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第134章 上伐下為義

  第134章 上伐下為義

  「先生,對岸似乎有軍隊駐紮,您看……」

  郗慮彎著腰走回船倉,半絞著手指,眼中隱隱有些不安。

  他們本是避禍出走,這關頭撞見不知所屬善惡的軍隊,郗慮不想在老師面前失了膽氣,已是強做鎮定,卻被自己飄忽不定的眼神泄露出幾分。

  「軍隊?」

  鄭玄半抬起手,似乎想止住喉管的干癢,只是方垂下頭,便抑制不住低低咳嗽出聲。

  「康成公。」

  鄭玄身旁端坐著個白面長須,寬袍薄衫的中年男子。

  雖然郗慮入內,中斷了二人的清議,這男子卻依舊沉浸於方才的話題之中,聽到鄭玄斷斷續續的咳聲方回過神,挽起衣袖分出碗湯水,奉至鄭玄桌前。

  「……倒是康成公的故人呢。」

  男子微微側過頭,似乎發覺了什麼跡象,對著鄭玄侷促一笑。

  鄭玄混濁的眼中生出些光亮。

  他研治經典,弟子數千,名傳海內。

  若說起故人……

  他也算知交滿天下,可今時今地,能領兵至徐州而與他有舊的,唯有一人而已。

  「子將不是一直惦念著,不曾品評盡天下英雄嗎?今日子將能補足個遺憾了。」

  鄭玄精神了許多,鬍鬚隨著笑聲上下起伏,隨後又是陣短促的咳嗽。

  許邵收了打趣神色,端正面容:「康成公似乎分外喜悅?這可真是吊足了邵的胃口。」

  「邵也曾收到過舊友的信件,說起這位少府為人,卻是個優柔寬宏的性子,不似有英雄氣。」

  許邵口中的舊友,自然是向將黃巾計劃向曹操全盤托出的李逵。

  他在曹操手下做了個主簿,得了空閒,第一個便寫信給許邵,告知自身近況。

  李逵原先給許邵寄信,是存了些拔高自己身價的意思在其中的,也是為了圓過初次同種平相見時提的那一嘴兒話頭。

  終究種平不知他家中情形,借著免去友人擔憂的藉口,言語中在稍稍暗示自己雙親已亡,還能補個重情重義的形象。

  所以信件之中,對於種平,李逵評價的還算是客觀,不過卻也增補了幾句引導之語,許邵看完自然會覺得種平寬仁有餘,而剛斷不足了。

  「優柔?」

  鄭玄擺擺手,認真道:「天底下最執拗的,便是伯衡了。」

  「子將,那孩子身上有股倔強氣……若是我說,伯衡總是過於看輕了自己,這話應當是少有人信的。」

  「記得我同你談過的那話嗎?」

  許邵略微一回憶:「……大同?」

  他的面容有些苦澀:「不過是先賢托古而制的幻境罷了,除非堯舜之世,哪裡能見得到那般景象呢?」

  「那孩子是真的相信。」鄭玄的鬍鬚微微顫抖著,他目光深遠,好像在看什麼遙不可及的景象。

  「子將……」

  「伯衡對自己缺乏自信,可只要提起制民之產,大道之行一類的話題,那雙眼中卻唯有堅定。」

  「有時我覺得,也許伯衡是真見過聖賢願景實現的那一日。」

  鄭玄說著,自己也覺得好笑:「……世上哪有這樣的事呢。」

  許邵若有所思:「邵可真是迫不及待想同種少府見上一面了。」

  「幾位先生是在渡口下嗎?」船家的聲音穿過船簾,「船將停了。」

  「康成先生。」

  船簾一動,又進來個儒士打扮的男子,身後還跟隨著這一個束髮少年,面如冠玉,豐郎神俊,兩人對著鄭玄行了一禮。

  「先生以為如何,是否要避開軍隊,另換渡口停泊?」

  諸葛玄對鄭玄很是尊敬,原先曹操入徐州,鄭玄也在提前得到消息的一批人當中,他居於南山,不知世事,這徐州之禍,無論如何是殃及不到他身上的。

  可他能保全自身,卻不能不為自己的這些學生考慮。

  兵鋒之下,難道那些士卒殺人前會問清楚每個人的身份嗎?

  陶謙雖自顧不暇,但在安置鄭玄一事上還是出了力氣,他知道徐州士族避禍崩逃的不少,其中可以依託的只有陳氏父子。

  然而令陶謙沒想到的是,曹操從泰山入徐州,陳登父子在面對曹操大軍之時,竟選擇留在他徐州,並未棄官離去。

  他心中感動之餘,卻也再無空暇去處理鄭玄等人,所幸許邵曾至琅琊郡,與諸葛氏有過相交。

  因此他得知諸葛玄有離開琅琊郡避禍的意圖後,便提前去信,詢問能否協助鄭玄及其弟子離開徐州。

  鄭玄縱然是當世名儒,可也改不了他已是個垂暮老者的事實,何況他這些年編撰,註解書卷無數,即便是離徐州,卻也是斷不可能棄下那些心血的。

  帶上鄭玄,對於一個逃難的家族來說,其實是個極大的負累。

  但若說是一點益處也無,卻不盡然。

  不提護送鄭玄和他那些弟子離開徐州,可以帶來多大的名望和人脈,單說自己車隊之中的是康成先生和各類典籍,也能避開許多不必要的糾纏刁難。

  諸葛玄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現在幫助鄭玄,對於他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他應下許邵之請,固然是出於禮儀,但他也是一家之長。

  他不能不為自己的家族考慮。

  「只在渡口停船即可,那領軍的是老夫故人,胤誼不必擔憂。」

  鄭玄說著,招來諸葛玄身後的少年。

  「可有見到子尼?」

  少年雙目炯炯,雖然年紀輕,但已經養出了股行動自若的氣度。

  「子尼師兄在船頭,同季珪師兄爭論『大義』。」

  「哦?」

  鄭玄來了興趣:「孔明長於舌辯,竟然不曾參與其中嗎?」

  「亮非願為舌辯之士。」

  「二位師兄或是以為天子詔令之中,明言陶使君為逆,則曹公即為大義;或是覺得使君無勾結黃巾之實,誅殺首惡為義,屠殺百姓為罪。」

  「亮以為,征者,上伐下也,天子詔曰『征徐州』,『伐』可稱義,屠則否,非道也。」

  「二位師兄辯論『義』……亮卻覺得即便辯出道理,於事實也並無更改轉圜之力,又何須多廢口舌呢?」

  「這難道不是詭辯?你這小子倒會偷梁換柱。」

  鄭玄捋著鬍鬚,哈哈大笑。

  「幾位先生,到渡口了!」

  感謝

  來自遙遠的地方

  書友20200718164754346

  投的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