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卡爾·施皮特勒於1845年4月24日出生在巴塞爾蘭德州的一個叫斯塔爾的小城裡。父親是位政府官員。施皮特勒在那裡長到4歲,因父親工作調動,全家遷往伯爾尼。所以,他的童年應該是在那裡度過的,1856年,他又返回故鄉上中學。

  施皮特勒的故鄉曾是巴塞爾主教的駐地,城內有中世紀的教堂和各種名勝古蹟。這些充滿神秘的宗教色彩的建築和豐富的歷史遺蹟,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864年,施皮特勒同父親發生爭執後,憤而離家,隻身來到琉森。1863年,他就讀於蘇黎世大學法律系,1865年後轉至蘇黎世、海德堡和巴塞爾改學神學。1871年從巴塞爾大學畢業後獲得牧師職位。然而,施皮特勒固執地信仰無神論,很快就失去了在格勞賓登的牧師職位。

  1871年,施皮特勒在俄國和芬蘭當了幾年家庭教師,1879年回國後在伯爾尼一所女子學校任教,兩年後又去比爾湖畔的新威維勒的一所公立學校繼續擔任教師,教授德文、希臘文和法文。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第一部神話史詩《普羅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1881),後改名為《受難的普羅米修斯》。

  1885年後,施皮特勒放棄教職,相繼在巴塞爾的《巴塞爾新聞》和蘇黎世的《新蘇黎世報》擔任記者和專欄編輯,並撰寫文學評論。

  時間一晃就到了1892年,這一年施皮特勒算是因禍得福的一年。正當他為生計而奔波時,他的岳父突然辭世,悲痛之餘,他也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於是經濟上有了保障。隨後,他便辭去編輯工作,攜家遷至琉森定居,從此開始職業作家的生涯。

  在此期間,施皮特勒創作了不少抒情詩、敘事謠曲和小說,其中主要的有詩集《彼岸的世界》(1883)、《蝴蝶》(1889),還有敘事謠曲集《敘事謠曲》(1896),它包括了《忒修斯的婚禮》、《死亡節》、《流亡者雅各布的夢》等謠曲。此外還有一些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小說,如《庫拉德少尉》(1898),通過父子的衝突反映了反傳統的新生力量和守舊保守的力量之間的鬥爭。

  進入20世紀,從1900年到1905年,經過5年的潛心創作,他著名的神話史詩《奧林匹斯之春》問世。1909年,該詩經過改寫,成為共5卷33章20000行詩的巨著。這部作品把神話和傳說推到了至高境界,使作者贏得了巨大的榮譽。1919年,諾貝爾幾乎是毫無懸念地落在了施皮特勒的頭上,理由正是「特別推崇他在史詩《奧林匹斯之春》的優異表現」。

  繼《奧林匹斯之春》後,施皮特勒又相繼創作了不少作品,有詩集《時鐘之歌》(1906)、小說《心象》(1906)、自傳體小說《我的早年經歷》(1914)和論文集《有趣的真理》(1898)等。

  1924年12月19日,施皮特勒在盧賽恩去世。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心象》是一部心理小說,它相當尖銳地反映了他的夢幻創作天賦和中產階級道德觀之間的衝突,對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學產生過重要影響。

  施皮特勒生活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親身體驗到了19世紀末藝術和道德陷入一種頹廢境況的悲涼,因此總是試圖通過更新古希臘羅馬的文化來克服當代的藝術缺失和蒼白無力的人道主義說教。但整體而言,他的作品又是脫離現實的,沉湎於唯心主義形上學的冥想中。

  施皮特勒的創作受叔本華、尼采和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德的影響,脫離現實,否定客觀世界,輕視民眾的力量,總是寄希望於少數的「英雄」身上。

  他將《聖經》故事、古希臘羅馬神話同現代社會、反文化思潮相結合,試圖以史詩的形勢創造一個新的英雄時代的神話。諸如《受難的普羅米修斯》,就是仿古語言,運用象徵性寓意手法和辛辣的諷刺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民主自由的嚮往。但這樣的創作,使得他的語言風格艱深晦澀,其中過多的哲學思辨讓一般讀者難以接受。《奧林匹亞之春》就是因為它語言和形式的高雅唯美而鮮有人能欣賞。但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他成為殿堂級的創作大師。例如《心象》就是一部心理小說,它相當尖銳地反映了他的夢幻創作天賦和中產階級道德觀之間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部小說對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學產生過重要影響。

  2.經典聚焦

  《奧林匹斯之春》是從1901年到1905年,分四卷出版的。由於它的艱澀難懂,作者於1909年做了修改調整,成為五卷本,這才在瑞士和德國流行開來。

  《奧林匹斯之春》敘述的是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奧林匹斯山是一個眾神居住的地方,這裡面生活的眾神便統稱為奧林匹斯神。阿南柯是眾神命運的決定者,在他的安排下,奧林匹斯山上的克隆紐斯政權被推翻,這時被幽禁在地獄裡的神明被喚醒,離開陰間,重返神山,要爭奪王位和美女。

  全書分為五卷,第一卷《升天》,描寫的是眾神從陰間返回神山,途中的所見所聞及遭遇。第二卷《新娘赫拉》是講眾神爭奪王位和收穫女神赫拉的種種競爭過程。第三卷《高潮》寫的是宙斯最終打敗各路神成為眾神之王和登上王位後的情形。第四卷《高潮結束》寫的是愛神阿佛洛狄忒在人間嬉鬧、惡搞,而引發了一場新的鬥爭。第五卷《宙斯》講述眾神之王宙斯治國的情況。他挑選海克勒斯做兒子,讓他治理並統治人間。於是奧林匹斯進入了春天,春的氣息也被帶到了人間。

  在這部神話史詩中,作者雖然講述的是奧林匹斯山上眾神的故事,但他的意圖並非要局限於這一神話傳說,而是借用這一題材,以現代意識進行嶄新的創作。可以說,這部巨著是神話與現實的碰撞,作者對眾神所具備的超自然能力予以讚嘆,同時將人類社會的種種弊端以及人類肉眼凡胎的種種弱點揭露出來,將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色毫無遮掩地呈現給讀者。

  全詩採用的是古典史詩通常所用的六音步抑揚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亞歷山大體」。這種格式兩行一押韻,單雙韻穿插進行,整齊而又錯落有致。同時,作品中穿插著大量的古希臘神話、《聖經》故事及一些民間故事,通過比喻、對比、擬人、象徵、諷刺等藝術手法,將作品那浩瀚的內容、獨特的韻味和奇異的風格展現出來。

  瑞典學院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哈拉德·雅恩這樣總結道:「他的風格富有變化,充滿各種語氣和色彩:從莊嚴、哀婉過渡到極其嚴謹的明喻和寫意刻畫,再轉為對大自然的生動描繪。誠然,他對大自然的描繪與希臘的自然風光完全不同,那是他的祖國阿爾卑斯山的風景。他所使用的六步抑揚格在格律和音韻的運用上充分顯示出他駕馭語言的能力;他的語言恢宏有力,活潑生動,而且具有明顯的瑞士色彩。本學院十分高興地在此表彰施皮特勒在他的詩篇中所體現的獨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