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諾貝爾文學獎(二)

  作者簡介

  彭托皮丹於1857年7月24日出生于丹麥日德蘭半島上的一個小鎮弗里德里卡。1863年,彭托皮丹全家遷居讓德斯鎮。1864年,德、奧兩國占領了他的家鄉,這給彭托皮丹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彭托皮丹的父親是位鄉村牧師,作風保守。儘管如此,彭托皮丹卻從小酷愛自由,對家中那種讓人窒息的宗教氣氛十分反感。高中畢業後,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只身前往首都哥本哈根。在那裡,他立志做一名工程師,並進入哥本哈根理工學院。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哥本哈根學院那濃重的藝術氛圍卻改變了他的初衷,再加上政治形勢的影響,彭托皮丹愛上了文學,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於是他放棄學業,前往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旅遊。回國後,他應聘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並開始了寫作生涯。他經常在各報刊上發表文章,短篇小說很受編輯的賞識。

  1881年,彭托皮丹和一個恬靜莊重的農家女結婚,同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剪掉的翅膀》。短篇小說以農村為背景,描寫的是作者所熟悉的農民形象。此後,他又出版了小說《農村景象》(1883)和《農舍》(1887)。該類作品散發著濃重的大自然和鄉土氣息,講述的是環境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表達了作者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社會黑暗的痛斥。

  早在彭托皮丹剛涉足文學創作時,他就開始構思一部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長篇巨著。到了19世紀90年代,在彭托皮丹整整構思了10年後,他的長篇三部曲《樂土》(1891耀1895)終於問世,並成為作家的代表作。

  除《樂土》外,長篇小說《幸福的彼爾》(1898耀1904)是彭托皮丹的另一部代表作品。小說明顯帶有自傳色彩,主題依然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彭托皮丹還寫有長篇小說《死人的王國》(1912耀1916)和《男人的天堂》(1927)。作者通過《死人的王國》對1910年自由派勝利後,丹麥政治的發展走向表示不滿,同時深深憂慮著新時期在各方面毫無進展的狀況;《男人的天堂》描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立的丹麥,抨擊了置身事外的實利主義。19世紀90年代,他還寫過一些有關心理、美學和道德問題的中篇小說,如《納泰沃特》(1894)、《加姆勒·亞當》(1895)和《霍伊桑》(1896)等。晚年著有回憶錄《尋找自己》四卷(1943)。

  彭托皮丹被譽為丹麥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1917年,他同耶勒魯普共同被授予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1943年8月21日,彭托皮丹在哥本哈根去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一個名叫埃曼紐爾的年輕人,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身為牧師的他卻極其厭惡城市文明,痛惡自己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並同情貧苦農民的生活,立志要深入農村,進行農村改革。

  為了實現理想,他離家出走,拋棄家中為他物色的未婚妻而來到農村。在農村,他同農家女漢西諾結為夫妻,並養育了3個子女。為了更深入農村,他同自己富裕的家庭劃清界限,斷絕關係。然而,這個充滿理想的年輕人在務農方面卻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他種下的莊稼總是無法豐收,為此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貧困。

  同時,他的改革計劃也得不到廣大農民的理解和支持。埃曼紐爾積極參加了為農民謀福利的人民黨的活動,然而人民黨在議會裡卻被保守黨打垮。從此,農民對埃曼紐爾更加不信任了。

  在這種情況下,埃曼紐爾再一次遭受打擊。他的兒子不幸得了耳炎,他卻阻止妻子請醫生,這導致孩子的病情惡化,終於不治身亡。兒子的死使得夫妻二人產生不可磨滅的隔閡。

  一天下午,埃曼紐爾心情鬱悶而外出散步,卻偶遇了一群來自哥本哈根的客人,其中便有他曾經的未婚妻。當同這些老鄉相聚時,他不禁懷念起昔日優雅富裕的生活了。

  沒過多久,村子裡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長去世了。由於這位校長生前曾為農民做過不少好事,埃曼紐爾便在葬禮上登台發表演說。可他講的淨是些抨擊農村的落後面貌以及農民的惰性和偏見。結果,在一片罵聲中,埃曼紐爾被轟下了台。其中,有村民叫囂著讓他滾回城裡。心灰意冷的埃曼紐爾終於放棄了農村生活,離別妻子,隻身回到哥本哈根,成了個無家可歸的人。面對種種打擊,他認為自己一定是遭到了上帝的遺棄,於是陷入精神崩潰,在寂寞和孤獨中死去。

  2.主要人物

  埃曼紐爾:懷揣理想的牧師

  埃曼紐爾是個充滿理想的丹麥青年。他出身富裕,從未體會過貧窮的艱險,卻對貧窮的農民有著盲目的同情,並立志要幫助貧窮人脫離苦海。他是個典型的喜歡用理想的目光看待一切事務的人,因而當理想與現實發生巨大衝突時,他們內心的平衡也就永遠被打破了。

  通過這類人物的描寫,作者既表達了自己對理想的嚮往,也有力地批判了宗教以及黑暗的社會現實,從而使作品充滿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力量。

  3.藝術特色

  這是一部彭托皮丹花了長達10年之久的時間而精心構思創作的作品。在這部鴻篇巨製中,作者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作者以準確而又細膩的筆調塑造了埃曼紐爾這個富有典型意義的丹麥青年的複雜形象。他對自己塑造的這個年輕知識分子脫離現實的言行雖然做了某些嘲諷,但對他的命運和遭遇又頗感同情,因為作家正是在宣洩自己那憤世嫉俗的理想主義。人物的成功塑造,使作品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另外,埃曼紐爾的故事又是在一幅丹麥農村的巨大畫面中展開的。通過這幅巨畫,讀者可以目睹到那個年代丹麥鄉村中的生活場景,如群眾集會、宗教節目、聖誕慶祝等,也可以觀賞如詩如畫、極具特色的鄉村景色和大自然風光,認識那一個個生活在農村的心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些都為作品撐起一片廣度。具有如此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將現實主義發揮到淋漓盡致。

  *1918年未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