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派來監視他的人也不算是外人,這個人叫羋符是昌平君熊啟的兒子,說起來昌平君也算是始皇帝嬴政的親戚了。
昌平君,羋姓熊氏,戰國末期楚王,公元前223年在位。其母親為秦國公主,外祖父為秦昭襄王。《史記索隱》:「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大秦的丞相也絕對就是自家的兄弟,昌平君本來是在秦國擔任著極為重要的官職相國大人,可算是與秦始皇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瓜葛。
當年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和偽宦官嫪毐苟且並且準備發動政變的時候,便是由昌平君、昌文君以及呂不韋等人成功壓制的,那時候秦始皇暫且不在宮中,後來也是對於昌平君的能力刮目相看。
但是當秦始皇準備開展自己的雄圖霸業的時候,即將攻打到楚國之際,昌平君深感自己是楚國的公子,心中實在不忍心繼續呆在秦國繼續為相了,便連忙逃往了楚國。
當時的楚國已經是大廈將傾了,昌平君為了保護母國楚國的安好,只能在項燕等人的擁護之下成功地當上了楚王,如此一來便是與秦始皇由朝堂中的君臣變成了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對手了。
雖然昌平君與秦始皇成為了敵人,但是秦始皇的軍隊鐵騎還是更勝一籌,最終還是打敗了楚國,楚國的萬頃河山從此都淪落到了秦國的手中了。
當然此時身為一國之君的昌平君心中還是放不下楚國江山盡落他人之手,於是自殺身亡。
昌平君和秦始皇之間的較量,可以說是或友或敵,原先昌平君是人質被扣留在秦國之中,好在秦始皇也是知人善任之人,能夠重用昌平君。
之後秦國攻打楚國,昌平君也是愛國忠義之士,毅然回到家國之中與秦始皇成為了敵手,雖然最後的結果是一勝一負,但兩個人誰都沒有在真正的大義面前得到勝利,只能說是不分伯仲。
至於昌平和胡亥之間的關係上面,總會牽扯到一個人便是扶蘇和胡亥的母親。
昌平君是楚國人這個是毋庸置疑,並且後來還回到了楚國重新當楚王,雖然沒能夠拯救楚國與危亡之際,但可以肯定昌平君與楚國的王室有莫大的關聯。
可是扶蘇和胡亥兄弟兩個的身世便是如此的難解了,歷史中從來沒有關於他們母親絲毫的描寫,同時也沒有對秦始皇皇后的記載。
歷朝歷代中對於皇后的描寫和記敘那是必不可少的,獨有秦始皇,因而可以揣測秦始皇的皇后便是他們的母親,作為楚國人的昌平君能被重用必然是因為始皇帝的妻子。
也就是大秦的羋皇后,不過小舅子和自己打起來打也就打了,打完了就完事了,可你他媽的自殺了就有點不仗義了,怎麼說也沒有什麼仇怨。
始皇帝也算是沒有辦法,只好把羋符帶回去給羋皇后養起來了,都說這是養虎為患其實這個是有點誤解了,羋符對於先輩的事情還算是知道的很清楚的,所以他也不恨始皇帝。
畢竟自己的父親是戰敗自殺的,現在看黃石公勾引胡亥去造反,當然作為看守者的他有義務要提醒胡亥了。
這個胡亥也不是傻子,自然也能明白其中的一點道理,所以兩個人一合計,既然這個老幫菜自己說自己是不亞於鬼谷子的人物,那就跟著學學唄。
這一學不當緊還真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還別說雖然黃石公不懷好意交給學生的東西確實真的沒有藏私。
他把自己畢生所學的東西寫成了兩本書《太公兵法》、《黃石公略》,本來是教給了張良了,可惜這個小子被柴尺給收拾了。
因此黃石公把柴尺也給恨上了,再說了柴尺對外總是說他是鬼谷子的師弟這個黃石公總是不服氣的。
他本來教張良就是想要推翻秦朝,不過張良被收拾了,這個老幫菜又把目光轉向了胡亥,這次可以說是帶有報復性質的教授。
不過卻沒有想到羋符和胡亥都不是傻子這一學可也是不得了,其實這兩本書不但是兵書其實也是滲透了黃石公這個人的對於治國的看法。
《黃石公三略》是《武經七書》之一,它兼采眾家之長,而又自成體系,可以說是古代第一部專門從戰略上論兵的兵書,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
它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指出:「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注重收攬民心,重視民事,「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
重視對戰略要地的控制,提出「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它提倡將帥要愛護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將帥「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蓄恩不倦,以一取萬。」要求將帥要有優良的品質和廣博的知識。做到「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柬、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主張「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宣聞。」在將帥的選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對任人唯親,主張任人為賢,因人而致用,「賢者所適,其前無敵。」
「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貪,使愚。知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
它在哲學方面,初步揭示了人們的認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對戰爭的認識不能超越客觀條件的許可,「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初步認識到對立的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柔能制剛,弱能制強。」認識到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轉化,「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它從《老子》的反戰觀點中引出了積極支持正義戰爭的主張,認為戰爭是不好的,但是戰爭不會自行消滅,要用正義的戰爭消滅非正義的戰爭,「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在論述士與民、將與眾、德與威、仁與法、柔與剛、強與弱等關係時,注意到對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
如提出賢士是國家的骨幹,民眾是根本,將卒並重,德威相濟,仁法兼施,剛柔強弱相宜等觀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在政治上還提出了「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思想。
所以說這本書算是對兩個人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後兩個人跟了黃石公一年,直到這個老幫菜忽然仙去了。
兩個人經過這些事情以後也算是好好的審視了一下自身,才真的發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根本就不算是什麼事情。
不過胡亥還是有點思念自己的父親兩個人就趁著到處溜達的時候去了咸陽,關於這個事情還是要多謝渤海縣令孔鳳的高抬貴手了。
畢竟兩個人是不能離開渤海縣的,不過孔鳳見兩個人有君子的風度一時欣喜就給了兩個人路引,等兩個人到了咸陽才知道他們還是有點幼稚了。
別的不說現在的咸陽不是他們兩個可以呆的地方,至於該怎麼辦這兩個人也沒有什麼頭緒,不過這兩個人倒是覺得柴尺這個人雖然殺了趙高,但是對於胡亥來說也沒有趕盡殺絕,也算是個君子。
所以兩個人假報了兩個名字想要見柴尺,不過大秦的左丞相的手下也都不是傻子,一頓盤問下兩個人也不好說謊,羋符就把自己的路引拿出來求見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