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秦朝一統天下,王翦的作用無比之大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以此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 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
在戰國四大名將中,從結局上來看,白起、廉頗、李牧這三個人,都沒有獲得比較好的結局, 比如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 李牧是被趙王遷冤殺, 而廉頗則在趙國受到排擠,從而最終客死異鄉。
與此相對應的是,王翦則獲得了善終的結局。
當然,王翦之所以能夠善終的結局,不僅是因為他具有比較高的情商,敢於急流勇退,也是因為他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很多人看來,秦王嬴政所建立的天下,大部分都是王翦率軍打下來的。
對於秦滅六國來說,王翦更是親自率軍消滅了好幾個國家。
首先,對於王翦這位名將,其功績獲得了眾多朝代的肯定。
唐朝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秦將王翦」。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趙奢、廉頗、李牧等。
宋代宣和五年,宋朝依照唐代慣例, 為古代名將設廟, 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翦。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翦遼亦位列其中。
對此,唐朝、宋朝等朝代對王翦的高度評價,顯然是因為王翦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兩百三十年,已經掌握大權的秦王嬴政,正式開始了秦滅六國之戰。
這一年,秦王嬴政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
彼時,作為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秦國是比較輕鬆地消滅了韓國。
所以,在秦滅韓之戰中,秦王嬴政沒有將王翦這位王牌派出,而是讓內史騰領兵攻打韓國。
不過,在吞併韓國之後,秦王嬴政還是讓王翦來指揮秦滅趙之戰。
秦王政十八年,秦派名將王翦率大軍攻趙。
王翦自幼好兵,被秦王政任用為將領,為秦國東征西討,多有戰功,為戰國著名軍事將領之一。
他曾率軍多次攻趙。
秦王政十一年時,王翦率軍攻打趙國閼與,大破趙軍,拔九城。
當王翦的大軍攻趙時,趙在遷的領導下已經衰落,他看不清秦的虎狼之心,不能團結共同對付秦國,卻因瑣事與燕國爭論不休,以致交戰數年,兩敗俱傷,秦國漁翁得利,乘隙而入,蠶食趙國土地,趙已無抗秦之力。
然而秦滅趙並不順利,主要原因就是趙國還有一位大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有勇有謀,繼廉頗之後為趙國大將軍。
在對匈奴作戰中,運用奇兵,左右夾擊,大敗匈奴,斬殺十幾萬騎,滅襜襤族,破東胡,降林胡,匈奴單于倉皇逃走。
至此後,匈奴心有餘悸,十幾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趙國攻燕時,李牧拔武遂、方城。
曾在宜安大敗秦軍,因功封為武安君。
他馳騁疆場,多次戰勝秦軍,成為秦克趙的一大障礙。
在秦王政派王翦率大軍攻趙的危急時刻,趙王遷讓李牧、司馬尚率軍組織抵抗。李牧戰鬥經驗豐富,有謀略。
面對秦軍的強大攻勢,李牧採取只守不攻戰略,消耗秦軍精力,使秦軍進退兩難,棋逢對手,秦軍一時難以取勝,秦王深以李牧為忌。
於是秦決定再使慣用的反間計。
借趙王之手除掉李牧。
這時,因呂不韋事發,其門下舍人司空馬避禍逃入趙國,被趙王遷封了個小官。
司空馬自然不滿意這個職位,於是他遊說趙王遷,想受重用。
他對趙王遷說:「秦趙二國交戰,不知誰勝誰敗。現在請問大王,趙與秦哪個大?民眾哪個多?哪個國家金鐵糧草更充足?哪個國家安定?哪個丞相賢明?哪個將領更英武?哪個國家政令更明?」
對此問題,趙王遷信心不足,皆答不如秦國。
於是司空馬道:「現在大王之國,處處不如秦國,兩國交戰,大王之國必亡。」
趙王遷一聽,擔憂起來,忙向司空馬討教救國之策。
司空馬道:「如果大王分一半國土給秦國,秦國必然接受,秦不費吹灰之力得半個趙國,必然大悅而受地卻兵。
秦國受趙地而實力增加,山東各國必然驚恐,唇亡齒寒,諸侯們必然懼而救趙,於是合縱之事乃成。
這樣,大王雖然名義上亡趙一半,實得山東各國支持以抗秦,秦國就有可能不足抵抗而亡。」
趙王遷一聽司空馬的餿主意,不免十分失望,回答道:「前日秦攻趙,趙國賄以河間十二縣,仍不免於秦禍,如果又割國之一半,趙國力不能生存,這是亡國之計,望君再想一個好辦法。」
司空馬又道:「臣本為秦刀筆吏,未嘗領兵作戰,請大王任臣為將,與秦軍交戰。」趙王遷無法同意他做將領,於是司空馬告辭離開趙國。
司空馬行至平原渡時,守令郭遺問道:「請問客人,現在趙國形勢如何?」
司空馬便說趙王不用其計,趙必亡。
郭遺又問:「以客人推斷,趙國何時亡?」司空馬道:「趙王若用武安君李牧為將,還可維持一年,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現在趙王聽信奸佞韓倉,這個人嫉賢妒功臣,如今趙國危在旦夕,趙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果不出司空馬所料,武安君李牧因戰功赫赫,遭韓倉的嫉妒,於是他在趙王面前極力誣陷李牧。
另一奸臣郭開收受了秦國的重金賄賂,也向趙王誣告李牧謀反,昏庸的趙王遷不辨忠奸,信以為真,馬上下令逮捕李牧,讓趙蔥及齊人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
李牧自知為奸人所害,拒不受命,但終於被趙王派來的人逮捕,李牧被押解到HD,韓倉當面誣陷李牧:「有一次,將軍獲勝,大王向將軍敬酒,將軍藉口為大王祝壽,欲行刺大王,罪當死。」
武安君申訴道:「臣身長臂短,不能及地。為此,請工人以木材接手,大王不信,請親自觀看。」
李牧出示雙手讓韓倉觀看,並請求韓倉向趙王言明。
韓倉本欲置李牧死地,一口回絕:「大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
李牧知自己必死無疑,只得向北面拜後,赴死。因趙制人臣不得在宮中自殺,李牧便迅速出宮,舉劍自誅,因臂短不能及,便銜寶劍抵柱自刺而死。
趙王遷被流放房陵。
名將武安君終被潛殺,司馬尚被廢,這樣,趙王遷自毀長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秦將王翦聞知李牧死,大喜過望,遂率大軍攻趙。
趙蔥、顏聚率軍抵抗,這二人哪是王翦的對手,一仗下來,一敗塗地。
趙王遷八年秦軍攻入HD,虜趙王遷及顏聚軍。
趙國滅亡。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趙國無疑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對手。
而王翦幫助嬴政消滅了戰國,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秦國統一的進度。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趙國滅亡後,秦國的疆域已經和燕國接壤了。
而這,無疑讓燕國上下十分恐懼,所以有了荊軻刺秦這一故事。
秦始皇十九年,發生了華夏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
荊軻失敗,秦王嬴政對此事自然十分憤怒。
嬴政心想,自己都還沒有找燕國的麻煩,燕國自己就送上門了?
於是嬴政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
在這場戰役中,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國和代國的聯軍由燕國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
在此基礎上,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燕國的殘餘勢力,是由王翦之子王賁率軍清除的。
當然,在王翦攻破燕國都城後,燕國的殘餘勢力,已經是不足為患。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燕國的滅亡,自然也可以將功績算在王翦這位名將上。
在趙國、燕國相繼覆滅後,楚國自然成為了秦國一統天下道路上的重要阻礙。
對此,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
在領兵滅楚之前,嬴政就滅楚需要多少士兵問過王翦和李信,李信只要二十萬士兵,當時王翦就提出非要五十萬士兵才能滅楚。
果然,李信二十萬士兵出戰,後來落得慘敗。之後王翦領兵五十萬出征大勝。
五霸那個時候打仗更像競技遊戲,是有規則是講究道義的。
後世呢,一打起仗來就是幾年,一動起兵來就是幾十萬,一殺起人來就是幾萬幾十萬,像楚國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即使五十萬士兵我還恐怕打不贏,哪能少於這個數!
嬴政服了,答應了王翦,將全國兵力五十萬士兵交給了王翦。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將軍李信詢問說:「我準備占領楚國,請估計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夠?」李信回答說:「不超過二十萬。」
秦王同樣拿這個問題問王翦,王翦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說:「王將軍老了,多麼膽怯啊!」
於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領二十萬人進攻楚國;王翦也就以有病為理由辭職近回家鄉頻陽。
後來,李信攻打平輿,蒙恬進攻寢城,大敗楚軍。
李信又進攻鄢、郢,拿下了它們。
於是帶領軍隊向西推進,同蒙恬在城父會師,楚軍便緊緊跟在秦軍的後邊,三天三夜不停留休息,使李信的軍隊被拖得疲憊不堪,遭到慘敗,兩座軍營被攻下,七名都尉被殺死,李信逃回。
秦王聽到這個消息,大怒,親自去到頻陽向王翦道歉說:「寡人不採用將軍的計謀,使得李信玷辱了秦軍的聲威,將軍即使有病,難道忍心丟下寡下不管嗎!」王翦推託說:「我有病,不能帶兵。」
秦王說:「從前的事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說了!」
王翦說:「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萬人不行!」
秦王說:「但憑將軍安排考慮罷了。」於是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進攻楚國。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賞賜給他很多良田大宅。
秦王說:「將軍出發吧,難道還憂慮貧窮嗎?」
王翦說:「擔任大王的將領,即使立了功,終究也是不會得到封侯之賞的,所以趁著大王信用我的時候,只好討些田宅來作為留給子孫的產業。」秦王大笑。
王翦出發後,到了武關,先後派五批使者回去討封良田。有人說:「將軍討封賞也太過分了!」
王翦說:「這個看法不對。大王粗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現在傾盡國內兵力委託我獨自指揮,我如果不多多地討封良田大宅作為子孫的產業,來表示自己無別的打算,就反而會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王翦占領了陳以南直到平輿一帶。
楚人聽說王翦增兵攻來,於是調動了全國兵力來抵抗,王翦堅守營壘不與楚人交戰。
楚人多次挑戰,王翦始終不肯出兵。
王翦每天只讓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撫他們;並親自同士卒一起用飯。
過了一段日子,王翦派人探問:「軍中在玩什麼?」回答說:「正在玩投石、跳遠的遊戲。」
王翦說:「可以出兵了!」
這時楚軍見找不到戰機,便向東轉移。王翦趁機出兵追趕,命令壯士攻擊,將楚軍打得大敗,一直追到蘄南地區,殺死了楚軍將軍項燕,楚軍於是全線潰敗。王翦便乘勝占領了各地城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戰國後期,秦國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
但是,這六十萬大軍,還是秦國的傾國之兵了。
因此,王翦一旦圖謀不軌的話,秦王嬴政連反制的力量都沒有了。
而這,無疑顯示出秦王嬴政對於王翦這位老將的信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