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阿萊克桑德雷·海洛於1898年4月26日生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塞維亞城,父親是個鐵路工程師。不過,海洛的童年是在南方的濱海城市馬拉加度過的,直到11歲,他才隨家人遷居到首都馬德里。在這裡,海洛幾乎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1913年,阿萊克桑德雷考入大學,攻讀法律和商業,畢業後當過律師,在一家工業公司任職。然而兩年後,他不幸得了一場重病,放棄工作後到鄉間養病。沒想到這次養病竟讓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養病期間,海洛思前想後,認為自己體力上不能再承受繁重的工作,決定從事文學創作。

  1928年,阿萊克桑德雷出版了處女作詩集《輪廓》,標誌著阿萊克桑德雷的詩歌創作進入第一階段。在這一時期,詩人在作品中主要表現了人與宇宙萬物的統一關係。其中《寂靜》、《生命》、《給一位故去女郎的歌》、《相愛》、《火》等詩作都是其中的名篇。1953年《最後的誕生》的出版標誌著這一階段的結束。

  這一階段,他相繼出版了散文詩集《大地之戀》(1929),詩集《如唇之劍》(1931)、《毀滅或愛》(1933)、《天堂的影子》(1944)、《獨處的世界》(1950)和《最後的誕生》(1953)等。其中《毀滅或愛情》於1933年獲西班牙國家文學獎。從此,海洛在西班牙詩壇的位置穩如泰山,1944年還當選為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

  1954年出版的《心的歷史》標誌著阿萊克桑德雷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後他又陸續出版了散文集《萍水相逢》(1958),詩集《畢卡索》(1961)、《在一個遼闊的領域裡》(1962)和《帶名字的肖像》(1965)等。

  1968年,詩集《終極的詩》問世,這標誌著阿萊克桑德雷的創作進入了第三階段。這一階段出版的詩集包括《海與夜的選集》(1971)和《認識對話》(1974)等。

  阿萊克桑德雷一生多病,許多作品都是他在病榻上完成的,但即使這樣,他也筆耕不輟50餘年,為世人留下了20餘部詩集和散文集,成為西班牙當代最負盛名的詩人,為西班牙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77年,由於「他那些具有創造性的詩作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並汲取了現代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阿萊克桑德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1984年12月14日,詩人在長期飽受疾病的折磨後終於得以解脫,在馬德里逝世。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輪廓》是阿萊克桑德雷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匯集了詩人從1924年至1927年間創作的詩作,共7章35首。這部詩集的題材十分廣泛,有歌頌自然美景的,如《泉水》、《光芒》、《風》,有懷念童年的,如《童年》,也有頌揚青春的,如《青春》、《情人》。這些詩看似樸素無華,形象簡單,實則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詩人進入第二個創作期,開始轉變關注點,從以往的對自然景色、宇宙萬物的關注轉向人類本身,開始立足現實生活和人類歷史,呼籲人與人之間應該通過愛來推進相互交流、相互團結,反映出詩人對人生的眷戀和希望,平靜之中也不乏一絲孤寂和悲涼。這個階段,詩人已經不再注重詩韻格律,而是採用較為簡潔明朗的表達方式,語言也通俗易懂,更易於同讀者的心靈溝通。例如在詩集《帶名字的肖像》里,詩人還第一次以老練而傳神的筆法對一些人物進行了一次生動、形象、詼諧、幽默的描述,極具突破。

  詩人創作的第三階段,已經年近古稀,因此詩作多了一些對生活、歲月及死亡等觀念的反省和沉思。這時的詩形式更加生動、活潑,不受韻律或節奏的約束,總是在平實、冷靜的對話中展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人生態度,蘊含哲理、寓意深刻。

  2.經典聚焦

  《毀滅或愛》處於詩人第一階段的創作,它連同《天堂的影子》、《獨處的世界》都是關注人和宇宙的和諧的,由此促成了「天人合一」,而這就是愛,是人對自然萬物的愛。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就是愛與被愛的和諧一致。正因如此,《毀滅或愛》中寫的大多都是山岩、星體、河水、樹木、人,是由一個從無機物到動植物再到人的過程。無論是馬德里周圍的丘陵還是馬拉加的大海,抑或是微笑的昆蟲或可怕的獅子,萬事萬物都在詩人的筆下人格化了。如此,我們來看一首人格化的詩《我要知道》:

  快告訴我你存在的秘密,

  我要知道石頭為什麼不是羽毛,

  心為什麼不是嬌嫩的樹苗,

  在兩條血管似的河流之間死去的小姑娘,

  為什麼不像所有的航船那樣奔向海洋。

  我要知道心是不是岸或雨,

  是不是兩人互相微笑時撇在一邊的東西,

  或者是兩隻手的新的分界,

  它們緊握著不可分割的熾熱的身體。

  花朵,峭壁或疑問,渴望、太陽或皮鞭:

  世界是一個整體,岸和眼瞼,

  當黎明努力滲入白天,

  黃鳥在雙唇間安眠。

  《毀滅或愛》共包含詩作54首,其中39首都談到了某種動物,而且他筆下的動物都像岩石和陽光一樣純潔:「老虎的眸子閃爍著樹林靈活的火光」,「沒有防禦的羚羊宛似新生灌木柔軟的枝條」,「雄鷹的威嚴與高貴猶如浩瀚的大海」。從老虎到甲蟲,都是大自然製作的完美的標本。然而詩人以為完美並不意味著沒有矛盾和衝突,正如有陽光就會有陰影,有懂得愛的人便會有不懂得愛的人,而那些不懂得愛的人,詩人稱其為昏睡者或死去的人。

  在《毀滅或愛》中,對月亮、大海、太陽的描寫不勝其數,更不要說天空、田野、夜色、黎明、樹木了。是的,詩人摒除了城市的美麗壯觀,一心一意關注自然,同時不忘指責人類對環境的摧殘和破壞。當然,在詩人所處的那個年代,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環保意識,因為他只是出於一種對宇宙對自然的本能的熱愛。這種愛如此難能可貴,正如他所認為的那樣,無論太陽、星球、岩石、樹木還是獅子、羚羊、蒼鷹、蝴蝶,唯一能使他們和諧共處的便是愛。詩人渴望的正是無限的自由,在他的意識里,愛、恨、憤怒、毀滅既是一體,又是相互轉化的,「盤踞的蛇宛似熾烈的愛」,正應了詩集的題名《毀滅或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