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本打算出兵取回樂浪郡,沒想到李源兄弟弒主,又自投羅網,直呼天佑大漢。
一面令夏侯尚引兵兩千,持百濟王印綬收回遼東各郡,於漢江紮營準備南渡,一面向陸遜報信,請他快速派兵進駐西安平,他還急著帶眾軍往三韓建功立業呢!
此時陸遜已趕至襄平,公孫度投降,百濟軍潰敗,太史慈派人曉諭各地,十日之間,遼東各地傳檄而定。
陸遜派人請回陽儀、倫直,共同商議治理遼東之事,夏侯淵捷報送至,眾人無不大喜,氣勢洶洶而來的五萬百濟軍,在漢軍面前不堪一擊,灰飛煙滅。
陽儀大感欣慰,慨然道:「自此遼東悉平矣!」
郭昕也長出一口氣,起身向陸遜致謝:「吾一時救兵心急,引狼入室,險些鑄成大錯,所幸有陸都督早到遼東,保護境內,否則吾為千古罪人矣!」
陸遜慨然道:「遜不負聖恩,終於平定遼東!我主再興漢室,還需多仗諸位治理境內。」
夏侯霸憂心道:「這李源兄弟既然已歸順,家父不藉此二人之力平定三韓,反將其誅殺,與陛下仁德背道而馳,恐天子不悅!」
太史慈也道:「李源、李颯雖非良人,何不留下,以為牽制百濟?且到時能借彼之名,收三韓之地,事半功倍。」
「二位此言差矣!」郭昕卻道:「據我所知,此二人所謀甚大,恐不甘居於人下。百濟犯境,這李源實為罪魁禍首,又用卑劣奸計殺害仇首,此等惡賊留之必為大患。天子雖仁厚,卻向來殺伐果斷,對此等忘恩負義之輩絕不姑息。」
陸遜也笑道:「陛下若知李源身世及其行徑,亦當將其誅族!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夏侯將軍既奉旨平定三韓,有開疆拓土之功,自有生殺予奪之權,盡將三韓之地交付令尊,區區李氏何足道哉?」
夏侯霸尋思片刻,起身離座,向陸遜拜道:「末將奉旨支援,才到遼東大都督便安定境內,千里而來未嘗一戰,在下願從家父征三韓,望都督恩准!」
陸遜大笑道:「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夏侯將軍有建功之心,吾怎好拒絕?」
太史慈也道:「三韓地盤不小,我正愁妙才將軍兵力不足,你若願去,最好不過。」
陸遜遂命夏侯霸領兵五千助陣,將俘虜的百濟軍一併放回,宣傳大漢政令,將李氏謀害仇首之事告之八部,一旦百濟內亂,必會引起三韓震動,便可見機行事。
當日眾人在襄平設宴慶功,文武盡情歡宴,陸遜暫命卑衍、倫直、楊祚三將分置各處守軍,陽儀與郭昕父子選拔官員,治政安民,漢軍暫時分派各地幫助百姓屯田,只等聖旨封賞到時,便可退兵。
……
七月的中原驕陽似火,洛陽城外阡陌交通,麥浪滾滾,城內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中元之日,洛水岸邊無數人點燈祭祀亡靈,皇宮明華殿外,百官侍立,天子劉琦也祭祀天地,僧道兩家擺設水陸道場,為季漢祈禳國運昌盛。
原本這場盛會定在年初,是劉琦專門為左慈準備,宣揚道門功德,賜金鼎一套,封為宣漢天師,以獎勵其在少室山做出的貢獻。
聖旨降下,左慈卻再三不肯受,躲在少室山中不見蹤影,雖說嵩山無多大,但如果刻意躲藏,找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劉琦向諸葛亮求計,孔明獻欲擒故縱之策,讓劉琦先表示無奈放棄,不勉強道長,果然左慈聞訊又等了半月,悄然離開準備回崑崙山,才被馬謖帶人請至宮中。
左慈埋怨劉琦天子金口玉言,竟出爾反爾,劉琦卻不與他計較,在御花園推心置腹,告知他此次刻意再提升道教地位,不為國運,亦不為己,而是為傳揚華夏文明做準備。
自古帝王無不想開疆拓土,但治民化育卻是個大難題,西域反覆背叛,如今更是自立為國便是先例,唯有以宗教先行,外儒內法,認可共同的華夏文明,方為長久之計。
左慈卻以自己是閒雲野鶴,不敢妄議國家大事,加之修行全在自身,能否成功全靠機緣,大道自然,不可強求為由推辭。
劉琦又以佛教相比,人家不遠萬里到中夏來傳經,白馬寺傳經兩百餘年,梵經於民間傳播開來,就是那翻譯經文的安世高、支婁迦讖將來也會成為一代宗師,受後人香火。
感嘆道家整日閉門自守,修道之人云游逍遙,遲早要被佛家壓制,現在逍遙自在,將來弟子們便是孤魂野鬼,四處遊蕩,無家可歸。
左慈雖不大認同,但看劉琦一片誠意,身為天子日理萬機,還專為道家考慮,又能化育百姓,弘道傳教,確實是莫大的功德,盛情難卻,只好勉強答應下來。
不過他畢竟年歲已高,打算回崑山煉丹羽化,無意功名,將來弘道之事,交給弟子葛玄主持。
此時南方已有張魯在傳教,張魯又派次子深入交州,與士燮合作,北方有葛玄,左慈如果能回崑崙命弟子下山在西域傳教,便可完成初步布局,二人徹夜長談,將日期定在中元節。
不料白馬寺的僧人得知消息,也想為國出力,劉琦本不打算理會,奈何他們又通過普淨大師請關羽出面說情,普淨在汜水關曾救過關羽,這個人情不能不還。
劉琦無奈,本打算另開一場佛家道場,誰知左慈聞訊前來,卻說無關緊要,如今天下新定,百廢待興,無需多花費用,兩家一人一半,道場無所謂大小,各顯其能而已。
這一日經幡蔽日,香火繚繞,鐘磬齊鳴,佛道兩家各誦頌經文,劉琦正式將劉表和劉備請入太廟,前半生崢嶸歲月,到此算徹底做了個了結。
法會結束,伊籍請眾僧道至南宮休息,那裡除新建的雲台閣外,對面又建凌煙閣,廣場上一座英雄碑,為國捐軀的將士都在這裡刻上名字,請高道大德為其誦經超度。
正準備祭品時,卻見僧侶那邊忽然爭吵起來,普淨大師和一名相貌俊美的少年各不相讓,方才還是低眉菩薩,轉眼變作怒目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