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第239章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一想到圓明園即將被英法聯軍洗劫,各朝古人無不感到痛心。

  雖說圓明園是大清朝廷建造的,但圓明園裡面的珍寶大部分都是他們時代傳承下來的。

  現在珍寶傳到大清朝廷手裡,卻沒有那個能力保護好各朝的珍寶。

  以至於他們時代的珍寶被敵人洗劫一空,成為了異域番邦的戰利品,被擺放在大英博物館供人參觀。

  對於大清朝廷的無能懦弱,各朝古人感到氣憤,責怪清政府沒有保護好珍寶。

  對於海外敵人的強盜行徑,各朝古人譴責之餘深感悲憤,痛罵外國強盜搶走了他們珍貴的寶物。

  咸豐看到彈幕上各個朝代的人對自己口誅筆伐,硬是一個字也不敢反駁。

  圓明園在自己掌權期間被敵人燒毀,他也深知罪孽深重,只能默默承受大家的憤怒。

  蘇晨說到咸豐派人去和英法聯軍談判時,喝了口水緩了緩,繼續往下說。

  「英法聯軍打到天津,拿下大沽口炮台。」

  「迫於形勢,咸豐不得不派出桂良、花沙納、齊英去和英法談判。」

  「而當齊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欺騙朝廷的事情敗露後,就被咸豐賜死了。」

  「唯一富有談判經驗的齊英死了,沒有談判經驗的桂良和花沙納就如同咸豐預想的那樣,被英法美俄代表拿捏得死死的。」

  「對其所開的條款根本不敢磋商,連一個字都不敢更改。」

  「6月13日,東閣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紗納首先與沙俄駐華公使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

  「在這個條約簽訂的前一天,沙俄還逼迫黑龍江將軍簽訂《璦琿條約》。」

  「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近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給了沙俄,並將烏蘇里江以東近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為了中俄共管區。」

  「五天後,桂良、花紗納與美國駐華公使簽訂《中美天津條約》。」

  「6月26日和27日,桂良和花紗納分別與英國代表和法國代表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

  「這四個不平等的條約大致可以歸納為八條,總之就是毫不保留的同意了對方一切要求,讓對方賺了個盆滿缽滿。」

  「四個天津條約簽完後,英、法、俄、美公使都很滿意,於是各自撤兵回國邀功去了。」

  嬴政:咸豐到底是怎麼想的,割地賠款的條約簽得如此爽快,之前又為何要和敵人大費周章?

  他完全被咸豐的迷惑操作搞蒙了,不知道咸豐腦子在抽什麼風。

  如此喪權辱國的條約,也能輕而易舉的簽訂,簡直是昏聵至極,罵一句愚蠢都算輕的。

  更加離譜的是,居然就這麼把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給了沙俄。

  這在他看來,完全無法理解,咸豐是怎麼敢的,難道就真的不怕大清子民的怒火嗎?

  要知道他統一天下,整個大秦的領土面積有360萬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咸豐不聲不響的就把大秦六分之一的領土面積劃給了沙俄,全程沙俄沒有費一兵一卒就白白得了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他被咸豐愚蠢的行為氣得不輕,完全無法理解咸豐的謎之操作。

  要是說沙俄出兵打敗了大清朝,清朝割讓了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算是一個說得過去的藉口。

  可自始至終,沙俄都沒有出兵的跡象,就這樣僅憑口舌之力獲得了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他一直知道清朝皇帝昏聵無能,可如今咸豐白送領土的行為,讓他深刻的見識到清朝皇帝的昏庸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很奇怪,這麼多不平等條款,為什麼大清簽得如此爽快?」

  「如果這些條款可以輕而易舉答應的話,那先前為何又要為了條約的事跟英法周旋了十幾年呢?」

  「答案很簡單,這些條約都是桂良和花紗納自作主張簽訂的,根本沒有得到咸豐的同意。」

  「當桂良等人在天津被四國公使拿捏時,北京城內的主戰派官員和主和派官員正在扯皮。」

  「主戰派主張打,主和派主張談。」

  「但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未曾想過全盤同意列強提出的要求。」

  「比如允許各國公使進駐北京,當時幾乎所有清朝官員都不同意,要求一切跪拜禮儀,遵照大清制度。」

  「所以當咸豐看到桂良帶回的4份天津條約時,整個人直接就蒙圈了。」

  「見皇帝生氣,桂良腦瓜子轉得飛快,馬上說這些都是城下之盟,權宜之計罷了,等敵人撤走後咱們就賴帳。」

  「咸豐被桂良一通忽悠,覺得言之有理,這事兒也就這麼翻篇了。」

  「事後為了避免列強報復,咸豐從前線調回了科爾沁親王,令其到天津備戰。」

  「科爾沁親王到了天津後,徵召數萬民眾修建炮台,安置攔河設備,阻止敵艦深入,又集結了14000精兵加強巡邏。」

  「1858年12月,沙俄首先找上門,要求換約,確認先前允諾的各種利益條款。」

  「咸豐派人一通忽悠,沙俄使者表示半年之後再來。」

  「半年後,英法美三國公使組團上門提出換約要求。」

  「咸豐這一次故技重施,英法公使見清政府隱約有賴帳的意思,便決定動武。」

  劉徹:也難怪清朝連數千人的英法聯軍都打不過,連臣子和皇帝都如此愚蠢,怎麼可能是敵人的對手呢?

  大清臣子的愚蠢行為完全驚掉了他的下巴,他就沒有見過如此愚蠢和膽大的臣子。

  咸豐皇帝讓臣子去和敵人談判,可結果倒好,臣子像是蠢貨一樣全盤接受了敵人的條件。

  不僅答應了敵人的漫天要價,還白紙黑字的簽訂了條約。

  更加可笑的是,還要說什麼權宜之計,等敵人撤走後就賴帳。

  要知道大臣和敵人談判,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顏面。

  結果可倒好,前腳簽訂條約,後腳就不認帳,這完全把一個國家的臉面丟在地上任人踐踏。

  大臣的愚蠢賣國行為,不僅沒有被咸豐治罪,居然還能得到咸豐的認可。

  只能說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都是昏聵至極,被敵人按在地上摩擦也屬正常。

  最令他可笑的是,清朝大臣和沙俄簽訂的條約,把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白送給對方,還把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設置為中俄共同管轄的領土。

  白紙黑字簽訂的條約,即便清朝想要賴帳,沙俄是絕對不可能同意的。

  雙方的實力對比很清楚,沙俄的實力遠比大清強得多。

  在自身實力遠不如敵人的情況下,條約一旦簽訂,所有的主動權都在敵人手上。

  敵人完全可以憑藉武力強行執行條約的內容,合理合法的占據這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且別說是這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這40萬平方公里的共管區領土最終也會被沙俄侵吞。

  一想到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清朝白白送給沙俄,他就對清朝氣憤不已,仿佛割讓的是他大漢的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艦隊抵達大沽口炮台海域,於下午3點突破了清軍的第一道防線。」

  「清軍戰前準備充分,當聯軍艦隊準備突破第二道防線時。」

  「清軍部署在大沽口兩岸的炮台火力全開,將聯軍艦隊打得是狼狽而逃。」

  「首戰失利,英法聯軍調整攻擊方向,出動1000步兵乘坐小船登陸作戰。」

  「不過清軍在陸地上也有準備,當聯軍衝上岸後,馬上又遭到清軍的炮擊。」

  「這兩場戰鬥下來,英法聯軍總共有4艘軍艦被擊沉,6艘被擊傷,93人戰死,385人負傷,而清軍損失32人。」

  「前方報捷,而且是貨真價實的勝利,咸豐一下子就精神了,隨即也產生了飄飄然的心態。」

  「一些大臣的心態甚至比咸豐還要飄,揚言乘勝追擊,推翻之前所有不平等條約,收復香港。」

  「6個月後,英法聯軍捲土重來。」

  「這一次英國出兵12000,法國出兵7000。」

  「咸豐得知消息後,下令加強戒備,防備英法反擊。」

  「1860年3月8日,英法聯軍抵達香港。」

  「正式開打前,英法聯軍一起向咸豐開出最後通牒,並提出三點要求,要求還是老生常談。」

  「面對列強的要求,咸豐還算比較清醒。」

  「咸豐給出的回覆是錢可以各家賠償100萬兩白銀,但是道歉和換約沒得談。」

  「相比於咸豐,以科爾沁親王為代表的主戰大臣就更激進了,一條也不答應,不服就干。」

  李世民:實在無法理解咸豐的腦迴路,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還要賠償100萬兩銀子給敵人,怎麼看著和宋朝那些窩囊皇帝有些相似。

  他沒有搞懂咸豐皇帝的操作,不明白一邊對敵人強硬,又一邊上趕著賠償100萬兩銀子給敵人是什麼操作。

  清軍最後被英法聯軍打得丟盔卸甲是一定的,可在正式開戰前的咸豐皇帝顯然是不知道的。

  按照咸豐之前一系列的行為來看,咸豐對英法聯軍的態度很強硬,根本就沒帶怕的。

  再加上六月份的雙方戰爭,清軍可謂是大獲全勝,咸豐都飄了。

  在這種情況下,咸豐不應該對英法聯軍最後的通牒予以更加強硬的回擊嗎?

  怎麼最後還慫了,要給英法雙方各自賠償100萬兩白銀?

  一想到清朝的皇帝和大臣從始至終都是稀里糊塗的,他也就理解了咸豐莫名其妙的決定。

  「英法兩國公使也隨即正式對清朝宣戰,1860年4月,英法聯軍占領舟山。」

  「5月到6月,英軍占領大連灣,法軍占領煙臺。」

  「由此英法聯軍封鎖了渤海灣,並以大連和煙臺作為攻擊天津的前進基地。」

  「7月,英法聯軍173艘軍艦17000人抵達天津大沽口。」

  「得知敵人來了100多艘軍艦,科爾沁親王自以為是的認為洋人擅長海戰,不擅長陸戰。」

  「如果把英法聯軍引到艦炮射程之外,打陸戰肯定可以一戰殲之。」

  「於是清軍在開戰之前便放棄了大沽口北面的北塘口,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然而,事實證明,無論是打海戰還是打陸戰,清軍在列強面前都是渣渣。」

  「8月14日,英法聯軍攻擊塘沽,清軍慘敗。」

  「而聯軍的死傷可以忽略不計,僅僅1人死亡,15人受傷。」

  「塘沽失守後,科爾沁親王帶著大沽口南岸的清軍往天津方向逃跑。」

  「北岸的1000多清軍在直隸提督的指揮下堅守不退,英勇抗擊,在打死英法聯軍62人,打傷349人後,最後全部壯烈殉國。」

  「8月21日,科爾沁親王逃至天津。」

  「但天津無險可守,科爾沁親王隨即繼續撤退,決定在通州附近與聯軍決戰。」

  「8月26日,聯軍攻占天津,並建立傀儡政府進行管理。」

  聽到直隸提督壯烈殉國,咸豐難得的露出一絲欣慰,終於是找回了一絲顏面。

  從主播講述清朝晚期的歷史開始,各朝古人對他口誅筆伐,鋪天蓋地的彈幕就沒有一句好話的。

  他現在也從主播口中知道了自己後面的表現,對於各朝古人的指責無從辯駁。

  他堂堂一大清皇帝,如今卻要被無數人責怪,要說不難過是不可能的。

  但好在英勇抵抗敵人,壯烈殉國的直隸提督,替他挽回了一絲顏面,他已經很心滿意足了。

  「見英法聯軍有長久停駐天津的打算,咸豐再次派出桂良進行談判。」

  「桂良見到聯軍代表後,無條件接受所有要求。」

  「即在天津條約的基礎上再增加400萬賠償,並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

  「談判結束後,桂良回去稟報。」

  「但由於咸豐認為英法聯軍雲集天津,北京的安全無法保障,便要求聯軍先退到大沽口,然後再談判。」

  「很顯然英法聯軍是不會主動放棄天津的,所以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裡。」

  「英法聯軍一面與清政府談判,一面加緊備戰,為攻打北京做準備。」

  「9月9日,咸豐表示自己將御駕親征,藉以激勵士氣,安定人心。」

  「但到了第二天,咸豐卻派怡親王載垣和兵部尚書去往通州取代桂良,與聯軍代表議和。」

  「談判期間,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議和再次破裂。」

  「怡親王回去復命之前,接到咸豐手諭。」

  「大意就是說聯軍代表是聯軍的謀主,算是首惡,有必要的話要抓起來。」

  「當時的通州是清軍的控制範圍,見皇帝要求逮捕聯軍代表,怡親王隨即命令科爾沁親王將聯軍代表等39人逮捕。」

  「抓了聯軍代表以後,怡親王給咸豐報捷。」

  「大意是說聯軍代表善能用兵,英夷法夷聽起指使,現在被擒,英法聯軍必定大亂。」

  「在怡親王看來,聯軍代表是很大的官員,類似於軍師,聯軍的諸葛亮。」

  「活捉了聯軍代表,英法聯軍必會軍心大亂,不戰自潰。」

  「然而實際上,聯軍代表只是一個精於翻譯的外交官罷了。」

  趙匡胤:大清的皇帝和大臣都是在幹什麼,為什麼朕看不懂他們的操作?

  咸豐周而復始的謎之操作完全把他看蒙了,他實在是無法理解堂堂一朝皇帝辦起事來稀里糊塗的。

  先是派大臣去談判,談判完後,又要反悔,要求再談判。

  想要御駕親征攻打敵人,可結果又撤換大臣和敵人議和。

  結果談判又陷入爭執不下的情況,最終導致談判破裂。

  最後更是不惜激怒敵人,讓大臣去抓捕敵人的使者。

  一通反覆無常的操作下來,他是無法理解咸豐的想法的。

  可能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昏聵至極的統治者,才致使大清最後的慘敗吧!

  「9月18日,也就是聯軍代表被逮捕的第二天。」

  「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在拿下通州之前,英法聯軍與清軍在張家灣大戰一場。」

  「此戰清軍總兵力超過3萬,其中有一萬人是蒙古騎兵,英法聯軍兵力4000。」

  「張家灣這地是一片平原,十分的開闊,非常適合蒙古騎兵發動衝鋒。」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以一萬蒙古騎兵配上2萬後援,對戰4000敵軍。」

  「如果是在冷兵器時代,那樣的戰鬥是必勝無疑的,科爾沁親王的部署沒問題。」

  「但問題在於當時不是1260年的蒙古騎兵縱橫天下的時代,而是1860年熱兵器成為戰爭主流的時代,所以這場戰役沒有懸念。」

  「開戰之後,英法聯軍首先發動進攻,科爾沁親王派遣騎兵包抄英法聯軍的側翼。」

  「當蒙古騎兵沖入戰場後,立即遭到聯軍槍林彈雨的打擊,瞬間倒下一大片。」

  「科爾沁親王看到騎兵損失慘重,決定撤出騎兵,以步兵接防。」

  「可是騎兵後撤時,由於馬匹受驚,竟然沖向了後面趕來的步兵隊列,於是清軍的陣腳頓時大亂。」

  「聯軍抓住時機,先以炮火猛攻,最後發起步兵衝鋒,打得清軍瞬間全線崩潰。」

  「整場張家灣之戰下來,清軍死傷1000多人,英法聯軍僅損失30多人。」

  「拿下通州後,聯軍司令部給士兵一天時間搶劫,以此作為對清軍逮捕聯軍代表的報復。」

  「趁著聯軍在通州燒殺搶掠的空擋,科爾沁親王率軍退守八里橋。」

  「這裡離北京只有30里,是北京最後的屏障了。」

  各朝的皇帝對於英法聯軍最後勝利沒什麼好意外的,可還是被英法聯軍驚人的戰果震驚到了。

  1萬蒙古騎兵配上2萬後援,對戰4000英法聯軍,最後以英法聯軍大獲全勝告終。

  各朝的皇帝震驚的是,英法聯軍在人數劣勢下取得勝利也就罷了,居然僅僅損失30多人就打得蒙古騎兵全線崩潰。

  他們身為皇帝,最是清楚草原民族騎兵實力的強大。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經常被遊牧民族侵擾,中原對此毫無辦法。

  遊牧民族憑藉強大的騎兵不斷侵襲中原地區,對每一個中原王朝造成了莫大的傷害。

  可以說遊牧民族的騎兵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噩夢,可現在居然在英法聯軍的槍林彈雨下毫無還手之力,這對他們皇帝心中的衝擊可想而知。

  「9月21日,8000英法聯軍抵達八里橋,其中參戰部隊約6000人,配有27門主力火炮,清軍兵力近3萬人。」

  「當天上午雙方展開對戰,蒙古騎兵首先發起衝鋒,至於衝鋒的結果可以說是張家灣之戰的翻版。」

  「當時一名法國軍官記載了戰場情況,炮火槍戰像打不倒清兵似的,甚至有時衝到大炮前30米。」

  「不過炮火變得更加密集猛烈,將他們一一打退。」

  「清軍在連續的英勇衝鋒下,曾一度打得法軍步兵幾乎要支撐不住,幾個陣地竟然讓部分勇敢的清軍官兵沖入。」

  「但是清軍渣到極致的肉搏能力,使其在近戰中根本占不到便宜。」

  「幾輪衝鋒下來,清兵騎兵要麼被法軍的槍炮打死,要麼被法軍的刺刀捅死。」

  「當法軍與清軍對戰時,英軍用火炮攻擊清軍的步兵陣地。」

  「並派出錫克騎兵以標準的歐洲式槍騎兵衝鋒,對蒙古騎兵發動衝擊。」

  「這場騎兵與騎兵的對陣,不擅長近戰的蒙古騎兵完敗。」

  「據一名錫克騎兵事後的回憶,他們只是很難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麼傷害。」

  「一名英國軍官也說過類似的話,雙方相撞後,蒙古騎兵被砍翻一片,看起來就像在打保齡球一樣。」

  「武器裝備不如人,兵員素質不如人。」

  「就連一向自認為是殺手鐧的蒙古騎兵,也被英法聯軍的騎兵如同砍瓜切菜一樣砍翻。」

  「如此糟糕的戰鬥力,根本就沒有取勝的可能。」

  「最終在英法聯軍的進攻下,清軍慘敗撤退,英法聯軍占領了八里橋。」

  「根據事後盤點,英法聯軍的損失在30到50人左右,清軍的損失在1200到3000人左右。」

  朱棣:這個歐洲式槍騎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居然如此厲害,打得蒙古騎兵丟盔卸甲。

  蒙古騎兵有多麼厲害,他最清楚不過,要不然也不會接二連三的出征了。

  他大明的騎兵雖然厲害,但和蒙古騎兵相比還是差了些。

  可如今槍騎兵可以輕而易舉的消滅蒙古騎兵,這讓他不禁有些怦然心動。

  要是他的大明也能有槍騎兵,那對付邊疆的蒙古騎兵不要太輕鬆。

  一想到主播給他大明準備的海量書籍中應該有槍騎兵的相關內容,他就無比期待最後的賣貨環節。

  「八里橋失守後,北京無險可守。」

  「9月22日,咸豐見洋人即將兵臨城下,便毫不猶豫的帶著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逃跑後留守京城,負責善後的是恭親王。」

  「9月23日,英國公使和法國公使向恭親王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釋放聯軍代表等人,並在通州簽署條約。」

  「恭親王拒絕釋放人質,並要求聯軍先退到大沽口外,然後再談判。」

  「英法公使見恭親王到了如今地步,還敢和自己討價還價,並揚言要進攻京城,洗劫北京郊外的皇家園林。」

  「10月6日,恭親王在反覆斟酌後,同意了英法公使提出的放人要求。」

  「但由於同意的太晚,命令下達不及時,英法聯軍已經洗劫了圓明園。」

  「10月8日,聯軍代表一行人被釋放,英法公使見聯軍代表一行人遭到清軍虐待,怒火中燒,決定以焚毀圓明園作為報復。」

  「在英軍焚燒圓明園前,英法聯軍已經把圓明園內的珍寶搜颳了一空。」

  「但英國公使得勢不饒人,堅持要求把圓明園燒了。」

  「對於英國公使的主張,法國公使和法軍總指揮都表示不贊同。」

  「不過他們兩人反對的理由截然相反,法國公使認為焚毀圓明園會激怒中國人,繼而導致談判破裂。」

  「法軍總指揮表示要燒就燒紫禁城,給中國皇帝一個深刻的教訓。」

  「三個人吵來吵去,最後決定先焚燒圓明園,然後再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

  「就這樣,匯集了東西方建築藝術精華的圓明園被英軍一把大火燒成了殘垣斷壁。」

  「英軍對圓明園動手時,法軍也沒有閒著,與英軍一起趁火打劫,導致萬壽山、青漪園、玉泉山等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10月18日,英軍毀掉圓明園後,對清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

  「通牒的內容可以簡單歸納為一句話,那就是如果咸豐皇帝再不同意簽訂條約,那聯軍就將於10月20日焚毀紫禁城。」

  雍正:咸豐身為大清皇帝逃跑,朕也就不說什麼了,可怎麼這個恭親王也這麼愚蠢。

  一想到耗費了他畢生心血的圓明園就這麼付之一炬,他無比惋惜痛心的同時,對愚蠢的恭親王異常氣憤。

  敵人都打上門來了,在無法戰勝敵人的情況下,居然看不清形勢和敵人討價還價,以至於惹惱敵人使得圓明園遭此劫難。

  如果恭親王同意了敵人放人的要求,他投入畢生精力的圓明園何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10月19日,咸豐皇帝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向恭親王傳旨,同意和談。」

  「當天晚上恭親王收到聖旨後表示,同意英法的一切要求,並與英法分別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

  「條約的內容是在《天津條約》的基礎上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並將賠款由400萬兩增至800萬兩。」

  「事後沙俄繼續趁火打劫,在此前《璦琿條約》的基礎上,將原本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中俄共管地變為獨有。」

  「經此一難,清朝損失了近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至於另一個攪屎棍美國,雖然沒有單獨與清政府再簽訂新的條約。」

  「但因為美國在華有片面最惠國待遇,英法俄拿到的各種特權,美國自動享有,所以美國也獲利頗多。」

  「簽完條約後,英法聯軍從北京撤軍。」

  「很多人對此不理解,既然都占領了北京,為什麼英法不直接滅掉大清呢?」

  「因為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後,根本就管不了中國人,只能通過扶持傀儡間接控制天津。」

  「聯軍就來了這麼點人,搶劫固然可以,但治理就完全談不上了。」

  「在這種情況下滅了清朝,其實不利於英法對華開展貿易。」

  「而留著清朝持續割肉,這樣才能讓英法獲利更大。」

  「相比於英法,沙俄由於與清朝接壤,可以源源不斷的通過移民占地盤。」

  「並不會存在無法管理的現象,所以沙俄更熱衷於侵占土地。」

  「回看第二次鴉片戰爭,完全可以說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翻版。」

  「清政府從頭到尾都是稀里糊塗,從皇帝到大臣無一不是昏聵至極。」

  「通過這場戰爭,清政府的愚昧和落後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

  「由於被打的太慘了,清政府在隔年主動進行了洋務運動。」

  「由於賣國賣得夠徹底,清政府也獲得了列強的大力支持。」

  「洋務運動加上列強的支持,這為清政府後來消滅太平天國奠定了基礎。」

  各朝的老百姓對大清朝廷的愚昧深感痛恨,期待著這混亂的一切早點結束。

  他們身為老百姓,自然清楚深處大清晚期的老百姓生活有多悽苦。

  清朝在接二連三的對外戰爭中失敗,賠償巨額銀子給敵人。

  如此巨額的賠款,最後肯定要老百姓來買單,最終受苦受難的還是他們老百姓。

  只有同為老百姓的他們才能感同身受,深刻明白大清晚期的老百姓過的是什麼苦日子。

  各朝的老百姓對清朝晚期的老百姓深表同情,可又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於有人能改變這一切。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