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聖·瓊·佩斯,原名阿列克西·聖·萊熱,於1887年5月31日生於西印度群島的法屬瓜德羅普島。父親是個種植園主,家境富裕,佩斯因此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佩斯從小就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又熱愛廣泛,自然成長為一個博學多才之人。

  1899年,佩斯所居住的瓜德羅普島發生強烈地震,佩斯隨父母返回法國。起先,佩斯在大西洋庇里牛斯省的省會波城學習,1904年才考入波爾多大學攻讀法律。1905年,佩斯開始服兵役而暫停學業,1907年父親去世,又停學一年,結果直到1911年,佩斯才得以大學畢業。同年,佩斯以聖·萊熱的名字發表了第一本詩集《讚歌集》。

  1914年,佩斯任職於法國外交部,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一開始,他只是外交部的隨員,1916年起派往中國,先任法國駐中國使館秘書,接著又任上海領事館領事,直至1921年又被派往美國華盛頓,擔任參加裁軍會議的法國外交部部長的亞洲事務顧問。在華期間,佩斯到過中國的東北、西北,並穿越大沙漠。

  1922年,佩斯調離美國返回法國,先後任外交部辦公室主任、外交部政策司司長、外交部秘書長等職,多次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1924年,佩斯發表長詩《阿納巴斯》時,第一次使用聖瓊·佩斯作為筆名。

  1940年,佩斯的政治生涯宣告結束,原因是他強烈反對法國政府與納粹德國妥協,並譴責《慕尼黑協定》,結果遭到政府的撤職,從此流亡美國,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任文學顧問。這時,他的法國國籍遭到維希政府的剝奪,他位於巴黎的寓所也遭到查抄。

  佩斯的流放一直延續到了「二戰」結束,屆時他才恢復了法國國籍和外交公職,但他仍居留在美國,並從事文學創作。在漫長的沉默期後,佩斯於1944年出版詩集《流亡》,包括四首長詩:《流亡》(1942)、《雨》(1943)、《致異邦女友詩一首》(1943)和《雪》(1944)。

  此後,佩斯展開一段遊歷生涯,游遍南北美洲各地,直到1957年才返回法國,那時他同自己的祖國已經闊別17年了。他選擇住在地中海濱的吉安半島上,但多數時間仍住在美國。

  1957年,佩斯出版了長詩《海標》,由四部分組成:《祈求》、《唱段》、《合唱》和《獻詞》。1958年,佩斯和美籍女士杜拉斯·羅素結婚並繼續從事文學創作。佩斯的詩作包括《風》(1946)、《紀事詩》(1960)、《群鳥》(1962)、《已故情人所吟唱的》(1969)、《二分點之歌》(1971)等。

  1975年9月20日,佩斯在吉尼斯病逝。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佩斯的詩歌創作活動從1911年就開始了,那一年他以本名發表了詩集《讚歌集》,包括一首《家門即景》和三組詩:《克羅采畫集》、《讚歌組詩》、《喜慶童年》。另外還有一組詩在初版之後以《諸王的榮耀》為書名單獨印行。

  《家門即景》是一首名副其實地描寫回家情景的詩;《克羅采畫集》是一組短詩,表達了他對兒時生活的熱帶群島的懷念之情;《讚歌組詩》和《喜慶童年》同樣描寫的是對童年的追憶和懷念。

  1924年發表的長詩《阿納巴斯》是佩斯於l920年6月至l921年3月在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觀內完成的,當時他還是一名駐華外交官。全詩分十章,另外還有序曲和終曲。這首長詩已經脫離了早期作品的主題,而表達了一種不斷開拓的進取精神,歌頌了人類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在手法上也同早期的創作有所不同,比較起來,《讚歌集》清晰易懂,而《阿納巴斯》更注重用「想像的邏輯」來直接表現生活的經歷和情感。縱觀佩斯整個創作道路,這部長詩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經發表,歷史引起了世界文壇的轟動,奧地利的里爾克、英國的托·斯·艾略特和義大利的翁加雷蒂等都紛紛著文大加讚賞,這首詩隨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在經過那樣一段不堪的過往,佩斯長期沉澱的思緒終於得以爆發,1944年出版了詩集《流亡》。流亡包括《流亡》、《雨》、《致異邦女友詩一首》和《雪》。《流亡》描寫的像是詩人在「二戰」時期的流亡生活,也有人說那只是一種抽象,感嘆的是人類的境遇;《雨》讚嘆了雨作為萬物再生的力量,在人們中間起到的調和作用;《雪》中也讚嘆了雪能為人們帶來歡樂、輕鬆的力量;《致異邦女友詩一首》則表達了詩人對一位西班牙女友的懷念。其中《流亡》曾被艾略特親自譯為英文,並將它傳送到英美各國。

  1957年出版的長詩《海標》是佩斯在構思7年後而迸發出的靈魂之作,成為他後期的代表作。《海標》由不同形式的四個部分組成,即《祈求》、《唱段》、《合唱》和《獻詞》,是一首雄渾有力、結構奇巧、歌頌大海的散文濤。《海標》象徵著詩人與海的結合,是詩人受到偉大自然力的啟發後寫成的作品。

  2.經典聚焦

  《阿納巴斯》是一部歷史文化詩作,也是一部完整地以記游為題材的英雄史詩,它著重記述了詩人進行遠征、征服戈壁沙漠和尋覓通往西方道路即絲綢之路的三個重要方面。

  《阿納巴斯》是佩斯在北京西郊的一所道觀里潛心完成的。傳統的中國道教思想不但豐富了佩斯的中國知識,更讓他從中汲取到了新的文學滋養,無論是人生觀和世界觀上都得到一個空前的升華。所以,若是論抒情的形象和手法,《阿納巴斯》都離不開古老東方的一個「道」字。在濃重的「道」的神秘氣息里,佩斯與天宇達成了心靈上的交融與碰撞,阿納巴斯由此迸發而出。

  在結構上,《阿納巴斯》也效仿了中國人的古老哲學,即將天、地、人三者結合起來又彼此獨立。作品中的主人公,時而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時而究天人之關係,或探詢宇宙之奧秘,構成一副活生生的宇宙圖。

  除終曲和首曲外,全詩共分十章,前五章描述異邦人在大地上不停地遠遊,由南向北,由東及西,後五章則更像登天之後的異邦人仿佛再次回到大地進行了一場神遊。詩中所寫的「遼闊的、無記憶的牧草之鄉」是詩人出遊的地點也就是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同時也是詩人認知的世界和自我探索的理想空間。佩斯對詩中所提到的遠遊是進行了實地考察的,呼倫貝爾草原和戈壁之行都為他開闢了廣闊的哲學思考空間,使他最終從審美的角度在沙漠與「綠色天國」之間找到了一個靈魂的契合點。

  正如詩人自己說過的那樣,這部史詩來自於一個意為「內心探險」的普通詞源,有著地理上的和精神上的雙重含義。地理上講,它就是異邦人由海濱向著內陸的戈壁和草原遠征的故事;而從精神上講,它又是一部抒懷之作。「天空一望無垠,地上不見任何駝鞍。這是塞特之地,這是掃羅之地,這是秦始皇之地。」儘管過去的風流人物都已消逝,但他們的思想和為後世留下的遺蹟還在,始終鼓勵著人不斷進取、不斷開創。正如詩篇最後的尾聲所寫的那樣:

  我的駿馬在落滿斑鴻的樹前止步,

  我打著清脆的口哨,

  江河所堅持的允諾只是讓你到彼岸去,

  早晨那生機勃勃的葉子,

  便是勳章的形象。

  不是斯人多愁善感,帶著審慎和恭謹,

  在同一棵將下頜依在啟明星上的參天古樹進行著精神交流,

  他覬覦地看到那星空的深處,

  有無數巨大純粹的事物在快活地翻騰……

  我的駿馬在發著布穀之聲的樹前止步,

  我打著如此清脆的口哨……

  和平屬於那些假如他們死卻了就不會看到今天的人。

  但人們得到了我的詩人兄弟的消息,

  依然寫下那十分溫柔的詩章,

  有的人對此已經似曾相識……

  《阿納巴斯》一經發表就引起了世界文壇的轟動,它無疑是一部巨作,就其所歌頌的偉大的大地財富,和其所徵引的浩繁的社會風俗、宗教禮儀和對遙遠的往事回憶,它都可以同《荷馬史詩》和《戰爭與和平》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