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於1889年4月6日出生於智利北部科金博省比庫尼亞城艾爾基山谷的一個小鎮,原名盧西亞·戈多伊·阿爾卡亞加。米斯特拉爾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以致未能上學。然而米斯特拉爾並未放棄求學,後邊自學,邊向做小學教師的異母求學。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她9歲便開始練習寫詩,14歲已經開始發表詩作。

  1905年,米斯特拉爾進入短期訓練班進行學習,畢業後開始在家鄉做小學教師。1906年,米斯特拉爾在拉塞雷納的坎特拉小學任教時,認識了鐵路職員羅梅里奧·烏雷特,兩人互生愛慕並確認戀愛關係。20歲時,這個年輕的姑娘下了一個重要決定,她要嫁給這個鐵路職員。然而就在那一年,性格內向的烏雷特另有所愛,總之他辜負了她。11月的一天,他用槍擊中自己的頭部,自殺了。從此,年輕姑娘陷入了無盡絕望的境地。她質問蒼天,詛咒大地,為何在她身上這樣的不幸。從此,在那個貧瘠而枯黃的智利山谷中,響起了一個偉大的聲音,這個聲音將變得異常嘹亮,震撼全世界。

  米斯特拉爾將無盡的悲情轉化為了文學創作,她的詩作噴瀉而出,一位本來無足輕重的鄉村小學教師開始登上了她的文學征程,並一步步登上了拉丁美洲精神皇后的寶座。

  當然,對死者的深切懷念和自身的憂傷感伴隨著她的創作,成了她初期詩歌創作的題材。《死的十四行詩》(1914)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1918年到1920年,米斯特拉爾任阿雷納斯角女子中學校長,1921年被調至首都聖地亞哥,主持聖地亞哥女子中學。在教育工作上的成就,讓她收穫極大的聲譽,1922年,她應邀前往墨西哥加入該國的教育改革行列。同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西班牙研究院出版了她第一本詩集《絕望》。《絕望》成了米斯特拉爾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她的代表作。

  1924年,米斯特拉爾離開墨西哥開始了一段遊歷生涯,先後去了美國和歐洲。遊歷途中,從未間斷創作,同年出版了第二本詩集《柔情》,獲得較高的評價。1930年,詩人發表了《藝術十原則》,總結了自己前期的創作經驗。文章指出,美就是上帝在人間的影子,美是指靈魂的美而不是物質的美,美即是憐憫、同情和安慰。《藝術十原則》的發表證明她對文學創作有了新的認識,自此以後,她的詩作內容和情調都開始有所變化,從個人的憂傷轉向人道主義的博愛。

  1938年,米斯特拉爾出版了第三本詩集《有刺的樹》。1955年出版了詩集《壓榨機》,匯集了詩人晚年創作的詩篇共70多首。從這些詩篇不難看出,米斯特拉爾已經完全擺脫那種纏綿悱惻、悲哀傷感的個人感情上的束縛,而成為一名全新的詩人,從更廣闊的角度去表達自己對生活對祖國更深切的摯愛。

  自1932年起,米斯特拉爾進入外交界,先後任駐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美國等國的領事,晚年擔任過駐聯合國特使,曾獲得智利、法國、義大利、阿根廷、厄瓜多和巴西等國政府的嘉獎,被譽為傑出的外交家。

  然而,排除繁忙的外交生活,她依然堅持詩歌創作,寫出數百篇優美雋永的散文,如《母親》、《龍舌蘭》、《歌聲》等,除此之外,她還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貢獻,寫了不少關於文化和世界和平的文章,其中深刻表達了她對人類命運和世界前途的關切。

  米斯特拉爾晚年客居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57年1月10日,米斯特拉爾因癌症病逝於紐約。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死的十四行詩》是米斯特拉爾早期代表作之一。三首以愛情和死亡為主題的十四行詩,是為悼念自己那未婚情人的嘔心瀝血之作。全詩以哀婉悽惻的格調、真摯動人的感情和清新流暢的詩句展示了詩人失去戀人而陷入絕望的心境,傾訴了詩人無限悲傷、痛苦、惆悵、失落的心情。該詩在1914年聖地亞哥的「花節詩歌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受到智利詩壇的一致好評,在讀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的成功直接令米斯特拉爾走上了詩歌創作之路。

  《絕望》是米斯特拉爾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她的代表作。這本詩集共分7章,五章是詩歌,分別為《生活》、《學校》、《童年》、《痛勘》、《大自然》,另兩章分別是散文詩和短篇小說。

  此詩集之所以題名《絕望》,仍源於米斯特拉爾那場突如其來的愛情悲劇。後來,詩人自己回憶這一詩集的創作經歷時如下道:「在這一百首詩中,留下了一個淌著血的痛苦的過去,那時連詩歌都淌著血,以減輕我的痛苦。」這篇詩集題材廣泛,但主要是對自己愛情悲劇的回憶和傾訴,真實地表達了少女對愛情的憧憬、渴望和初戀的感受,也深切地表現了戀愛中的歡樂、妒忌和痛苦,直至對愛情的絕望。其中也不乏一些歌唱鄉村教師的工作,及學校生活的詩篇,還有吟詠母親的慈愛、兒童的天真以及讚美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的。

  《絕望》中的詩情真意切,深沉細膩,流暢自然,真實地表達了詩人親身的感受、強烈的情感,具有清新而深邃的意境,突破了歐洲現代主義對拉丁美洲詩歌的束縛,開創了新的一代詩風,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刺的樹》是詩人第三本詩集,也是詩人已經開始擺脫纏綿悱惻的情感創傷的最佳證明。這本書詩集收有搖籃曲、小夜曲、風景詩、敘事詩等60多首,題材廣泛,主要讚美大自然,歌唱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為廣大窮苦人民的不幸大聲疾呼。詩篇節奏流暢明快,語言樸實自然,其中也有個別詩篇受超現實主義影響,較為晦澀費解。

  《壓榨機》,匯集了詩人70多首晚年的詩作。在這些詩篇中,米斯特拉爾作為一個新型的詩人,表達了她對智利和智利人民的熾熱感情。其中不少詩篇,音樂節奏感明顯。

  2.經典聚焦

  《柔情》中的詩篇大多是獻給母親和兒童的,她以真摯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讚美、崇敬以及對兒童的愛心和柔情。在風格上,《柔情》同《絕望》大同小異,較多地運用了經過提煉的民間語言,樸實易懂,朗朗上口。

  米斯特拉爾雖一生未嫁,也從未做過母親,但因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所以情感世界裡,母親那勤勞、堅毅的品格給她以深刻的影響,正是從堅強的母親身上,她感受到母愛的博大和神聖。

  在詩中,詩人以女性獨到的眼光和體驗,描寫了從兩性相愛,到組建家庭,再到受孕生產整個過程中女性的心理變化,特別強調了母愛的廣博和女性崇高的犧牲精神。

  哦,不,上帝怎能讓我的乳房的蓓蕾枯乾,

  在使我腰圍膨脹之時

  整個山谷里還有誰比我更窮困,

  如果我的乳房不曾變得潤濕。

  一如婦人們放在門外取夜露的水瓶,

  我把我的乳房放在上帝之前,

  我替它取了新的名字,

  我叫她灌注者,

  我向她祈求豐富的生命汁液,

  饑渴地期待著,我的兒子即將到來。

  詩篇傳遞出這樣一種思想,即女性自受孕之日起便開始了最偉大的犧牲。她們即將從少女變成一名母親,於是日夜禱告,願上帝賜予她充足的奶汁。如果作為母親連這點都不能給予自己的孩子,她發誓她將成為整個山谷中最貧困的人。她們始終關心愛護著下一代,把自己所遭受的痛苦深埋心中,一心只為腹中胎兒的幸福祈禱。

  詩人以女性受孕、懷胎、分娩過程為主線,將女性孕育生命的種種體驗精確地描述出來,很少涉及時代環境的描述。這便給全詩提升了一個高度,它是超越階級、超越種族、超越歷史時代的,它是從全人類的角度出發,是具有普遍性內涵的。因此,品讀這些詩篇,是帶有一種田園牧歌式的風格的,讓我們頓覺靈魂得以淨化,對女性和母親的敬意油然而生。

  米斯特拉爾同樣是關心兒童的。為此,她為孩子們寫下許多詩篇。《夜》中,詩人以清新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母子相依、其樂融融的場景畫。

  因為你睡著了,我的小人兒,

  落日不再熾熱,

  現在再也沒有什麼比露珠更明亮,

  比你所熟知的我的臉更白皙。

  因為你睡著了,我的小人兒,

  我們看不見公路上任何東西,

  除了河流無一物嘆息,

  除了我無一物存在。

  平原化作霧氣,天空靜止了呼吸

  像一雙撫摸世界的手,

  寂靜君臨一切,

  我不僅用歌聲輕搖,

  我的嬰兒入睡,

  整個世界也隨著搖籃的晃動入睡。

  正因為母愛的偉大,使得自然界的一切都彰顯了母愛的柔情。公路、河流、平原、天空,乃至整個世界,都因為嬰兒的入睡而變得寂靜。

  米斯特拉爾以鄉村詩人自居,在她的詩中總體現著鄉村風光的靜謐柔美,再加上母性的莊嚴肅穆、兒童的爛漫天真,竟如此和諧一致,渾然天成。詩人最終擺脫了歐美現代主義詩風的影響,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