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1873年1月20日,約翰內斯·威廉·揚森誕生于丹麥日德蘭半島的希默蘭鎮。揚森的父親是名獸醫,母親出身農民,熟知鄉野間流傳的通俗故事,給兒時的揚森講了不少希默蘭一帶的趣聞逸事,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源泉。

  揚森從小酷愛讀書,尤為喜歡北歐的神話傳說及丹麥的古典文學。17歲,揚森就讀于格陵蘭一所教會學校,三年後畢業,1893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雖然學的是醫,但他對文學創作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他來說,這件事一來陶冶了情操,二來又賺足了生活費。

  1895年,揚森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卡塞亞的寶物》,這是一部驚悚小說,在《拉夫恩》周刊上連載,緊接著又發表了《亞利桑那血祭》等三部以謀殺案為主題的驚險小說。這些驚悚小說在普通市民中受到熱烈追捧,但在他所熟識的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那裡,卻得到了最嚴厲的批評。從那之後,揚森決定改變自己的創作風格,下定決心要創作出具有真正文學價值的作品。

  1896年,揚森的長篇小說《丹麥人》問世,接著又陸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希默蘭的故事》(1898~1910)。與此同時,他的歷史小說《國王的失落》三部曲(1900~1901)陸續問世,包括《春之死》、《巨大的夏日》和《冬》。

  自1896年,揚森多次出國遊歷,先後去往美國、法國、西班牙、新加坡、埃及、巴勒斯坦等地,還到過中國的上海和漢口。遊歷期間,他的創作從未停止,寫下不少小說、遊記、和散文等。長篇小說《德奧拉夫人》(1904)和《車輪》(1906)就是遊歷美國後寫成的。

  為揚森帶來巨大榮譽的作品是它那部描寫人類發展過程的長篇巨著《漫長的旅行》,共6卷,包括《冰河》(1908)、《船》(1912)、《失去的天國》(1919)、《諾爾納·蓋斯特》(1919)、《克利斯朵夫·哥倫布》(1921)、《奇姆利人的遠征》(1922)。

  除以上作品,揚森還創作了不少神話傳說,主要包括《北歐神話》九卷共150篇(1906~1944)。除此之外,還有詩集《詩集》(1906)、《世界的光明》(1926)和《日德蘭之風》(1931)。散文、隨筆和藝術史著作有《哥特的復興》(1901)、《新世界》(1907)、《北歐精神》(1911)、《時代的序言》(1915)、《進化與道德》(1925)、《動物的演變》(1927)和《精神發展的歷程》(1928)等。

  揚森的小說、詩歌和散文,一同被譽為「丹麥文壇的三絕」,同時還被譽為「丹麥語言的革新大師」。約翰內斯·威廉·揚森此生共得到過18次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終於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頒獎後的第一位獲獎者。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諾貝爾文學獎於1940年停辦,直到1944年重新啟動頒獎活動,雖然那時戰爭還未結束,但法西斯力量顯然大勢已去,人們一致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應該得到恢復,因為文學擔負著「心靈重建」的工作。為此,瑞典文學院決定選一位既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又頗具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家,於是揚森中選。

  1950年11月25日,揚森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逝世。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長篇小說《丹麥人》和短篇小說集《希默蘭的故事》都帶著作者深厚的自傳色彩,《丹麥人》是根據作者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寫成,而《希默蘭的故事》以故鄉日德蘭半島上的希默蘭鎮為背景,以作者自己童年時代聽來的各種趣聞逸事為素材加工而成,共34篇作品。此故事集掙脫於當時流行的那種華麗風格,以質樸清新見長,因而深受讀者的喜愛,在文學界也得到一致好評。

  揚森的歷史小說《國王的失落》三部曲是一部帶有悲劇性傳奇色彩的小說,包括《春之死》、《巨大的夏日》和《冬》。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6世紀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克里斯蒂安二世是個改革派,主張革新,卻遭到封建貴族舊勢力的圍攻,最後悲慘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長篇小說《德奧拉夫人》,是以20世紀初的美國為背景而進行的創作。表面看,它們更似偵探推理小說,實則是揭露社會問題的諷喻之作,其情節曲折離奇,充滿諷刺和幽默,尤其《德奧拉夫人》被譽為「丹麥近代最佳小說」、「丹麥的《浮士德》」,深受丹麥及北歐讀者的喜愛。

  揚森是一位關心事實和神話的作家,他竭力追求一條橫亘在過去幻影和當今現實之間的道路。在他的作品中,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原始的東西對一個感受豐富的人來說,是極富魅惑的,它甚至能把狂暴的力量轉化為柔順的情感,因此,他的藝術作品達到了臻至完美的最高峰。

  他的創作,文句活潑生動,絕非追求辭藻華麗之輩,反而質樸有力,句句擲地有聲,讀之如沐春風。這位深深地植根於自己國土的詩人,吐字如詩般動人,借著他那非凡的才能,才得以將北歐精神在歷史上綿延下去,無愧為一位才華卓著的藝術大師。

  2.經典聚焦

  《漫長的旅行》共6卷,分別為《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爾納·蓋斯特》、《克利斯朵夫·哥倫布》、《奇姆利人的遠征》。

  《冰河》描寫的是古冰河時代猿人的生活;《船》則用丹麥一種古代英雄史詩「薩迦」風格,描寫了北歐海盜時代海盜們的活動;

  第三部《失去的天國》描寫斯堪地那維亞一個民族英雄尋找天國的故事。瑞典的原始森林被火山毀滅,然而在斯堪的那維亞民族的回憶中,就在那塊偏遠之地有一片森林,那是他們理想的天國,為了尋找這個天國,青年菲亞離開部落,逕自攀登上神的火山,盜取火種。然而族人並沒有因此感謝他,反而因其觸犯神靈而被族人處死。

  《諾爾納·蓋斯特》描寫丹麥母權社會時代人們從原始野蠻的群婚風俗向文明過渡的過程;主人公蓋斯特生於石器時代,當時丹麥尚處於母權社會,還過著在樹上築巢的生活。蓋斯特卻愛上一位年輕女子皮厄,兩個人的愛情超越了部族的婚配風俗,就這樣他們從原始野蠻的群婚風俗向著文明跨進了一步。然而,蓋斯特曾經埋下過巫術,並因此活了300年,在愛人皮厄死後,他茫然若失,四處流浪,之後又送走一個接一個的所愛之人,痛苦萬分,最後他直溯尼羅河源頭,想探尋「死亡之岸」,但一無所獲。

  《克利斯朵夫·哥倫布》描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故事。

  第六部《奇姆利人的遠征》著重描寫青銅器時代的生活和風俗。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依然是第四部小說的主人公蓋斯特,由於他受到巫蠱之術而活到青銅器時代。故事講的是蓋斯特幫出現在許多場合中,幫助了許多需要解救的人。比如希臘奴隸有一種抽籤儀式,一旦有奴隸抽中籤,就意味著它被神選中,成為祭神的犧牲品;再如有的女子被擄為奴隸,並在羅馬市場拍賣,蓋斯特都大力相救。

  這六部長篇小說,從遠古冰河時代的北歐寫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具有史詩般磅礴的氣勢,又不乏風格上的優美奇特,它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淵博的人類學知識。1944年,揚森因這部六部曲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的雄渾而豐富的詩意想像力,他運用這種想像力使淵博的智慧探求和大膽、新奇的獨創風格結合起來」。當時正值戰後,正需要文學擔負起「心靈修復」這一重任,於是,瑞典文學院看中了《漫長的旅行》,這部作品所講述的是人類的發展史,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了人類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所顯露出來的那種艱苦卓絕的精神和團結奮進的勇氣。無疑,這正是瑞典文學院所需要的作品,即拋卻民族、種族,從全人類的角度宣揚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