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奈莉·薩克斯於1891年12月10日生於柏林一個富有的猶太工廠主家庭。15歲時,薩克斯讀完瑞典著名小說家塞爾瑪·拉格洛夫的《游斯達柏林世家傳奇》後,與她進行了通信交流,開始了長達35年的友誼。17歲時,薩克斯便開始學習創作詩歌、小說和戲劇。1908年,薩克斯隨全家去一療養勝地度假時,邂逅一個40歲男子,很快陷入熱戀,然而這段戀情註定將無疾而終。初戀之後即失戀,17歲的薩克斯為此自殺未遂,從此終身未嫁。
1921年,薩克斯出版處女作《傳說與故事》,其中無論從取材還是風格上,都被認為是對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創作風格的模仿之作。
1930年,薩克斯的父親去世,家境日趨貧寒。1933年後,薩克斯經歷了納粹非人的統治和排猶恐怖,歷時7年,飽嘗辛酸和苦楚,曾一度喪失語言能力。最後於1940年5月才在女友和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幫助下逃離德國,到了瑞典的斯德哥爾摩。1952年薩克斯加入瑞典籍,並在斯德哥爾摩一直生活到1970年5月12日病逝。
在德國期間,薩克斯曾創作過一些作品,這些作品在《柏林日報》及猶太文化團體辦的報刊上發表過一些,她創作的木偶劇也曾上演。不過,薩克斯的創作生涯是在逃亡瑞典以後才開始的。當她終於到達斯德哥爾摩時,拉格洛夫已去世,薩克斯舉目無親,先後做過洗衣婦、抄寫員,在掌握了瑞典語之後,就以互譯瑞典語和德語詩歌為生。1943年8月,她得悉17歲時的初戀在納粹集中營中遭到殺害後,再次拿起創作之筆。這年冬天,她的創作達到了第一個高潮,詩集《在死亡之屋》成為他的成名作,另外還創作了詩劇《艾莉》。
1946年,薩克斯的第一本詩集《在死亡之屋》出版。這本詩集是為了「獻給我死去的兄弟姐妹」,收錄了《哦,屋上的煙囪》、《哦,哭泣的孩子們的夜晚》、《死去的孩子說》、《是血的什麼秘密》、《為逝去的未婚夫祈禱》、《我真想知道》、《孤兒合唱曲》和《死者合唱曲》等詩篇。這些詩篇用深沉、形象的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猶太同胞們所經歷的苦難。
在此之後,薩克斯又相繼出版了《星光黯淡》(1949)、《度日如年》(1956)、《無人再知曉》(1957)、《逃亡與變遷》(1958)等詩集。在這些詩集中,再一次展現了苦難、迫害、流亡和死亡的歷程,顯示出詩人把受難的猶太人擴展為受難的人類這一更廣泛的概念。
1950年,薩克斯的母親逝世,她再次經歷人生中另一個重大打擊。此後,薩克斯飽受幻覺、迫害症、妄想症的折磨,甚至在精神療養院接受了長達幾年的治療。不過,住院期間,她也從未停止創作。1954年,薩克斯開始同保羅·策蘭通信,二人甚為投機。他們同樣經歷過納粹的迫害,有著猶太人共同的歷史命運,對基督教和猶太傳統教義的神秘主義都十分感興趣,同時對語言都有著無比的信念。策蘭曾說過:「在逝去的一切中,只有一樣東西是依然可以把握,親密可靠的:語言。」1960年,薩克斯曾到巴黎拜訪過策蘭一家,這也是她唯一的一次拜訪。
薩克斯的晚期作品有《進入無塵之境》(1961)、《死亡歡慶生命》(1961)、《熾熱的謎》(1964)、《晚期詩集》(1965)、《尋覓者》(1966)等詩集。此外還出版了詩劇集《沙上的符號》(1962)等。這一時期她詩作的特點是具有泛神秘主義的傾向,其思想內容已從現實性趨向神秘性,藝術手法則從寫實派轉向現代派。
薩克斯曾獲得過多個獎項,如1959年的瑞典廣播電台抒情詩獎和德國工業聯合會文學獎,1960年的德羅斯特·許爾斯霍夫文學獎,1961年的多特蒙德文學獎和1965年的德意志書業協會和平獎等。1966年,她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一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薩克斯的第一本詩集《在死亡之屋》是在她移居瑞典後創作的,當時她聽聞一個噩耗,即自己17歲時的初戀在德國集中營遭到殺害,於是再次提起筆開始創作。因此,這本詩集可以算作一本祭奠之歌,其中所收錄的詩篇,皆深沉無比,將那個時代猶太人所遭遇的苦難描述出來。詩集所指的「屋主」本該是人,可死亡卻成了這兒的「屋主」,人只不過是從門進從煙囪出的「過客」。詩人用這樣的錯位寫盡了這齣悲劇中的荒謬性,就連一些極普通的詞也都隱含著血淋淋的毒。
《艾莉》是一部用抒情敘事詩寫成的戲劇,寫於詩人在獲悉納粹慘無人道地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後。當時詩人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僅用了幾個晚上便一氣呵成。這部戲劇的副題是「一出關於以色列的苦難的神秘劇」,說的是猶太小孩艾莉在目睹父母被抓後吹奏風笛祈求神的幫助時,被一名德國士兵殺害了。這一幕被具有正義感的鞋匠馬可見證,於是發誓要為艾莉報仇,然而當他在森林中遇見那個罪犯正想舉槍射擊時,那名恐懼萬分的納粹士兵卻精神崩潰,癱死在地。在結構上,這部作品如同中世紀奇蹟劇一般簡單;但在主題上,它描繪了一個沒有信任和良知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天真成了邪惡的犧牲品。這部劇受到猶太神秘主義的影響,充滿憂傷和神秘主義色彩,而且將語言、音樂、動作和舞蹈融合成一體,具有結構嚴謹的古典戲劇特點,同時又運用了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這部劇一經發表就受到高度好評,後被改編成廣播劇、話劇、歌劇演出。
薩克斯之後的一系列創作也圍繞著展現苦難、迫害、流亡和死亡的歷程這一主題,不同的是詩人有意將猶太人的苦難提升為全人類這一苦難。詩篇在更廣袤的空間和更悠遠的時間中展開,用雋永的比喻對人類的痛苦和並非無望的命運作了深沉的傾訴。這一時期,她的詩開始從情感的奔放趨向理性的凝思,從斑斕的形象趨向抽象的思維。其中詩集《星光黯淡》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裡面的《黑夜、黑夜》、《約伯》、《哦,我的母親》、《你坐在窗口》、《地球之名》等均成為名篇。這些詩篇的主題均離不開逃亡和殺戮,全詩並無韻腳,只是通過自由流暢而又節奏強烈的語句構成,語言顯得極其意象化,以一種陰沉、悲傷的幽深美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薩克斯晚期的創作特點是具有泛神秘主義的傾向,其思想內容已從現實性趨向神秘性,藝術手法則從寫實派轉向現代派。作品整體感覺神秘而空靈,語言模糊,結構鬆散,變幻莫測,猶太神秘主義的意象貫穿其中,令人難以解讀。詩作中所提及的並非只有猶太教,還有基督教、佛教乃至喇嘛教中的一些人物,如此看來,詩人所認可的神僅僅是一種精神表徵,它當是超然的、宇宙性的,她所渴望的是讓塵世萬物回歸超自然的境界。
2.經典聚焦
哦,我的母親
哦,我的母親
我們,住在一個孤兒星上面———
我們發出最後的嘆息
被推向死亡的人的嘆息———
灰沙常在你腳下閃開
而讓你孤獨———
在我懷抱之中
你玩味著以利亞
遍歷的秘密———
那兒沉默在說話
誕生和死亡在出現
四大要素有著不同的混合———
我的手臂托住你
像木頭車子載著升天者———
流淚的木頭,由於
很多的變化而破裂———
哦,我的歸客
秘密被遺忘掩覆———
我卻聽到新的消息
在你的增長的愛情里!
這首詩題為「母親」,實則控訴納粹屠於1943年對猶太人進行的那場大屠殺,其中有幾個耐人尋味的意向,如以利亞,四大要素等。以利亞是猶太人的大先知,他曾反對亞哈王崇拜巴力。耶和華叫他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又叫他去住在西頓的撒勒法。王后耶洗別要殺他,他又逃往何烈山,後來耶和華用旋風接他升天。
四大要素,是指水、土、風、火。古人認為土、水、風、火是組成宇宙一切物體的四大要素,亦稱四行。
讀這首詩,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豐富的想像力。大屠殺可以說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力,但從另一個維度來說,大屠殺又是這樣一個真實而殘酷的史實,由此詩人又最怕失去想像力。因為想像力賦予了詩人對全世界一覽無餘的眼力和對他人生活經驗的同情性想像,去除那些未經反思的歧視和仇恨,以同情的態度去拓展生活和經驗的邊界。讀薩克斯的作品,我們看不到一句仇恨或者詛咒的語言,她對劊子手和幫凶從不咒罵、不報復,不說他們一句話,卻只說「我的母親」、「孤兒星」、「最後的嘆息」、「流淚的木頭」,等等,讓你從母親的悲哀中體會那場慘絕人寰的屠殺,勾起人們的記憶。
薩克斯的詩歌發揚了詩性智慧,她對正義展開一場「強烈的感覺力和廣闊的想像力」,她以一種顧全大局的方式去思考,在「想像」中了解每一個公民的內心世界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從而對未來做出深邃的愛與美的詩意想像。「哦,我的歸客/秘密被遺忘掩覆———我卻聽到新的消息/在你的增長的愛情里!」薩克斯的詩歌樹立了一個新標杆,她將受害者、施害者及目擊者的聲音錄進歷史的回音壁不停地循環播放,讓人們在不忘歷史的同時,包容仇恨、化解仇恨,書寫全新的歷史新篇章。而這就是作為母親的寬容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