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裡到了大秦田稅改革的第二年了,一切上都是按照這裡的一切在進行著,當然有了盼頭的百姓自然要比那些當官的要熱心的多。
這些當官的雖然也是很賣力了,但是有些時候很多人還是有力氣使不上,或者說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百姓的生活而造成了一些無用功。
不過山東的渤海縣卻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至於為什麼,這裡的人都知道因為他們有個還縣令,這個縣令自從上任以來各種政令都還是很有才氣的。
他不是一味的死搬柴尺的辦法,而是把當這些和當地的情況結合了起來,這個地方在他看來並不適合發展農業,而是重在發展鹽業
這裡在先秦時期作為山東鹽業發展史的開端,先秦時期齊魯地區的社會經濟,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形成了以鹽業經濟為主的區域經濟特徵。
先秦時期魯北地區社會經濟因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未能形成以農業為本的格局,卻大力發展海鹽生產,其鹽業產地主要集中在魯北。
在春秋戰國時期因此地全部位於齊國版圖,故本文稱之為齊地作為我國古代海鹽的主要產區之一,齊地鹽業起源甚早,文獻有「宿(夙)沙作鹽煮」的記載。
宿沙開齊地煮鹽之先,史載宿沙一族為五帝時代的東夷部族,其活動範圍在今山東一帶。虞夏之際,海岱之間是為青州。《尚書·禹貢》記載青州「厥土白墳,海濱廣斥」,生活著嵎夷、萊夷等一眾東夷部族。
這裡進貢給中央王朝的物品除細葛布和多種多樣的海產品外,最重要的就是鹽了。且縱觀夏代九州貢賦,唯有青州向中央王朝進貢鹽。由於先秦時期產鹽地匱乏,產鹽技術水平低下,鹽歷來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青州之鹽成為貢品,可見其稀有程度。
西周時,太公姜尚「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太公根據齊地地薄人稀不利於農業發展卻有近海、魚鹽、交通等有利條件,通過「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等政策措施來發展經濟,因地制宜,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最終使齊「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
齊地鹽業生產在齊桓公時達到新的高峰。時管仲為齊相,行「官山海」之策,即對鹽鐵實行官營,規定由百姓生產,官府收購,政府專運專銷,並對煮鹽時間進行限制,向鹽戶徵收鹽稅。此舉規範了齊地鹽業的生產、流通,既穩定了社會秩序,又帶動了經濟發展。到戰國時,田齊政權繼續大力發展鹽業,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使齊地鹽業不僅成為本國經濟的重要支撐,也牽制了無鹽之國。可以說,鹽業生產在齊國爭霸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先秦齊地鹽業生產自宿沙煮鹽開始,到夏禹之時青州之鹽成為貢品,到周初太公大力發展鹽業生產,再到管仲實行鹽鐵專賣,經歷了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產地、規模、產量的擴大,這期間,齊魯鹽業一直處於山東乃至大秦鹽業生產的核心地位。
鹽業生產也造就了先秦齊地不同於其他地區的以鹽業經濟為主的區域經濟特徵。先秦齊地因特殊的地理條件成為鹽業產地,加之齊地先民以及歷代王朝對海鹽生產的大力開發,形成了不同於農耕文明的海洋文明,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幾種形式的古文明中的特區。
因為這些一系列的原因這裡的一切自然開始都是靠著鹽的交易撐起了半邊的經濟,新上任的這位縣令到任後基本上每天都泡在了鹽田裡,在他看來這個就是自己做好自己的第一步。
這個傢伙自然不是一般人,雖然他失敗過,但是他不服輸,對於這個地方的情況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縣令的名字。
也從來沒有人問起過他的名字,即使有人問父母官的名字的時候他總是說自己叫魯亥,對於這個普通的名字自然沒有人在意。
不過要是他說出自己原本的名字恐怕立刻就會有人大吃一驚,這個魯亥正是胡亥,對於自己的失敗魯亥自然是不想的。
其實胡亥這個人之所以到了這個地步要是嚴格的追究起來應該是始皇帝的錯誤,因為他給胡亥找了一個趙高作為老師。
這個恐怕就是不是一個孩子所能拒絕的了,至於趙高教給胡亥什麼那自然是趙高做主了,作為有野心的趙高教給胡亥什麼自然是很讓人難以理解的。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東西很多也算是比較詳細,但是也能從中間看出很多的不一樣,尤其是其中兩段記載就能看出這裡的不同了。
首先是說胡亥殺了他的所有的哥哥兄弟,然後有記載他在田獵的時候誤殺了一個平民而躲了起來,這個就有些矛盾了,哪有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害怕殺人的?
其實胡亥純粹就是趙高為了爭奪權勢的犧牲品,也許始皇帝不知道,也許扶蘇不知道,甚至連柴尺都不知道。
不過始皇帝雖然是把胡亥給貶到了渤海這裡,但是畢竟那是自己的兒子,所以除了嚴禁他行為的自由之外,倒是衣食供養都不缺他的。
在這裡自然是沒有在咸陽能玩的地方多,渤海一個小縣城自然是沒有什麼地方可以玩耍的,雖然始皇帝禁止他干擾當地的生活,對於一個半大的孩子來說,守衛他的人並不是太在意。
反正他的職責就是看著這個孩子到他死為止,所以只要是不出渤海郡就行,其實就算是當時的胡亥出了渤海郡也跑不遠。
畢竟這個時候要是沒有大秦的路引根本就不好找到驛站休息的,所以對於他的看守也不在乎,按照始皇帝的想法,給胡亥一些女人,和各種的美酒讓他自生自滅就是了。
不夠他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未必他人也不想要,這個胡亥小子在渤海到處遊玩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老頭。
不過玩心大的胡亥對於這個老頭根本就不在意,不過直到這個老人專門找上門的時候他才知道這個老人的身份。
黃石公,曲陽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與鬼谷子齊名。嬰兒時被棄於黃山,謂之黃公。他隱居黃山著書立說,留下《太公兵法》、《黃石公略》和《雕刻天書》。
他把《太公兵法》、《黃石公略》傳給張良,把《雕刻天書》傳給曲陽的宋天昊、楊藝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陽人學會了雕刻,後來曲陽縣成為「雕刻之鄉」,聞名於天下。
對於這個老頭的突然出現胡亥倒是很不在意,反正自己已經白驅逐了,也成不了什麼大氣,自然是對他的來訪不屑一顧。
至於後來這個老頭把自己的身份說出來的時候胡亥才有點意外了,根據這個老頭的說法他是秦始皇爺爺的重臣,姓魏名轍。
始皇父親莊襄王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
莊襄王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
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至於他來的目的是什麼,用他的話說是看不慣柴尺的作為,想要幫助胡亥重新回到帝王的位置上,不過這個時候的胡亥雖然還是年少,但是因為在外飄了兩三年了,也算是長了很多的見識。
對於這個老棒子的突然出現,又是那麼的對自己表達忠心什麼的,他可是嘴上不說心裡有了懷疑,雖然自己被始皇帝攆了出來,但是始終還是有點思念自己的父親的。
在外漂泊了這麼長時間自然也是知道了百姓生活的辛酸,也看到了父母對子女的深愛,同時也終於明白了自己的錯在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