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溫斯頓·邱吉爾,於1874年11月30日誕生於英格蘭牛津郡的布倫海姆宮。邱吉爾家族是英國的名門望族,祖父是公爵,父親倫道夫·邱吉爾是位政治家,曾任財政大臣,母親則是美國一位百萬富翁的女兒,擅長音樂和繪畫。少年時代的邱吉爾很少得到過家庭的關愛,父親忙於政治,母親則沉湎於交際,因此邱吉爾只與他的保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1881年,7歲的邱吉爾被送入一個貴族子弟學校讀書,成為學校中最頑皮、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常遭到老師的體罰,以至於到了不得不轉校的地步。1888年,邱吉爾進入哈羅公學就讀,雖然成績依然不佳,但父親倫道夫勳爵發現兒子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素質,於是決定將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893年8月,邱吉爾進入該校的騎兵專業學習。

  兩年後,邱吉爾的父親由於在政壇上不得志,抑鬱而終。同年,他於軍校畢業,被分配到第四驃騎兵團任中尉。10月份,邱吉爾利用假期約朋友親赴古巴體驗西班牙和古巴當地人民起義的戰爭。此時,邱吉爾被英國情報部門看中,要他負責收集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槍彈的情報。正巧《每日紀事報》聘請他為隨軍記者,邱吉爾便藉此身份留在戰場。11月,邱吉爾親身歷經了戰火,並得到一枚西班牙紅十字勳章,而後返回英國。這次古巴之行,帶給他的最大收穫就是,讓他迷上了寫作和記者生活。

  1896年,邱吉爾被調往印度,在那裡閱讀了大量的歷史、哲學作品。一年後,印度北部部落爆發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邱吉爾立即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在此基礎上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

  1899年,邱吉爾辭去軍職,前去南非採訪戰爭新聞。這次勇敢的表現,讓他於翌年躋身國會,成為議員,此後在幾屆內閣中擔任過商務大臣、內政大臣、海軍大臣等職。

  1929年至1939年期間,邱吉爾遭遇政治上的低谷期,於是專心從事寫作,但他早已看出希特勒的野心,主張聯蘇制德,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二戰」終於爆發,一貫主戰的邱吉爾再次得到啟用,1939年9月便進入內閣任海軍大臣,1940年5月出任戰時聯合內閣首相兼國防大臣,結成英、美、蘇聯盟,領導英國軍民抗擊德國侵略,直至取得戰爭勝利。1945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邱吉爾丟掉首相職務,直至1951年再次就任首相。1954年4月,邱吉爾正式退休,1965年1月24日,這位偉大的戰時首相在倫敦逝世。

  邱吉爾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歷史著作和傳記作品,有許多已經成為經久不敗的經典。最早的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邊境之戰插曲》(1898)以及描寫蘇丹戰爭的《河上的戰爭》(1899)。1900年,邱吉爾出版了唯一的長篇小說《薩伏羅拉:蘿拉尼亞革命故事》。接下來,在他成為國會議員後,又寫了兩本有關非洲英布戰爭的書:《伊恩·漢密爾頓的進軍》(1900)和《我的非洲之行》(1908)。

  1906年,邱吉爾為父親樹碑立傳,出版了兩卷本的《倫道夫·邱吉爾勳爵傳》。在此期間,他還發表了幾本政論和演講集,如《布洛德利克先生的軍隊》(1903)、《為了自由貿易:演講集》(1906)、《自由主義和社會問題》(1909)等。

  直到1923年,他又出版了五卷本的巨著《世界危機》,描繪了當時最重要的世界性事件。於1933年到1938年間,他出版了四卷本的《馬爾巴羅:他的生平和時代》及一些敘述他本人生活和隨想的作品,如《我的早年生活:不斷奔波》(1930)、《隨想與奇遇》(1932)和《當代偉人》(1937)等。

  1948年到1953年,邱吉爾潛心著作,寫出了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這套書成為他的代表作,不但再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貌,還充分顯示出邱吉爾的散文風格和語言技巧。1956年到1958年,他又出版了四卷本的《英語民族史》,還寫有散文集《繪畫陶情錄》(1948)。

  1953年,「由於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人的崇高價值的傑出演講」,邱吉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邱吉爾的第一部作品是《一八九七年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邊境之戰插曲》。在這部作品中,邱吉爾是站在殖民主義者的立場上,反映了遠征軍鎮壓印度部落的情況;同時還對英國的國防制度和英國駐紮在印度的高級將領提出批評,雖然這引起了當時駐印英軍司令部和倫敦軍事部門的不滿。

  同年,他完成了一部名為《薩伏羅拉》的小說。這是一部傳記體小說,描寫的是地中海上蘿拉尼亞國,發生的一場人民與獨裁統治者的內部鬥爭的事,結局是反動政權覆滅,但人民鬥爭的成果又受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威脅。當然,這部小說中的蘿拉尼亞國純屬虛構,卻真實反映了英國政治生活中的某些特點。小說主人公薩伏羅拉是一個人民領袖的人物,專門反對獨裁統治,但同時他也憎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個人天性狂暴、強悍、勇猛,這決定了他不安分的本性,只有動盪不安的生活才能滿足他。這部作品其實帶有一些自傳色彩,比如主人公薩福羅拉其實就是邱吉爾自己的寫照。

  《河上的戰爭》敘述了作者親自參加過的蘇丹戰爭,再現了英國征服埃及和蘇丹的歷史。作品中,作者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譴責了英國軍隊及其統帥基奇納將軍在蘇丹的野蠻行為,將他們侮辱蘇丹起義領袖馬赫迪的陵墓和遺體的行為看成是極其卑劣的。同時,作者還批評了英國人虛偽的宣傳,從客觀上揭露了殖民主義的本質。

  2.經典聚焦

  1945到1951年間,邱吉爾寫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這套書是根據他作為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的親身經歷而完成的。全書共6卷,約合中文360萬字。在回憶錄中,邱吉爾作為盟國三巨頭之一,他得以站在最高點俯瞰二十餘年的全球局勢,分析、展現了戰爭的起因和各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以及戰爭進程的各個階段,同時涉及多國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和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

  從邱吉爾本人的經歷看,他親身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得知其爆發前後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參與者或知情者。作為英國的戰時首相,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第一手資料,所以,有他親自撰寫,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在寫作態度上,邱吉爾也是力求客觀公正的,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歷史的真實客觀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序言中,他這樣說:「我恪守我的一個原則:對於在戰爭或政策上的任何措施,除非事前我曾公開或正式發表過意見,或提出過警告,我決不作事後的批評。……本書記下了那些誠實而善良的人的行為,但願不致有人因此而輕視他們,卻不去捫心自問,不檢討自己履行公職的情形,不吸取過去的教訓作為他自己的未來行為的借鏡。」邱吉爾雖然以反共著稱,但對於「二戰」時蘇聯吞併其西面鄰國領土一事,仍能保持客觀冷靜地態度來評判此事。

  邱吉爾在寫回憶錄的過程中,還利用了大量的檔案材料,正如他所言,「竭盡所能極其謹慎地核實材料」。這些材料包括大量的官方和私人的檔案材料,如政府的備忘錄、官員們的報告、議會裡的發言、政治人物之間的通信、紐倫堡軍事審判中德國戰犯的供詞等,其中很大一部分均是直接引用的。這些材料是一般人難以接觸的,正因為此,更顯得他的回憶錄價值不菲。

  當然,回憶錄更是研究邱吉爾這位政治偉人本身的重要史料。眾所周知,邱吉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英國政治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又是一個頑固的帝國主義者,這些均體現在他的回憶錄中。

  1953年,邱吉爾「由於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捍衛人的崇高價值的傑出演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有時會作出一些驚人的決定,就拿這次來說,那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者達25人,包括英國人福斯特、美國人海明威、冰島人拉克斯內斯和西班牙人希梅內斯,均是不可小覷的作家。而邱吉爾竟然在這些文學大師中脫穎而出,正如授獎詞中所說,「一項文學獎本來意在把榮譽給予作者,而這一次卻相反,是作者給了這項文學獎以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