒來。

  這種沒腦子的皇帝,也不知道是怎麼上位的。

  現在英法美三國公使因為事情耽誤了,沒有功夫攻打清朝,把修約的談判就此擱置。

  他不用想也知道,清朝皇帝肯定洋洋得意,還以為是自己嚇退了敵人。

  「得知洋人悻悻而歸,京城朝堂上不少官員自我感覺良好。」

  「他們認為當年之所以戰敗,並不是英國有多麼厲害,而是因為奸臣誤國。

  「主戰的林則徐慘遭奸臣陷害,壯志未酬。」

  「主和的官員貪生怕死,出賣國家的利益,以至天朝大軍在戰場上未能發揮實力。」

  「現如今朝廷政治清明,咸豐皇帝又是明君聖主,如果再開戰必定能痛揍洋鬼子。」

  「總之,之前的戰敗都是技術性問題,是可以調整的。」

  「如果再打一場,勝負猶未可知。」

  「1856年9月,太平天國爆發內亂,楊秀清、韋昌輝等一眾太平天國高層在內亂中被殺害。」

  「受內亂影響,太平天國的實力大大下滑。」

  「得知消息後,清政府上下拍手稱快,咸豐也對未來充滿憧憬。」

  「然而還沒等咸豐高興兩天,英國人又找上門了。」

  「1856年10月,英國駐華公使以亞羅號事件為藉口,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作出書面道歉。」

  「並保證此類事情不再發生,否則英國海軍將採取軍事行動。」

  咸豐被主播一頓損,面子上有些掛不住,整張臉當即就垮了下來。

  他一開始還不知道外國實力的強大,現在從主播口中知道了英法聯軍的強大。

  也不怪他對英法聯軍實力判斷錯誤,主要是他也沒有想到英法聯軍能夠攻破京城。

  畢竟英法遠在歐洲,距離大清萬里之遙,派遣過來的兵力也有限,只有數千人。

  想想大清地大物博,老百姓有億萬萬之多。

  這種情況下,要不是現在主播告訴他未來的歷史走向,他是真的不敢相信英法聯軍憑藉這數千人攻破了京城。

  目前大清的主要任務就是消滅太平天國,沒有多少功夫注意英法聯軍,倒是讓英法聯軍鑽了空子。

  現在看他對英法聯軍實力的錯誤判斷,顯得他像是小丑一般,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鑽進去。

  「所謂亞羅號事件,前因後果大致是這樣的。」

  「1856年10月8日,懸掛英國國旗的亞羅號停泊在廣州黃埔。」

  「巡河的清軍水師發現亞羅號的執照已經過期11天,便登船搜索,扣留了12名涉嫌走私的中國水手。」

  「這艘亞羅號船主是中國人,但註冊地在香港,受英國法律保護,船長也是英國人。」

  「船長見清軍押走了自己的船員,隨即聯繫了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

  「領事知道後趕到現場要求清軍按《虎門條約》的規定,將扣押的嫌犯先送到英國領事館受審,然後再由英國官員酌情引渡給清政府。」

  「代理領事的要求其實並不過分,畢竟條約就是這麼簽的。」

  「但是由於清軍並不知道什麼是《虎門條約》,也不知道條約的內容,因而英國領事在與清軍的爭執中被清軍扇了一巴掌。」

  「代理領事被打,英國政府自然不會善罷甘休。」

  「英國公使在查出亞羅號執照已經過期的情況下,認為清朝官員都很愚昧,應該不知道這一細節。」

  「便顛倒黑白說清軍無端搜查英國船隻,還撕毀英國國旗,以此向葉名琛抗議。」

  「要求葉名琛放還水手,向英國道歉,並處分當時登船搜查的清軍水師總督。」

  「葉名琛並非什麼都不懂,他在命人調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

  「認為既然亞羅號的香港執照已經過期,就不應再受英國法律的庇護,並且清軍撕毀英國國旗一說也純屬捏造。」

  「因此葉名琛給出的最終回復,便是可以保證以後不會再發生同類事件,可以放回一部分水手,但是拒絕道歉。」

  趙匡胤:雖然這件事上清朝占了理,但實力不如人的情況下,敵人可不會跟你講道理。

  他看得很清楚,亞羅號事件的過錯在英方,清朝的做法完全沒有問題。

  畢竟船隻的執照已經過期了,本就是英方有錯在身,清朝扣押英方的船員也很正常。

  講道理是這樣的,但可惜的是,道理只存在實力相差無幾的兩個勢力之間。

  此時英國的實力遠超清朝,直接動用武力是最好的辦法,怎麼可能還跟清朝講道理呢!

  他對此倒是不覺得有什麼,弱肉強食再正常不過。

  他在建立宋朝的過程中,消滅一個又一個的割據勢力。

  只因他的實力要比其他勢力強大,自然不需要說些沒用的廢話,直接真刀真槍的干就行。

  「見葉名琛不道歉,英國人索性也不裝了,當即出兵攻打廣州。」

  「10月23日,英國海軍越過虎門進犯廣州。」

  「5天後,英軍攻入廣州城,並在對兩廣總督衙門進行一番劫掠後揚長而去。」

  「總督衙門被洗劫了,葉名琛豈不是被英軍俘虜了?」

  「並沒有,葉名琛不是這一次被俘的,他當時不在總督衙門。」

  「英軍攻城時,葉名琛無力抵抗,便只好求助於菩薩保佑。」

  「當英軍洗劫兩廣總督衙門時,葉名琛正好跑去廟裡上香,幸運逃過一劫。」

  「事後葉名琛見英軍撤走,一面大呼萬幸,感謝菩薩保佑。」

  「一面派人向朝廷報捷,說自己指揮得當打死打傷敵軍七八百人,現已逼退英夷。」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總共打死打傷英軍523人。」

  「如今這一場小規模的戰鬥,葉名琛就敢上報殲敵七八百人。」

  「這種嚴重注水的戰報,哪個正常人會相信?」

  「除非是傻子,而咸豐就正好是這個傻子。」

  「12月14日,咸豐皇帝收到奏摺,他的第一反應是大喜。」

  「然後立馬下詔,向葉名琛下達了一道在今天看來非常無語的聖旨。」

  「大致意思是說,不必追擊,給英國人留點面子,咱是天朝上國,要有氣度,大人不記小人過。」

  「地方官員打敗仗卻向上報捷,皇帝對實際情況不僅一無所知,反而還以大國之君自居,如此荒誕的朝廷怎能不被列強暴揍呢?」

  朱元璋:清朝都已經爛到骨子裡了,距離滅亡也不遠了。

  僅僅用了五天時間,敵人就攻下了廣州城,洗劫了兩廣總督衙門。

  廣州城也是一座大城池,保衛力量不低,可如此輕而易舉的淪陷了,可見清朝軍事實力那時候已經虛弱到了何種地步。

  更加離譜的是,一個封疆大吏明明打了敗仗,卻謊稱大捷。

  由此可見,清朝晚期的官員已經爛到根里了。

  更為諷刺的是,堂堂一個皇帝被臣子蒙在鼓裡,完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

  如此種種,無知自大的皇帝統治著大清帝國,帝國的覆滅也是早晚的事。

  清朝的遭遇不斷的警醒著他,讓他對歐洲諸國的防備心大增。

  在不久的將來,他的大明也會和歐洲諸國對上,切不可狂妄自大。

  「英國國會在經過一番爭論後,決定向東亞增兵,擴大對清朝的戰爭規模。」

  「在英軍的增援抵達之前,葉名琛見英軍大半年沒有動靜,便又向皇帝邀功。」

  「說他大半年以來多次打擊英夷,然後摧毀英夷多隻輪船,擊斃英夷無數,現在洋鬼子已經不敢來了。」

  「然而,當葉名琛還沉迷於自己構建的大捷幻境時,英軍就夥同法軍氣勢洶洶的殺到了廣州。」

  「19世紀中葉的法國,如同英國的跟屁蟲。」

  「之前英國要打擊沙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出兵30萬,屁顛屁顛的跟著英國一起出兵。」

  「損失了95000人,打贏了克里米亞戰爭。」

  「如今英國要打清朝,法國又跟著一起出兵。」

  「不過英法聯軍打清朝用不著幾十萬大軍,這一次英法聯軍只出動了5700人,但是僅僅5000多人對付清朝也足夠了。」

  「攻城戰打響後,五千多英法聯軍只用一天的時間就攻下了廣州。」

  「而菩薩這一次也沒有再保佑葉名琛,城破之後葉名琛被英法聯軍活捉,並被英軍押解到了印度。」

  「事後消息傳到京城,咸豐得知葉名琛被擄走,感覺莫名其妙。」

  「不是說洋鬼子被葉名琛打跑了嗎?」

  「不是說英夷法夷被葉名琛打得不敢再犯我大清了嗎?」

  「怎麼突然之間廣州就陷落了?葉名琛就被俘虜了?」

  「誰能告訴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十幾天後,咸豐終於了解了真實情況,頓感上當受騙,隨之震怒下旨罷免葉名琛,剝奪一切榮譽。」

  「葉名琛在得知咸豐對自己的處分後羞愧難當,最終於1859年客死他鄉。」

  各朝古人不禁暗自驚呼,倒吸一口冷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剛才主播說英法聯軍只出動了五千多人,僅僅用一天時間就攻下了廣州。

  這讓大家直呼不可思議,有些不敢相信敵人出動的兵力居然如此之少。

  攻下了廣州,大家倒是沒什麼強烈的反應,真正讓大家感到震驚是英法聯軍憑藉這五千多人攻破了京城。

  大家知道英法聯軍洗劫了圓明園,還以為英法聯軍有十多萬人。

  即便沒有十多萬人,最少也要有數萬人吧,萬萬沒想到才數千人就攻破了京城。

  要知道京城可是大清帝國的都城,是清朝最重要的地方,重兵保護是一定的。

  可就是如此重要的京城,卻被敵人用了五千兵力就攻破了,這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直到這一刻,各朝古人才深刻感受到了英法聯軍實力的強大。

  「葉名琛的遭遇可謂是清王朝的縮影,若以傳統士大夫的標準來看。」

  「葉名琛的素質並不算差,他善於理財,知人善任,被英軍俘虜後仍不失氣節,始終不投降。」

  「他如果早生幾百年也算是一代名臣,但是在晚清他只能算個丑角。」

  「清朝也是如此,若以古代王朝的標準來看,清朝統治者算是把專制統治的那一套玩明白了,算得上是歷朝歷代之集大成者。」

  「但很可惜碰上了西方列強,清朝就什麼都不是了,這種反差表現只能說是時代變了。」

  「當清朝的統治者墨守成規,在舊賽道上慶祝勝利時,同時期的西方已經進入了一個新賽道。」

  「這種錯位發展就好比清末的一個讀書人,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正信心滿滿的準備參加科舉,考個狀元功名時。」

  「卻發現朝廷把科舉廢了,不考四書五經,改考數理化了。」

  「英法聯軍拿下廣州後,派代表到上海向兩江東督何桂清發出照會,提出各自的要求,坐等咸豐派人來談判。」

  「但英法代表等了好幾天,只等來何桂清要求他們返回廣州的回覆。」

  「見清政府不想談判,英法聯軍隨即北上天津,準備直接找咸豐談判。」

  「1858年4月,英法兩國公使率軍艦來到大沽口外。」

  「與此同時,沙俄和美國公使也乘坐著本國軍艦與英法聯軍匯合,準備趁火打劫。」

  「當然趁火打劫是我們的說法,按照美俄公使的說辭,他們是來充當調停人的。」

  雍正:是啊!時代變了,大清不能再墨守成規了,否則還會重蹈覆轍歷史的悲劇。

  要說誰的心情最複雜,就屬他了。

  他從父皇手裡接過了一個滿目瘡痍的大清江山,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大清慢慢好轉。

  現如今改革非常成功,大清的國力蒸蒸日上,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進行。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他一手把大清帝國帶到了最巔峰。

  可還沒等他鬆口氣,就得知了清朝晚期被英法聯軍輕而易舉的碾壓。

  這讓他心裡極不好受,他辛苦努力一輩子,使得大清國力急劇飆升,這一切仿佛成了一個笑話一般。

  不過現在不是自怨自艾的時候,他知道必須要改變了,否則遲早有一天西方諸國會打過來。

  「4月20,負責調解的美國使者向咸豐呈上了一封時任美國總統的親筆信。」

  「信的原文是英語,使者知道咸豐看不懂,就事先翻譯成了中文。」

  「信的開頭是這樣說的,朕選拔賢能志士,姓列,名威廉,任亞美利加合眾國便宜行事全權大臣之任。」

  「咸豐見信後,還沒往下看,只看到開頭的朕字就勃然大怒。」

  「蠻夷國王竟敢自稱朕,實屬夜郎自大,氣死了,不談了,開打。」

  「直隸總督,直隸提督,天津鎮總兵,山海關都統,通通到天津大沽口抵禦敵人。」

  「見咸豐不想談判,原本也不想談判的英法聯軍隨即開始備戰。」

  「1858年5月20日上午10點,戰鬥打響,英法聯軍發動進攻,只用了兩個小時就攻陷了天津大沽口炮台。」

  「得知大沽口炮台陷落後,咸豐的態度立馬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隨即任命東閣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

  「兩人奉召離京後,咸豐擔心他們沒有外交經驗,會被英法談判代表拿捏,便又任命當年簽訂《南京條約》的齊英為副使一同去天津談判。」

  「在被咸豐徵召之前,齊英因為朝堂爭鬥,被咸豐下旨革職圈禁。」

  「這次被重新啟用,齊英很高興,大呼自己翻身了。」

  「然而齊英還沒有高興太久,英國代表便給了他一記棒喝。」

  「英法聯軍在占領廣州期間,查獲了大量檔案文件。」

  「英軍發現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齊英多次欺上瞞下,在上報朝廷的時候,並沒有如實向道光皇帝稟報英國的談判要求。」

  「因此當齊英乘興而來時,直接吃了閉門羹,英國代表表示拒絕與其談判。」

  「見事敗露,齊英惶惶不可終日。」

  「不久後,咸豐也知道了這件事,便下旨賜死了此時清廷中唯一富有談判經驗的齊英。」

  各朝古人對咸豐鄙夷不已,一點一國之主的樣子都沒有。

  敵人都打上門來了,怎麼著也要把信看完,知道裡面寫的什麼內容吧。

  僅僅因為一個稱呼問題就直接開戰,未免也太兒戲了。

  更可笑的是,敵人只用了兩個小時就攻破了天津。

  把那個硬氣的咸豐一下子就打趴下了,不得不屈服,之前的硬氣多少有些諷刺了。

  不過不用想也知道,哪怕是派人談判,最後肯定也是談判破裂了,要不然也就不會有後面的圓明園之劫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