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1881年3月23日,羅傑·馬丁·杜·加爾生於塞納河畔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其父是巴黎塞納區法庭的訴訟代理人。

  加爾從小酷愛文學,尤其喜歡左拉和托爾斯泰的作品,不過加爾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1898年,加爾考入巴黎大學文學系,經過兩年的學習卻並未通過學位考試,而後轉入巴黎文獻學院學習歷史和中世紀建築學。這時,他漸漸對歷史和時政產生興趣,並養成尊重史實、客觀嚴謹的治學態度,之後又將這種態度帶入創作中。

  1905年,杜·加爾大學畢業,第二年結婚,並同新婚妻子一起遊歷北非。1908年,他還鑽研過一段時間的精神病學。這些都成了他人生的寶貴經歷,並融進日後的創作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加爾應徵入伍,在第一騎兵軍團任下士,擔任運輸給養等工作,直到戰爭結束。1919年2月,加爾復員回到巴黎,和戲劇家讓·科波等人一起從事戲劇活動。1920年初,加爾開始構思他的長篇巨著《蒂伯一家》(1922~1940)。《蒂伯一家》共8卷,分別為《灰色筆記本》(1922)、《教養院》(1922)、《美好的季節》(1923)、《診斷》(1928)、《小妹妹》(1928)、《父親的死》(1929)、《一九一四年夏天》(1936)和《結尾》(1940)。這部鴻篇巨製,讓他獲得193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除此之外,杜·加爾還寫了一部問題小說《非洲秘聞》(1931),觸及當時諱莫如深的亂倫問題,還有反映法國農村生活的諷刺小品《古老的法蘭西》(1933)以及長篇小說《穆莫爾上校的回憶》,雖然這部小說因作者年老體衰而未完成。

  杜·加爾也曾涉足戲劇創作,發表過反映農村生活的笑劇《勒魯老爹的遺囑》(1914)和《大肚子》(1924),還有描寫性壓抑的劇本《沉默寡言的人》(1932)等,不過這些作品都沒有引起什麼反響。總體來說,杜·加爾在戲劇創作上未有所成。

  1958年8月20日,杜·加爾因心臟病發死於自家寓所。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第一卷《灰色筆記本》中,從兩個中學同學雅克和達尼埃爾的家庭狀況起筆。雅克的父親蒂伯先生是個強硬而保守的天主教徒,從事慈善教育事業,為人專橫跋扈,以嚴厲的家長制教育子女。雅克的哥哥安托萬因為不忍父親的專制主義而決心脫離家庭,獻身於醫學事業。雅克家還收養了一個孤女,名叫吉絲,兄弟二人將其當作妹妹看待。

  達尼埃爾家則信奉新教,父親熱羅姆生活放蕩,母親豐塔南太太卻溫柔善良,一直忍辱負重地撫養自己的一對母女。雅克和達尼埃爾偷看盧梭和左拉的小說,並互通書信大談情愛,但被學校神父發現,勒令其退學。兩個孩子於是逃往馬賽,安托萬問詢立刻趕往馬賽將他們接回家。蒂伯先生面上失了尊嚴,於是便把雅克送進他所創辦的教養院進行軟禁。

  第二卷《教養院》描寫雅克在教養院的生活,他只在那裡待了9個月,就因不堪那裡壓抑孤獨的氛圍而變得呆傻遲鈍。安托萬不忍弟弟受苦,設法將其接回家。兄弟倆再一次不顧父親的禁令,前去探望達尼埃爾。

  第三卷《美好的季節》,雅克終於考取了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但他卻不願再接受學校教育,稱那裡只會改變自己的人格。這時,他愛上了貞妮,一心想要娶她為妻,可是父親卻堅決不同意,這件事直接導致雅克憤然離家。而哥哥安托萬則迷戀上了鄰居拉雪兒小姐,她已經有過兩個情人,而第二個情人兇狠殘暴,拉雪兒儘管受其百般虐待卻依然迷戀著他。最終,她還是丟下了安托萬,去非洲了。達尼埃爾這時為一個狡猾奸詐的藝術品商人作畫和創辦雜誌,生活富裕而自由。

  第四卷《診斷》中,安托萬終於成為醫生,他仁心仁術,常常為窮人免費治病。而此時,父親蒂伯先生已病入膏肓,他卻不忍告訴其真相。這時,部長代表呂梅爾來醫治花柳病,他大談自己的外交活動,並大膽推測不久就要爆發世界大戰。

  當安托萬想向吉絲求愛時,卻發現吉絲早於3年前就已經同雅克相愛了。雅克離家後,她收到了他從倫敦寄來的信,於是決心找他。

  第五卷《小妹妹》,這個標題是一篇小說的名稱,安托萬從一篇瑞士的雜誌中讀到它,並認定他出自弟弟雅克的手筆,於是親自赴洛桑將其帶回巴黎。這時,他才知道雅克這些年去過突尼西亞、義大利、德國,經歷了許多苦難,最後在瑞士洛桑同一批國際革命者生活在一起,做些採訪寫作的工作,工作之餘也寫些小說和詩歌。

  第六卷《父親的死》寫蒂伯先生因為病魔的折磨而奄奄一息,內心充滿了恐懼。臨死前,他反悔了自己的一生,並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請求人們原諒他的專制跋扈。安托萬不忍父親受病痛折磨,於是替他注射嗎啡。這時,父子兩個有了更深一步的接觸,安托萬在翻閱父親的遺囑、信件和札記時,發現父親非但不似他想像中那般無可救藥,而且還有些他從未發現過的閃光點。

  第七卷《1914年的夏天》,雅克等父親的葬禮一過,就立刻返回瑞士,前去各國了解大戰爆發前的狀況。在夥伴的配合下,他盜取了奧地利特使攜帶的秘密文件,然而國際革命組織的領袖梅耐斯特雷爾卻不想通過這些文件來制止戰爭,而是渴望流血革命,於是不經他人同意獨自銷毀文件。

  安托萬不問政治,一心撲在醫學研究上。貞妮同雅克意外相逢,互吐衷腸。雅克帶她參加群眾集會,並在會上發表號召工人罷工的演說,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此時,社會黨領袖被暗殺,政府藉此想要煽動狂熱的民族主義熱情,這使得雅克幻想破滅。他決定帶貞妮前往瑞士,但在車站,貞妮又決定陪伴母親一段時間,兩個人就此分別,卻沒想到這竟是永別了。

  雅克決定單槍匹馬制止戰爭,於是獨自駕駛飛機前往前線散發傳單,結果飛機墜毀,他被法軍當成德國間諜一槍打死。安托萬也上了前線,結果中了毒氣,於是來到南方治療。他從老師菲力普憐憫的目光中,得知自己的病情已經沒有希望。這時,有人寄來拉雪兒的項鍊,得知她已病死非洲。達尼埃爾被炸斷了大腿,從而喪失了生活下去的願望。貞妮則與吉絲生活在一起,撫養雅克的兒子讓·保爾。

  安托萬想要讓雅克的兒子認祖歸宗,姓蒂伯,於是想到娶貞妮為妻這個方法,但被貞妮拒絕。於是,安托萬就在自己的病情記錄中給讓·保爾寫下一些信,將往事和戰爭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傾注其中。在寫完最後兩個字「讓·保爾」後,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主要人物

  蒂伯先生:保守專制的資產階級代表

  蒂伯先生在經營社會慈善教育事業上頗有成就,成為典型的大資產階級。然而作為一家之主的他,卻是個家長專制的奉行者,他獨斷專行,習慣在家中發號施令,兩個兒子則必須要按照他的意願踏入社會。而事實上,他一手創建的教養院根本就是個戕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地方,他的小兒子也深受其害,教養院不但沒能一改他叛逆的個性,反而愈演愈烈。蒂伯先生以為自己的名字將流芳百世,結果他的兩兒子都不肯繼承他花去畢生精力所從事的事業。當兩個兒子接連離去,蒂伯先生才終於意識到他親手建造起來的大廈將一朝傾覆。

  蒂伯先生是個生活在過去的時代和價值觀念中的舊式人物,他執拗地拒絕改變業已形成的信念,因而和自己的兩個兒子有了很深的代溝,從而使自己深陷於難以解脫的孤獨之中。他的死是一場痛苦的掙扎,預示這個大資產階級家庭的沒落崩潰。

  安托萬:保守的叛逆者

  大兒子安托萬不滿父親的專制,是家中最早叛逆的那一個,但他的叛逆只停留在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職業上,終於,他成為一名有才幹、有毅力的醫生,並像父親一樣活躍於社會。

  安托萬是個心地善良且思想開明的青年,對於被父親監禁在教養院的弟弟,他富有同情心,不惜同父親面對面爭執,最終迫使父親讓步,接回了弟弟。然而他對於自己又是盲目信任的。自從遇到拉雪兒以後,他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弱點,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是多麼渺小。安托萬的生活經歷,是任何一個年輕有為、循規蹈矩的資產者弟子所走過的典型道路。

  後來爆發戰爭,這個青年並非熱心於政治,但在動員下,還是前往前線救死扶傷,卻不幸在前線中了毒氣致殘,退伍回家。最後他對自己完全失去了自信心,認為自己的人生行將瓦解,自己的奮鬥目標已遙不可及,無法再實現,終於在37歲的時候,再也不堪忍受這種心靈上的折磨而選擇自殺。

  雅克:先進的叛逆者

  蒂伯先生的小兒子雅克是這個資產階級家庭的叛逆者,從小他就富於反抗精神,而被父親關進教養院。但這並沒有改掉他那一身的叛逆精神,長大後,他仍堅決否定一切因循守舊的傳統價值觀念,渴望以自己的良知和真誠的信念開闢新的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他曾多次憤而離家出走,積極參加反戰活動,力圖通過各種政治活動去解決當前的社會危機,包括政治危機,甚至不惜奔走各國,奔赴前線,散發停戰傳單,可是最後竟意外地被法國士兵誤當成德國間諜而槍殺。

  雅克是個天生的叛逆者,因此他同父親的衝突最為尖銳,但他同樣受到資產階級局限性的影響。比如,他企圖獨自製止已經爆發的世界大戰,他的無謂犧牲證明這種反抗只是無政府主義的狹隘的個人反抗。作者通過雅克的種種磨難經歷以及最後死在同胞槍下的悲劇,諷刺了整個世界,即像雅克一樣的浪漫主義傾向與現實世界是水火不相容的。

  3.藝術特色

  《蒂伯一家》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其結構嚴謹、布局完整,前六卷寫一個家族的內部矛盾,到了第七卷則上升為視野廣闊的政治小說。杜·加爾繼承了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塑造了以蒂伯一家為中心的人物群像,並通過這些人物的悲劇命運來流露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蒂伯父子的悲劇並非這個家庭的悲劇,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法國社會乃至整個西歐社會的悲劇。小說的重點不在於表達作家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而是以巨大的心靈創痛再現歷史,不僅展示了大戰前後法國社會各階層的動向和心態,而且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國際上反戰鬥爭的複雜情勢。這一切都具有一定的歷史認識價值。

  在政治意義上,《蒂伯一家》強烈反對戰爭、呼籲和平,揭露大戰的罪魁禍首,譴責了第二國際的叛賣政策,因而具有超出同時代的其他文學作品的重要價值。

  在一些場景和細節描寫上,小說都充滿了無可比擬的真實感,比如安托萬給病人治病的情形,描寫病人痛苦的篇章。作為現代派文學的先驅人物,杜·加爾也或隱或現地描寫了一些性愛場景,並大膽地涉及了同性戀和亂倫這一禁忌。加繆對此評價頗高,因為死亡和性愛都是現代派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也正因此,這部作品得到了加繆的親筆序。

  文學界一致認為,《蒂伯一家》可以同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及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相媲美。它進一步擴展了自傳體小說和家族小說的寫法,從家庭著手著重再現現實社會,以其歷史文獻式的真實記錄,曲折感人的戲劇性情節,精細的心理描寫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國乃至整個西歐在20世紀初的變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