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王翦的牛逼之處

  第175章 王翦的牛逼之處

  「王翦此人是真的厲害啊,始皇帝嬴政有這樣的虎將,何愁大事不成啊。」

  「大秦能滅六國,他的功勞非常之大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著王翦的盤點視頻,不由感嘆。

  「可以說秦滅六國,其中就有五個是王翦父子所滅啊,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王翦父子的強大之處。」

  「還有, 雖然說王翦只是滅了三個國家,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王翦所滅的兩個國家實力都算雄厚的,無人敢說趙、楚弱,因此他的功勞是當之無愧的。」

  「王家無弱子啊。」

  …………

  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強,政治才能更是一流。

  如果拿韓信和王翦比,軍事才能來說, 韓信或許會略勝一籌,但是談到政治能力, 王翦幾乎呈現出碾壓之勢。

  這是為何呢?

  首先,大局意識自古至今都是傑出人物的優點。

  注重運籌帷幄才能做一番事業。

  上到國家帝王統治一方,下到平民百姓過日子,只有眼界寬了,看的才遠,才明白天地有多大。

  眼界決定境界,眼界小的,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

  通過秦朝大將王翦父子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大局意識是如何的重要。

  王翦打敗六國的當前形勢是什麼?

  那就是功勞太大。

  哪怕秦王嬴政再相信他,但是一些客觀上的因素,也有些害怕他會造反。

  這不管是始皇帝嬴政,還是其他皇帝,都會害怕,或者說是考慮的東西。

  只因為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戰將,被譽為秦國第一大將。

  王翦年輕時候就是秦始皇的侍從,平日最好武藝軍事。

  秦始皇親政後, 平定內部嫪毐、呂氏不穩定因素後, 開始征戰六國。

  王翦初露鋒芒,率兵攻下趙國九座城池。

  十八年再次攻趙,與趙國一號名將李牧對峙,成功使用離間計讓趙臨陣換將,成功滅趙。

  十九年,領兵直接攻進燕國都城。

  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賁帶兵水淹大梁城,逼魏王投降,魏國覆滅。

  二十三年,王翦領六十萬秦軍攻楚,擊殺楚國名將項燕,次年擒楚王。

  自此,王翦滅趙、燕、楚,其子王賁滅魏、齊,這對父子滅了六國中的五國,

  如此軍功,即使沒有讒臣進言,任何一個皇帝打內心裡也會忌憚,這就是功高蓋主。

  按常理來說,以王家在軍中威勢和能力,以及在大秦的威望,如果王翦產生反叛心理,整個大秦都將會立刻天翻地覆,一夜間秦國易主也是可能的。

  這種情況下,你說秦王怕不怕?

  王翦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有多聰明。

  王翦把矛盾和光芒轉移,悄悄站在陰影里。

  秦二十三年,時間來到滅六國最後一步,這也是最難的一步。

  秦始皇問群臣,需要多少兵能打敗強大的楚國,沒人說話。

  秦始皇問王翦:王將軍,你怎麼看?

  王翦回答說道:大王,如果讓我領兵,不夠六十萬大軍,是沒辦法成功的。

  始皇帝一聽六十萬大軍,有些多啊。

  而李信年輕氣盛,已被幾場勝利沖昏頭腦,立刻請纓:大王,區區楚國而已,用不了六十萬大軍,我李信願意帶二十萬秦軍掃平楚國。

  秦始皇一聽,才二十萬大軍。

  還有李信表達出來的自信,嬴政立刻重用李信伐楚,

  王翦聞言,搖了搖頭,嘆了口氣。

  也沒多說什麼,隨即告老還鄉。

  在這一點上,王翦有多聰明?

  以當前王家戰功太過顯赫的形勢,如果王家帶二十萬大軍伐楚,贏了的話,有風險。

  因為嬴政一看,你二十萬大軍都能滅掉楚國,若是給你五十萬、一百萬大軍,那還了得?

  如果輸了楚國,或者是出了其他差錯,秦王和其他朝臣必定拿此事做文章。

  如果有嫉妒王翦的人,故意說他的壞話。

  嬴政直接端掉整個王家也都說不準。

  想打贏楚國,必須要六十萬大軍嗎?

  這不一定。

  王翦要六十萬士兵一方面是求穩,如果他去一定要贏,所以越多越好。

  另一方面,這是王翦在故意漏出自己的缺點,讓秦王有更多的選擇,最好不要選擇王家,請其他將領出出風頭,轉移一下光芒。

  因為六十萬大軍打贏了戰爭,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別人只會覺得理所應當,不會過於誇大王翦的作用。

  王翦心裡明白,如果自己一直走在巔峰、走在眾人之前,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這種角色,除非是皇帝,可以越耀眼越好。

  否則任何一個在你上面的人都可以輕鬆的除掉太過耀眼的你。

  王翦這才要做真實的下屬。

  越完美的人越不受君主信任。

  因為對於這種完美無缺的人,君王會害怕,害怕自己掌握不了他。

  可惜事與願違,李信伐楚大敗,損失七個都尉,每個都尉統領一萬餘人。

  秦始皇這才親自乘車去王翦老家請他出山,答應出兵六十萬。

  王翦本來是不想出山的,因為他不想再閃光了,他想要低調起來。

  可惜請他的是嬴政啊,他無法拒絕。

  被逼無奈下,王翦只能答應。

  出兵當日,在文武百官送行的所有人面前,王翦不斷向秦始皇索要田地、房宅,以「為子孫多存些基業」為由獅子大開口,秦始皇微笑的全部都答應。

  啟程後,還沒走出領地,王翦又五次派使者回去跟秦始皇要田要地。

  就連下屬都覺得,這王老將軍是不是瘋了?

  為大王打個仗,竟然一直要禮品,這就不怕大王得罪?

  王翦這種行為,很蠢嗎?

  其實不然,王翦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

  王翦心裡明白。

  自己的功勞不能再多了。

  人怕出名豬怕壯,自己太過出名可不是什麼好事。

  王翦知道秦王多疑,現在全國的士兵都由他統領,他手中的權力太大,很容易被人穿小鞋。

  就算是君王,也得時刻提防著他。

  所以他才多要些錢財田地,向上堅稱為子孫著想,秦王嬴政才能相信王翦只在乎錢財,而不會擁兵自立。

  王翦看清了當前的形勢,用自己的缺點、自私換取秦王的信任。

  這信任確實比發誓效忠要強百倍。

  秦王嬴政一看,王翦愛財,不愛權,那就沒什麼好提防的了。

  之後王翦與項燕在邊境對峙一年時間,期間不論其他朝臣怎麼誣陷王翦擁兵自重、故意拖延戰局,秦始皇都不相信,仍然支持王翦的策略。

  最終,項燕失去耐心,被王翦找到破綻一舉攻破。

  破楚後,王翦雖然被封侯,但是他立刻上書告老還鄉,不論秦始皇如何勸,他都堅持退隱。

  至此,助秦滅五國的大將王翦成功隱退,得了善終。

  相比戰國期間被逼叛秦的章邯、被陷害冤死的蒙恬、被反間計斬殺的李牧、被丞相記仇的白起,王翦的下場真的好了千倍百倍。

  王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縱使你有驚天才能,看不明形勢,不懂大局,認不清自己處境,註定會失敗。

  …………

  「對,說的對。」

  「看不清形勢的人,肯定會失敗啊。」

  「看看韓信,不就是功勞太多,政治頭腦太低,才會被劉邦給設計而死的嗎?」

  「若是韓信不貪戀權力,像王翦一樣,要點告老還鄉,韓信能被殺?」

  永樂大帝朱棣搖了搖頭。

  對於王翦這種人物,才是真的厲害。

  軍事才能出眾,能帶兵打仗,能攻城略地,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

  同時,王翦又有政治頭腦,懂時勢,冷靜。

  這樣的人,才最無敵。

  懂什麼時候該張揚,什麼時候該收斂。

  一張一弛,皇帝拿他也沒辦法。

  華夏歷史上真正能得以善終的人真的不多。

  除了王翦,也沒多少。

  比如唐朝四世重臣郭子儀。

  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為平叛立下了蓋世軍功,因此被賜予免死牌,其畫像被掛在專門用來表彰功臣的凌煙閣中,並受封為汾陽郡王。

  郭子儀當時可以說是真的權傾朝野。

  唐肅宗曾怕手握重兵的郭子儀有叛亂的嫌疑,郭子儀卻一貫的保持低調、內斂的姿態,只要皇帝一聲召喚,六十多歲的郭子儀顧不得梳洗更衣,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出現。

  這是有多高的政治覺悟才可以做到?

  有一段時間,因宦官魚朝恩的讒毀,郭子儀被削去了兵權。

  當胡人叛將僕固懷恩進逼京師時,郭子儀被再次啟用,並被授予許多職務,他卻堅決辭去了諸多官爵,只留招撫觀察使一職。

  後來,唐代宗與其結成了兒女親家,將自己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更讓其權勢與威望達到了極點。

  有一次,郭子儀過壽時,昇平公主自恃皇帝的寵愛,不肯給公公拜壽。

  郭曖憤怒之下給了公主一耳光,並揚言,只要自己父親願意,天下都是郭家的。

  郭子儀聞言大驚失色,立即將兒子囚禁起來,並第一時間向皇帝請罪,雖然皇帝沒有怪罪,郭子儀還是將兒子胖揍了一頓。

  正因為郭子儀時刻懂得放低自己,才讓他富貴而高壽,被德宗尊為「尚父」,至八十五歲時壽終正寢。

  郭子儀和王翦一樣,正是他認清了自己的定位,懂這天下是誰的,他才可以善終正寢。

  有比如明朝開國元帥徐達。

  徐達是朱元璋的髮小,兩人曾一起放牛,情誼深厚。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並得到重用。

  後來徐達在朱元璋的引薦下,也成了一名軍官。

  徐達追隨著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戰,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當朱元璋終於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時,生性多疑、猜忌的他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對替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或冷落、或殘殺,處理了不少人。

  睿智的徐達深諳皇帝的脾性,他低調內斂,從不居功自傲。

  在生活上他也沒什麼要求,依舊住在舊房子裡,十分簡樸。

  當朱元璋出於試探的心理,要把自己原先當吳王時的房子賜予他時,他堅辭不受。

  朱元璋派人將他強行灌醉,抬到床上。

  半夜時分,他酒醒後,嚇得趕緊跳下床,伏地磕頭大喊:「死罪,死罪。」

  這讓讓朱元璋甚為滿意。

  每次掛帥出征,歸還朝廷時,徐達第一件事便是交還將印,讓皇帝放心。

  鑑於他的這些表現,朱元璋也沒有理由拿他開刀啊。

  於是徐達成為了少數能被皇帝信任的將領之一,只是五十多歲時不幸得病而死。

  又比如西漢時的衛青,東漢的鄧禹,唐朝的李靖等等。

  他們的政治頭腦真的厲害。

  所以才能善終正寢。

  相反那些飄的,認不清自己定位的,是不是都沒什麼好下場。

  …………

  「功高蓋主?」

  「朕怎麼可能懷疑王翦老將軍會功高蓋主呢。」

  「王翦老將軍為我大秦立下了汗馬功勞,朕懷疑誰,也不會懷疑他的啊。」

  始皇帝嬴政搖了搖頭。

  他心裡清楚,王翦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向他表示,自己沒有反叛之心。

  嬴政知道,他全都知道。

  對於王翦,他是無比的信任啊。

  不然怎麼會在當時,直接給他六十萬大軍。

  「哎,朕能明白王老將軍的心思。」

  「可惜朕做到這個位置,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完美的處理,也沒辦法。」

  「王家,是朕的得力助手,看來朕以後一定要好好對待他們。」

  「更何況王家根本沒有人有造反之心。」

  …………

  王翦有多厲害?

  對比其他出名的武將就知道了。

  王翦、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此四人是戰國時期最出名的四員大將,而這幾位大將並非也只是會帶兵打仗,他們良好的品行和長遠的軍事、政治眼光,都是名列四大名將之一的理由。

  當然這四人當中,白起是最出名的,他被稱為千古第一戰神,戰功赫赫,是秦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將領,也是華夏歷史不容忽視的一位將軍,而王翦則是秦國的另一位猛將,他是秦國統一後才開始閃亮的新星。

  在《史記》中,白起跟王翦是在同一列傳里,意味著在司馬遷的心裡,王翦和白起是能夠齊名的。

  據史載,白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為秦國公族,故《戰國策》中又稱公孫起。

  白起號稱人屠,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生長的年代,秦國的國力已經十分強大了,此時的秦國,想要東進謀取更多的利益,秦國的目標不是不為別的,就為這一統天下的霸業,這時候正是秦國需要良將為自己打天下的時期,白起的出現時應運而生。

  而王翦與白起不同,他不像白起那麼早就出名了,白起每打一仗,其名聲就更盛,王翦一直都比較低調,一直到秦始皇橫掃六國的時候,王翦才開始嶄露頭角。

  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戰功卓著,甚至秦始皇尊其為師,但是名聲卻遠遠不如白起。

  多半是,他在軍事上多有建樹,卻難以幫助秦始皇建立德政,不管怎樣,王翦仍舊是位優秀的將領,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白起和王翦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優點。

  白起號稱人屠,若是戰俘他定一個不留,他不像王翦,抓住了楚軍還會放過,白起打仗快准狠,尤其擅長圍殲、野戰。

  論野戰,王翦或許不是李牧、白起等人的對手。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王翦正是上兵伐謀這一軍事策略的典型人物。戰爭上誰能贏,誰就是最優秀的將領,王翦擅長用計謀,比如他用反間計殺掉了趙國的李牧,他滅楚時,向始皇要大量田宅之物,讓秦始皇放下對他的戒備心,這些都可以看出,王翦並非只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將軍而已。

  假如王翦、白起各領一國軍隊對壘的話,作為上兵代表人物的王翦不一定會輸。

  王翦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用兵特點,那就是穩。

  王翦作戰求穩,作戰之前會作詳細的考慮,不打無把握的仗。

  步步為營,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無論是滅趙還是滅楚,我們都能看到他的每一場作戰,其實手法並不是很高明,手法雖平淡無奇,但卻招招制敵,為人做事穩重的特點也在他帶兵上體現出來。

  這一特點,也和衛青有些類似。

  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僅表現在軍事上,作為臣子對國家也是盡忠竭力。

  對比白起來說,王翦絲毫不落入下風。

  這也可以看到王翦的厲害之處呢。

  …………

  「王翦,感覺風格和衛青有點像啊。」

  「誰說不是呢,兩個人都是穩健的打法,而且他們的政治頭腦都很好,都知道進退有度,在關鍵時候能看清自己的定位,才能保全自己。」

  「對的,王翦能納入華夏十大名帥,我覺得一點問題也沒有。」

  「你說到保全自己,就讓我想到了李景隆,你們說說,李景隆當時是不是故意投靠給朱棣,然後專門給朱棣開城門,迎接朱棣進城,獲得了朱棣的信任,保全自己?」

  「神特麼李景隆,怎麼又聊到李景隆了。」

  此時,另外一片平行時空,李景隆接連打了好幾個噴嚏。

  李景隆:「今天是怎麼了,我怎麼打了這麼多噴嚏。」

  「看來是天氣轉涼了,得多加衣物了。」

  …………

  在眾人的討論聲中,天穹之上的投影又是一陣變換。

  王翦功勞之大,帶兵之勇,戰績之多,名聲之大,不容置疑。

  特賜下返青丹一枚,壽元丹一枚,替身符一枚。

  接下來將揭曉下一位登場的名帥,敬請期待。

  …………

  ps:昨天系統出錯了,不好意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