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兵家吳起
「趕緊下一位,我已經等不及了。」
「是啊,我想要看看我們朝代有沒有人可以上榜,畢竟這種事情,可是讓所有人都開心的啊。」
「是啊,不知道下一位登場的會是誰,還真是期待啊。」
…………
就在眾人討論間, 天穹之上的投影變了。
畫面中,隱隱約約出現了一個白袍學者,引人深思。
「這?這是儒生?」
「儒生?不會是孔子吧?」
「孔子?你是腦子有問題嗎?怎麼可能是孔子,這是評選名帥,孔子打過仗嗎?孔子是思想家,不是什麼軍事家。」
「儒家大能?難道是……」
不少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個答案。
不多時, 又出現了一首出場詩。
兵書司馬足齊名,盟母戕妻亦駭聞。
主少國疑身不免,先知已自服田文。
…………
「兵書司馬足齊名, 盟母戕妻亦駭聞?」
「有意思,倒是有意思。」
「朕已經知道是誰了。」
「這一位,的確是華夏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啊。」
始皇帝嬴政笑了笑。
這算是他為數不多知道的答案了。
…………
盤點華夏十大名帥。
上榜人物——吳起。
所屬時代——戰國。
吳起在華夏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聖孫武差不多,被稱為吳子,也被稱為亞聖,他著有《吳子兵法》。
吳起是戰國時期衛國人,少年時候家裡比較有錢,大概有些虛榮心,傾家蕩產謀求當官,卻始終沒混上一官半職。
因此,吳起家鄉的人嘲笑他,說他心比天高,吳起一怒之下,殺了三十幾個嘲笑過他的人。
殺人畢竟是觸犯當時法律的。
於是吳起奔出了衛國東門,與他的母親訣別說:「我吳起不做卿相之類的大官, 決不再回到衛國。」
為了活命, 吳起逃出了衛國,拜大儒曾子為師學習仁義道德。
吳起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曾子以為吳起會趕回去奔喪,誰知第二天吳起若無其事照常來上課。
曾子驚訝地詢問吳起,吳起滿不在乎地回答:「母親既然已經死去,趕回去也無濟於事,還不如繼續追求學問。」
這讓曾子很看不起,便與他斷交了。
心想你的母親都死了,你都不回去看看,你這種不孝之人,實在是枉為人子。
吳起被曾子趕走後,沒有辦法,又來到了魯國學習兵法。
當時齊國攻魯,魯國打算用吳起為將,但是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國君表示出懷疑的意思。
吳起做了什麼?
他知道後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妻子殺掉,於是魯國用吳起大破齊軍。
吳起殺妻的行為並不為世人所認可。
當年齊桓公威震天下時,易牙殺子烹成美食取悅桓公,管仲認為這種違反人倫的舉動十分可疑,以為「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將何有於君!」桓公不信,繼續信任易牙。
管仲死後,桓公有病,易牙作亂,桓公求一飲一食而不得,病死。
但是,吳起殺了三十多人和殺妻這件事情,是有疑點的。
從以上記載來看,太史公司馬遷是把「殺妻求將」當成事實來寫的;但把「母死不歸」之事通過一個帶有誣陷性質行為的人在背後嚼舌頭的說辭來展現,則未必是真。
事實上,吳起一個人殺了三十多個同鄉的事,太離譜了。
吳起雖然早年「家累千金」,但他「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家境已經破敗了,家裡應該沒有什麼可以幫助他行兇殺人的門客了。
所以說,以吳起一個人之力殺三十多個人,可能嗎?
三十多人是白痴嗎?
洗乾淨脖子等著他砍?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吳起殺了這麼多人,既不擔心母親被仇家找晦氣,也不擔心母親生活沒有著重,竟然就這麼跑了?
還有,既然吳起殺了三十多人的惡行已經傳到了魯國,曾子應該會有所耳聞,但他還是收下了這個殺人棄母的兇徒學生,卻又僅僅因為其母死不歸就和他斷絕師生關係,從邏輯上講,根本不通嘛。
所以,所謂的「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母死不歸」等罪名,只是構陷者的一面之辭,誠不足信。
話說回來,就算太史公司馬遷是把「殺妻求將」當成事實來寫的,那它就真的是事實了嗎?
這些東西且不談。
吳起被鄙視之後,直接不再學習儒學,轉而去學習兵法。
畢竟在儒家他的仕途沒有一點改觀,反而遭嫌棄。
雖然曾老師是儒家,但他的學生卻不是儒家代表。
據《經典釋文敘錄》,曾申從子夏那裡得了《毛詩》,傳給了李克(愧);從左丘明那得了《左傳》,傳給了吳起。
吳起跟曾老師雖然絕交,但是也不是一無所獲。
元公任命吳起為將,大敗齊軍。
後來魯人向元公進讒,認為吳起為人「猜忍」,且過大的戰果容易招致「諸侯圖魯」,又任用吳起,將得罪於魯的兄弟之國衛。
而元公心中也對吳起產生了懷疑,遂辭謝吳起,不授其官職。
此後,吳起的主公季孫氏因懈怠賓客被殺害,經人勸說,吳起離開魯國。
離開魯國之後,吳起聽說魏文侯賢明,於是前往魏國投靠魏文侯。
魏武侯詢問大臣李克的意見,李克認為吳起雖「好色」,但用兵連司馬穰苴都不能相比。
魏文侯三十八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
…………
「吳起殺三十多人?」
「這個事情,朕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畢竟那可是三十多個人啊,吳起一個人,真能殺掉這麼多人?」
對此事,李世民也是產生了非常之大的懷疑。
畢竟三十人可不是什么小數字。
一人對抗三十多人。
這種難度,可不小。
「不管是真是假,吳起此人的厲害都是不用多說的。」
…………
在春秋戰國幾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湧現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帶兵將領,但像吳起那樣通過用心帶兵的卻沒有幾個。
吳起打仗有什麼特點?
一是樹立必勝的信心。
吳起獲得魏文侯重用以後,他積極改革魏軍兵種,創建魏武卒,並在實戰中得到很好的檢驗。
在吳起執掌魏國兵權後,魏國跟秦國為了河西戰略要地進行了拉鋸式的爭奪,最終魏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時的魏文侯眼光獨到,視野開闊,看到河西緊扼秦國東出咽喉,於是就在河西建立了河西郡,並讓還沒建立大功的吳起執掌河西。
吳起仔細察看地形,感到河西之所以被歷代兵家所倚重,源於這一地區背靠黃河,又是一塊狹長的險要地帶,誰擁有了河西誰就擁有了西出秦巴,東進中原的決定權。
但這個地帶卻有個不利的地方,那就是攻不容易,守更不容易,因為屯兵困難,後勤補給線長,秦國又挨著河西之地,對魏軍防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特別是吳起看到其中有個戰略高地的地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每次秦軍來犯,必須從高地前經過,吳起就想把這個地方搶到手。
但吳起初掌新軍,他和士兵的感情都不很熟悉,發出的號令能不能令行禁止還是個問號,而眼前又面臨秦軍馬上就要進攻,魏軍後勤補給跟不上來,就河西郡這點兵力孤軍奮戰,能不能打得贏都有說法。
沉思良久,吳起決定採取措施把魏軍的信心調動起來。
吳起把這種調動積極性的方法叫做「行之以信」。
他先令人在北門放了根車轅,然後發布告示,有誰把車轅挪到南門外,獎勵好田好地。
剛開始士兵不為所動,以為吳起這是忽悠人的,可是當有人把車轅挪走後,吳起真的獎賜了田地,士兵們這才相信吳起講信譽。
看到有人心動了,吳起再次在東門外放了塊大赤石,如果有人挪到西門外,將跟上次一樣賞賜好田好地。
這次士兵們爭先恐後地來搶奪。
見時機成熟,吳起這才下達攻擊令,同時發布告示說,明天攻打河西戰略制高點,誰率先攻上高地,就晉升他官職並獎勵好田好地。
第二天,魏軍一擁而上,迅速占領了高地。
吳起這種實打實的樹立信心辦法,比空口說教效果明顯得多,對後世帶兵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是創建殺敵立功的榮譽感。
在吳起對魏軍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獎勵軍功制度。
這是世界軍事家們普通使用的,百試百靈的有效辦法。
在吳起創建魏武卒的整個過程中,獎懲制度始終也伴隨在魏武卒的左右,挑選魏武卒、培養魏武卒和養活一個魏武卒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其效果卻也是非常明顯的。
吳起把獎懲制度貫穿於整個帶兵理念的核心,他在《吳子》兵書上也多次提到獎懲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戰爭勝負主要依靠獎懲制度來推動,把進有賞、退有罰,令行禁止,行之以信作為帶兵之法。
所以在吳起帶的魏軍隊伍里,從將軍到普通一兵,都渴求戰爭,都希望在戰鬥中取得軍功,從而換來家庭和個人的幸福。
也是在吳起駐紮河西這段時間,魏軍以一當十,跟諸侯國作戰英勇向前,使得秦國沒敢越河西一步。
而吳起在魏國執掌兵權二十多年,也取得了大戰七十二,完勝六十四的重大戰果,不得不說榮譽感所起的作用決不是一般的。
在獎懲制度的實施中,吳起特別注重擴大影響力,從而起到宣傳鼓動作用。
每次打仗回來,吳起都要在神廟或兵營舉行盛大的授獎儀式。
立過大功的不分職務大小全部坐到第一排,其次是中功、小功,而且這些功臣所使用的碗筷和食物也按功勞大小劃分,這樣區分的好處,讓那些立有戰功者風光無限,而那些膽小怕死無所建樹的人,感到非常恥辱。
這種榮譽感的教育非常管用,有的甚至影響到官兵親屬,極大的激發了魏軍士兵殺敵立功的決心和信心。
三是發揮骨幹帶頭的模範示範作用。
在華夏古代,兩軍作戰總是先出兩個將軍打一陣,然後大軍掩殺,實際上這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表現。
但吳起帶兵,同樣是講究將領帶頭模範作用,但並不是某個人某件事,而是從上到下,所有將領都要起帶頭作用。
這種率先垂範身體力行的做法,是歷代兵家所倡導的。
吳起對模範帶頭作用的運用,還把培養兵士骨幹提到了關鍵崗位上。
他認為,打仗除了將領捨命衝殺外,部屬對戰略戰術的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他不但傳授各種陣法,還教練兵士從走路到集合一應軍事動作。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編制沒有班長,但吳起那時候就開始發揮了十人一伍的作用,這個伍長就是班長的意思。
他這種打仗先練兵,練兵先練骨幹的做法,對現代帶兵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四是建立官兵平等的和諧關係。
提到吳起帶兵的藝術,民間就有吳起替士兵吮吸毒瘡的典故。
相傳有個士兵在打仗間隙生了毒瘡,滿身刺癢不說,夜晚痛得四鄰不安,看到他痛苦的樣子,吳起顧不得自己是最高指揮的身份,毅然用嘴替士兵把毒吸了出來。
當士兵母親聽到這一幕後,不禁大聲痛哭。
有人不解說,吳起那麼關心你兒子,你還哭什麼呢?
士兵的母親說,你有所不知,正是吳起那麼關心我兒子,我才擔心兒子會替他拼命殺敵,因為他父親也是吳起替他吸了毒瘡,結果拼命死在了戰場上。
如今吳起對我兒子又是這樣,我怕見不到我兒子了。
雖然這是個民間故事,卻道出了吳起帶兵的官兵平等關係。
從上面幾點分析不難看出,吳起帶兵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想怎麼帶就怎麼帶,他是有一整套的帶兵法則,而練兵先練心,帶兵先帶心的做法就是這套法則里的核心。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對吳起的評價用了這樣一句話:「善於用兵,廉潔平易近人,深得兵士愛戴」。
事實上,有吳起這樣一位愛兵如子的將領,魏軍能不打勝仗嗎?
而吳起的傳奇人生,也從魏國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