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第1512章 宣讀遺詔,太子即位

  第1512章 宣讀遺詔,太子即位

  弘道元年,臘月二十五。

  宜:交易,納財,祈福,沐浴,安葬,祭祀,入殮,修墳,移柩。

  忌:結婚,買房,搬新房,開業動土……

  ……

  清晨,晨光鋪道,宏大如劍。

  承天門內,白幡林立,白綢繞樑。

  一派悲肅景象。

  一身黑色錦袍,黑色九梁冠,外罩白麻喪服的李絢,和同樣打扮的藺仁基,面色肅然的跟在內侍少監范雲仙的身後,朝著宮門走去。

  守衛宮門的衛士,也早已經罩上了一身白麻喪服,手持長槊,目光低垂。

  范雲仙輕輕抬手,衛士躬身,隨後宮門大開。

  承天門外,無數的朝臣已經身穿同樣的喪服,手持笏板,面色肅然的看向宮門。

  其中就包括李絢的岳翁劉仁軌,舅父歐陽通。

  范雲仙快步而出,李絢和藺仁基兩人則是走到了宮門外,站在宮門兩側。

  范雲仙拂塵一甩,高聲道:「弘道元年,臘月二十五,皇帝崩逝,群臣祭拜。」

  「喏!」

  群臣同時拱手,面色悲戚的跟在諸位宰相,尚書,親王,大將軍之後,朝著宮內走去。

  群臣之中,沒有相王和太平公主,因為他們已經提前進宮了。

  李絢面色悲哀的走在群臣左前,和藺仁基一左一右引領群臣繞過乾陽殿,朝著貞觀殿走去。

  皇帝病逝在貞觀殿,未入棺槨之前,遺體留在貞觀殿。

  按照唐制,皇帝病逝,當夜沐浴更衣,第三日入棺槨。

  皇帝病逝當夜,臘月二十四日,算第一日。

  今日,已經是第二日了。

  群臣拜祭,新帝登基。

  ……

  貞觀殿中,武后站立在御榻左側,一身白麻喪服。

  太子李顯,相王李旦,還有太平公主三人跪倒在御榻之下,低聲啜泣。

  太子妃,相王妃,駙馬薛紹,還有眾家子嗣,全部跪在御榻左側,低聲哭泣。

  李絢引領群臣走到了各自的位置上,然後和藺仁基同時上前拱手,面色沉重的躬身。

  站在上方的韓王李元嘉,禮部尚書韋待價,中書令裴炎同時對著武后拱手。

  武后目光看向范雲仙。

  范雲仙立刻上前,手裡拂塵一甩,然後高聲喝道:「群臣拜謁大行皇帝,跪!」

  殿內殿外,無數群臣,這個時候同時跪了下來,然後三聲痛呼:「陛下,陛下,陛下!」

  無數朝臣控制不住的流下了眼淚,神色無比的悲戚。

  范雲仙再度高喝:「宣大行皇帝遺詔。」

  一句話,所有朝臣,包括李顯,李旦,太平公主,所有的王妃駙馬,一時間全部噤聲。

  裴炎上前一步,從袖中掏出皇帝遺詔,對著群臣高聲道:「惟弘道元年,歲次壬午,十二月癸丑,望二十四己亥日,皇帝若曰:

  於戲!

  朕聞皇極者天下之至公,神器者域中之大寶,自非乾坤幽贊,歷數在躬,則鳳邸不易而臨,龍圖難可輒御,所以滎河綠錯,彰得一之符;溫洛丹書,著通三之表……」

  李絢沉沉的叩首,耳邊雖然聽的是裴炎的聲音,但在他的腦海中,卻是皇帝在淳淳念述。

  「……朕之聖祖神宗,降星虹而稟樞電;乘時撫運,逢渙沸而屬山鳴……重稱九寰,止麟斗而清日月;再安八極,息龍戰而盪風波。

  自彼迄今,六十五載。

  黎元無烽柝之警,區宇恣耕鑿之歡。

  育子長孫,擊壤鼓腹。

  遐邇交泰,誰之力歟?」

  李絢深吸一口氣,呼吸沉重。

  大唐開國至今已經有六十五年,雖然中間有所波折,但終究順利傳承至今。

  ……

  「朕以眇身,嗣膺鴻緒,欽若穹昊,肅雍清廟,顧諟明命,載迪彝倫。

  嘉與賢士大夫,勵精為政;勖已想蛟冰之懼,為善慕雞鳴之勤。

  幸戎夏乂安,中外禔福。

  亘月竁以覃正朔,匝日城而混車書。

  端拱無虞,垂衣有截。

  其天意也,豈人事乎。

  每導俗匡時,既宏之以禮讓。

  恤刑薄罰,復躋之於仁壽。

  聞九農之或爽,則虧膳以共其憂;見一物之有違……」

  李絢額頭緊緊的貼在地面,遺詔中,詳細的敘述了李治這一生的功業。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優秀的皇帝。

  該怎麼做,他非常清楚,並且在竭力的去做。

  但可惜,他的身體有病。

  「……往屬先聖初崩,遂以哀毀染疾。

  久嬰風瘵,疚與年侵。

  近者以來,忽焉大漸。

  翌日之瘳難冀,賜年之福罕邀。

  但存亡者人之晦明,生死者物之朝夕。

  常情所滯,唯聖能通,脫屣萬方,無足多恨……」

  聽到這裡,殿中群臣已經有人忍不住的哭泣了起來,皇帝在最後,還是與病情和解。

  這種豁達,更是讓群臣感到無限的感傷。

  武后站在御榻之側,緊緊的握住了拳頭。

  皇帝的這封遺詔,雖然前後不少為公式之言,但中間的這些,卻全部都是他親自口述。

  這樣的皇帝,已經不是武后認識的皇帝了。

  ……

  「……皇太子顯,握哀履已,敦敏徇齊,早著天人之范,夙表皇帝之器。

  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誠,敬保元子,克隆大業,光我七百之基,副茲億兆之願。」

  既終之後,七日便殯。

  天下至大,宗社至重。

  執契承祧,不可暫曠。

  皇太子可於樞前即皇帝位。

  其服紀輕重,宜依漢制。

  以日易月,於事為宜。

  園陵制度,務從節儉。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

  諸王各加封一百戶,公主加五十戶。

  內外文武,九品已上散官各加一階,三品已下賜爵一級。

  永徽以來入軍年五十者,並放出軍。

  天下百姓年五十者,皆免課役,廢萬全、芳桂等宮。

  欽此。」

  裴炎念完,面色沉重的看向群臣。

  殿中群臣一時間同時拱手道:「臣等領旨,先帝仁慈萬方。」

  「眾卿平身。」武后開口,微微抬頭。

  群臣這次拱手道:「多謝天后。」

  武后看著群臣,平靜的說道:「皇帝有遺詔,以中書令裴炎為輔政大臣,為政事堂之首,裴卿。」

  「天后!」裴炎對著武后輕輕拱手,然後看向跪在御榻前的李顯,躬身道:「請太子上前。」

  群臣的目光,同時看向李顯。

  李顯收斂悲色,抬頭看向裴炎,看向裴炎手裡的詔書,然後又看向武后。

  武后輕輕的點頭。

  李顯終於站了起來,深吸一口氣,走到了裴炎的身前,然後轉過身,面色肅然的看向群臣。

  ……

  李絢平靜的看著李顯。

  李顯雖然有些發福,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和這個時候的皇帝很有些相似。

  看著,李絢仿佛看到了皇帝站在面前。

  裴炎手握遺詔,目光冷肅的看向群臣道:「奉先帝遺詔,太子顯靈前即位,群臣叩拜行禮。」

  裴炎話音落下,武后,李旦,殿內殿外的無數軍士,一瞬間全部都看向了群臣。

  沒有人在這個時候猶豫。

  所有人下一刻已經全部跪倒在地,包括李旦也是一樣,翻身跪向李顯。

  裴炎也在同時跪下,然後率先行禮:「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壽無疆。」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壽無疆。」群臣轟然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

  李顯嘴角輕輕抿起,神態放鬆,眼底閃過一抹控制不住的喜悅。

  他輕輕抬手道:「眾卿平身。」

  「多謝陛下。」群臣再度叩首,然後才緩緩站了起來,目光微微看向李顯,眼底帶出一絲敬畏,便是李絢也是一樣。

  李顯成了皇帝。

  一切已然不同。

  皇帝的權威已經加在他的身上。

  哪怕他為人性格有些軟弱,但是成了皇帝之後,他的一言一行都會有莫大的威力。

  他的心性便會因此有巨大的改變。

  不止如此,史上有太多帝王在登基之前扮演懦弱,但是在登基之後,卻暴露本性。

  最著名的,莫非胡亥。

  登基之前,溫良恭儉讓,登基之後,殘害手足,陷害大臣,殘暴不仁。

  另外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的長兄劉縯被更始帝劉玄所殺,但劉秀強忍悲傷、韜光養晦、隱忍負重,甚至表示兄長被殺犯上,是他自己的過錯,不敢為劉縯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

  更始帝本因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最後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

  最後,更始帝被赤眉軍所殺。

  後漢皇帝登基之前多為年幼,到了長大之後,卻多奮起爆發,並不鮮見。

  最近的那個,莫過於他們的大行皇帝。

  登基之前,一樣的溫良恭儉讓,甚至還有些懦弱,但登基之後,卻是雄圖偉略。

  李顯究竟是怎樣的皇帝,會在日後一點點的展現出來。

  李絢突然一愣,他突然明白,現在這個時候的李顯,其實是最強大的。

  因為人都不知道,他做皇帝之後,究竟會怎麼?

  陌生,隱秘,未知,加上皇帝權威,足夠震懾人心。

  想到這裡,李絢的心思開始微微轉動。

  這何嘗不是一個機會。

  ……

  李顯轉身肅重對著武后躬身,然後才轉過身看向裴炎,沉聲道:「裴卿,宣讀大行皇帝喪儀。」

  「遵旨。」裴炎沉沉躬身,然後才又看向群臣說道:「大行皇帝於貞觀殿挺靈七日,七日之後,移棺宣政殿。」

  「喏!」群臣拱手。

  裴炎繼續開口:「遵大行皇帝遺詔,百官服喪二十七月,以日代月,百官服喪二十七日,七日內,五品之上官員每日早晚哭拜,七日後,每日晨起,哭拜一次。」

  「臣等領旨。」群臣再度拱手。

  「遵大行皇帝遺詔,喪事園陵,節儉為要,天下都督刺史地方長官,在地方者,不必前來奔喪,遵制地方弔唁即可。」

  「喏!」

  「朝中貴戚,有家人在洛陽者,亦不必長途奔行洛陽服喪,家中垂吊即可。」

  「喏!」

  「邊州駐軍諸將,以鎮壓地方為要,遙祭即可;天下百姓,按制服喪二十七日,即可。」

  「喏!」

  裴炎的聲音肅然起來,然後沉聲道:「禮部尚書韋待價。」

  「臣在。」韋待價肅然上前。

  裴炎轉身看向李顯和武后,拱手道:「回稟陛下,天后,臣請為大行皇帝擬定諡號。」

  李顯側身,拱手看向武后。

  武后輕輕點頭,看向韋待價道:「禮部和太常寺什麼意見?」

  「回稟天后,臣與太常寺卿議,聖善周聞曰宣;善問周達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可謂宣皇帝。」

  唐高祖武皇帝,唐太宗文皇帝,李治,宣皇帝。

  「不妥,繼續。」

  「可為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