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埃利亞斯·卡內蒂,於1905年7月25日生於保加利亞北部魯斯丘克(今魯塞),祖先是瑟法底猶太人後裔,父親是奧地利籍猶太商人,母親是西班牙籍猶太人。
1911年,6歲的卡內蒂隨父母到英國的曼徹斯特生活。1913年,父親不幸早亡,母親帶他和他的兩個弟弟移居維也納。他先後在蘇黎世和法蘭克福等地讀小學和中學。
由於卡內蒂的家族背景,他除了保加利亞語外,還會講老式的西班牙語———拉迪諾語,那是一種已經遭廢棄的方言。跟隨母親搬至維也納後,卡內蒂開始學習德語。從那以後,在母親的苦苦相逼下,卡內蒂不得不在平日以德文溝通,這為他日後形成用德文寫作的習慣打下基礎。
自1924年至1938年定居維也納期間,他間或去柏林,潛心研究歷史和文學,結識了卡夫卡、巴別爾、布萊希德等著名作家和藝術家,並開始從事文學翻譯和文學創作。1924年卡內蒂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化學,1929年獲化學博士學位。但這段時間,他認識到比起化學,他更熱衷於藝術、文學和哲學。所以,卡內蒂沒有成為一名化學家,反而開始寫作,完成了《年輕的羅馬執政官》和一部詩歌戲劇。
1938年納粹德國併吞了奧地利,卡內蒂流亡法國,在巴黎住了一年,然後定居英國倫敦,並取得英國國籍,仍使用德語寫作。這段時間,由於他廣泛接觸到一些藝術家,卡內蒂開始創作一系列關於人類狂熱行為的小說,如1935年的長篇小說《迷惘》。小說通過書呆子式的人物漢學家彼得·基恩的悲劇,表現了人性喪失、道德墮落、精神被貪慾毀滅的社會現實,採用怪誕的手法,用形形色色的畸形人物,表現了異化的世界。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20世紀20年代暴民焚燒維也納正義宮時的瘋狂現象,受到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羅·托馬斯·曼與英國哲學家兼小說家艾瑞斯·梅鐸的讚賞。
30年代卡內蒂還寫了一些戲劇,包括《婚禮》(1932),一部是《浮華喜劇》(1950)和《確定死期的人們》(1956)。不久之後,作品被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翻譯成英文。這些劇作帶有荒誕派色彩,沒有主角,沒有情節,只表現了某種場面和狀態,揭露並諷刺了當時社會上的某些變態心理和醜惡行徑。雖說卡內蒂的許多小說是在30年代寫成的,但由於當時他處於英國,主要作品都是用英語發表的,之後才譯成德文出版。但那個年代德國正被納粹統治,直到60年代才重新被重視起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卡內蒂都是一位默默無聞的作家。
戰後,卡內蒂在英國曾一度停止了文學創作,著手著作論文集《群眾與權力》(1960)。
晚年卡內蒂居於蘇黎世。1981年因為「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而獲得諾貝爾獎。
1994年8月14日,卡內蒂逝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漢學家」彼得·基恩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因為他厭惡人們的虛榮心和貪圖享受的本性。雖然他在漢學研究上頗有成就,卻從不願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辭去公職,過著穴居般的生活。基恩愛書成癖,藏書累萬,終日沒有別的事,就是埋頭苦讀,這樣的他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40歲時,他感覺對生活力不從心,於是雇用了一個名叫苔萊瑟的女管家,不料這人不但奇醜無比,還淺薄輕浮、心狠手辣。她看中了基恩的財產,於是費盡心機騙取基恩的信任和好感,與他結了婚。二人的結合併非出於正常人的感情,要知道,基恩從來就厭惡和恐懼異性,他只是以防自己的萬卷藏書因疏於管理而遭火災才娶她為妻;苔萊瑟則是為了能控制這個書呆子,以取得他的全部財產。當女管家的計謀得逞後,她立刻撕下假面具,四處搜羅基恩的存摺和財產,逼他寫遺囑,在心靈上和肉體上殘酷折磨他,最後把他趕出家門。基恩於是流落街頭,淪為乞丐。
雖然淪落街頭,但基恩一心惦記的還是他萬卷藏書。萬般痛心下,他竟誤入一個「沒有頭腦的世界」———一個藏污納垢的小酒館,一個賭窟和妓院,一個流氓、賭棍、妓女和騙子混跡的世界。在這裡,基恩結識了以偷竊和詐騙為生的猶太人駝背菲舍爾勒。這個駝背自稱高明的「棋王」,他假裝要幫助基恩拯救書籍,實則為騙取他的錢財。當兩人一同去當鋪「為書贖身」時,正巧碰到苔萊瑟和她的看門人前去當書。二人反誣基恩是小偷和瘋子,還將基恩暴打一頓,並帶到警察局。駝背菲舍爾勒乘機溜走。
基恩最後被看門人領回家,被當成精神病人關進一間斗室,受盡虐待。與此同時,駝背菲舍爾勒給在巴黎當精神病醫生的基恩的弟弟發去的一份電報,告訴他基恩的現狀。於是格奧爾格·基恩專程從巴黎趕到哥哥家,並通過私訪查到了關基恩的地方,又設計把苔萊瑟及看門人趕出基恩的家,基恩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圖書館。
然而,雖然一切回到了原狀,但基恩的神經系統卻再難恢復,他徹底瘋了。他終日生活在惶恐難安中,擔心再度被趕走,終於一天被遺忘,他把全部圖書堆積起來縱火焚燒。陷入迷惘的基恩亦葬身火海,與自己的圖書同歸於盡。
2.主要人物
彼得·基恩:理想的書痴
嗜書如癖、愛書如命,除了書籍,世上再沒有值得他關心的東西,這就是彼得·基恩。他每天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與書籍為伍,唯一一個小時的散步時間,也要隨身攜帶自己的幾本書。而說到底,散步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呼吸陌生書籍的氣息,讓自己的精神振作起來。總之,基恩的全部世界就是他的書籍,他人生的目的就是全力充實他的書庫,保護他的書籍。他曾為他那25000冊書籍上了幾次保險,但事後又對此感到無比的慚愧,因為「他不相信自己在25000冊圖書燒毀之後還有力量活下,所以對事後索取賠償費一點都不關心」。
基恩無疑是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同時他還是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漢學家」,光是東方語言,他就精通十幾門之多,至於掌握幾種西方語言,更是不在話下。他也是位名副其實的「漢學家」,「在那些中國的、印度的和日本的古老文稿中,凡有損壞或霉爛的地方,他都能設法把上下文連貫起來」。他發表的論文雖然甚少,但每篇論文都是經過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的,因為內容堅實、論斷嚴謹,所以他深得漢學界同行的欽佩,他的論文也成為他們背誦的典範。但是,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卻決意與現實世界徹底劃清界限。基恩認為「科學與真理是同一概念,人們唯有與世人隔絕,才能接近真理」。日常生活對基恩來說就是各種謊言的膚淺的組合。即使在專業領域,基恩的信條依然一樣,他從不會出賣自己的學問來獲取功名利祿,他謝絕各種專業學會的邀請,因為他認為那些所謂的學者坐在一起,並不是在研究什麼,更多的成分是在誇誇其談。
基恩無疑是一個典型的理想型書呆子。她甚至對人類最正常且普遍的感情也嗤之以鼻。他之所以同女管家結婚,不過是以為找到一個可靠的幫他料理書籍的幫手。他不是舉目無親,他有一個兄弟卻已經失聯多年,若不是駝背發出那樣一封電報,兄弟二人恐怕「老死不相往來」。正因為基恩的這種偏執、對現實世界的排斥,使他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越來越少,一旦發生接觸,他那道用知識、理性構築起來的精神防線便徹底崩潰。他的單純和無知如何在人性泯滅、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中苟活呢?結果就是他接二連三地被騙,並最終以自殺式的悲劇收場。
苔萊瑟:貪婪的現實主義惡魔
苔萊瑟肥胖不堪,醜陋無比,她的人生目標就是攫取更多的金錢,滿足她無邊的欲望。為了霸占基恩的財產,苔萊瑟機關算盡,打著「愛惜書籍」的幌子騙取基恩的信任,又迫使基恩同她結婚。達到目的後她立即原形畢露,迫不及待地對基恩的住所進行全方位的搜索,將他所有的銀行存摺和財產都握在自己手中,逼迫他為自己立遺囑。可是,這些數字並沒有令她感到滿足,於是她趁基恩不在家,自欺欺人地在基恩所立的遺囑上的錢數後面加上幾個她唯一會寫的「0」,並且把改變後的數字當作是實實在在的錢數,令人啼笑皆非。
除了對金錢的瘋狂追逐,苔萊瑟本能的欲望更是令人更是讓人不寒而慄。苔萊瑟結婚後的第一件事除了立即撕掉愛惜書籍的假面具外,就是迫不及待地向基恩求歡,這令基恩痛苦無比,只能躲在廁所哭泣。她甚至還在光天化日之下勾引家具店的店員,為滿足性慾,她更與看門人沆瀣一氣,公然同居。
苔萊瑟應當是個女魔頭,在她身上只有貪婪、無恥和邪惡,她的存在讓人們對那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社會境況有了更加深刻、形象的了解。
菲舍爾勒:滿口謊言的貪婪者
基恩被女管家掃地出門後,接觸到的第一個外面世界的人就是駝背菲舍爾勒。很不幸,他並非一個好人,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看他所處的地方就能知道他絕非善類,那是一個聚集了流氓、賭棍、妓女和騙子的「理想的天堂」。在這裡,空氣中「毫無例外地散發著人世間的臭氣」,人們醉生夢死,時刻窺視著身邊的人,看是否能撈到什麼好處,一旦發現有利可圖,就隨時準備著把他吞噬個一乾二淨。
可是單純的基恩並不知道,他深深地信任了這個滿口謊言的騙子。他先跟基恩大談女人的惡毒和貪婪,贏得基恩的同情;接著他又毫不費力地就了解到基恩嗜書如命的性格特點,於是他假裝要幫助基恩保護書籍,暗地裡卻想把他的錢榨乾。方法就是他故意告訴基恩有人在國營當鋪當書,基恩深信不疑,決定要把那些可憐的書籍統統收回來。其實,他掉入了駝背的陷阱,那些去當書的人全都是他雇來的,僅三天時間,他就成功地榨光了基恩身上所有的錢。而自始至終,基恩都蒙在鼓裡。駝背的出現令我們的「漢學家」顯得更加可笑,一個行走於街頭的地痞混混,竟將堂堂高智商學者騙得昏天暗地,實在可笑亦可悲。
普法夫:暴虐的看門人
看門人普法夫曾經是個警察,大概正是多年的警察生涯使他沿襲了暴虐的作風。他有一顆碩大無比的頭顱,所有的毛髮都是火紅的,連他濫發淫威的那顆巨大拳頭上都長滿了紅毛,因此他得到一個「紅色公貓」的綽號。在普法夫看來,拳頭是最可愛的東西,而他最主要的「職責」就是折磨他的妻女,並以此為樂。
雖然普法夫已經退休,但他政府「鷹犬」的本性已經滲透到他的骨髓里,他滿腦子的統治欲驅使著他隨時給每一個看似可疑的人一頓拳頭。他在門上裝了一個「窺視孔」,每天通過它觀察任何一個過往的小販和乞丐。大家於是紛紛躲避這間房子,並且必須服從他隨時的盤問和檢查,否則就得挨一頓揍。
他就像自己世界的一個國王,妻女不過是給他提供飯食和承受他拳頭的「物體」,苔萊瑟不過是他發泄獸慾的對象,而基恩則是他的「搖錢樹」,小販和乞丐們隨時會成為他鍛鍊或泄憤的沙包!
3.藝術特色
整部《迷惘》在情節上顯得怪誕離奇,被稱為一部「瘋子的人間喜劇」,然而,其人物形象都是有著深刻來源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1928年至1929年,卡內蒂兩次在柏林逗留,目睹那裡爾虞我詐、物慾橫流和金錢至上的社會現象,這讓他認為柏林就是一個「瘋子的世界」,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得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一片混亂,仿佛人間地獄。而這時的知識分子卻顯得十分軟弱,那些正直的不願同流合污又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知識分子,只好鑽進象牙塔,以躲避現實。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創作了《迷惘》。
《迷惘》的寫作手法十分高超,因為卡內蒂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和跌宕的情節來譁眾取寵,而是用樸實而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娓娓敘來,情節流暢自然,引人入勝。
藝術手法上,卡內蒂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的創作手法,藉助聯想、內心獨白和幻覺,在人物荒誕的思想活動中,製造出一個令人迷惘的朦朧世界,從而影射當時的社會現實。
《迷惘》的故事情節雖然引人入勝,但小說卻不以情節取勝,而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小說中的人物始終處在怪誕的聯想、內心獨白和幻覺之中,現實與幻想糅合在一起,撲朔迷離,正如題名迷惘。
在人物塑造上,彼得·基恩看似值得憐憫和同情,但他的迂腐和怪誕的想法與行為卻又使人感到啼笑皆非;苔萊瑟和看門人以及駝背騙子當然是令人可憎可恨的人物,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窺視著別人的財富,千方百計想把別人的財富攫為己有,但仔細想來,這不就是真實的社會,不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縮影。而這就是意識流的妙用,把他們的一切劣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然後通過這些人物的言行反映那個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內心獨白也好或思想情緒,都不是人們頭腦里先天固有的東西,而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里的反映,意識流的描寫就讓兩者自然得聯繫起來,從而引起讀者的深思。
《迷惘》生動地勾畫出在法西斯上台前歐洲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對資本主義社會作了無情的揭露,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