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卡爾·阿道爾夫·耶勒魯普於1857年6月2日生于丹麥東部西蘭島上的羅霍爾特,一個鄉村牧師的家庭。耶勒魯普三歲喪父,隨後寄居在母親的堂兄約翰尼斯·菲比傑家長大。1874年,耶勒魯普以優異的成績從霍斯萊烏中學畢業,並考入哥本哈根大學神學院研讀神學。
在神學院裡,耶勒魯普第一次接觸到風起雲湧的各種新思想新思潮,從哲學理論到文學運動,從浪漫主義到實證主義,從康德、歌德、席勒到叔本華、尼采等。在種種思潮的影響下,出生於牧師家庭的耶勒魯普第一次對宗教的觀念和教義產生了質疑,而對文學的興趣愈發濃厚,終於開始了詩歌、小說的創作。
1878年,耶勒魯普獲得神學學士學位,不久之後,這個神學院畢業的年僅21歲的小伙子便扛著他的處女作《一個理想主義者》到出版社展示自己的理想。事實上,他成功了,面對這部沉甸甸的長篇小說,編輯們驚嘆不已,他們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將來,有一位偉大的作家將騎著黑馬橫空出世。
很快,這部作品以筆名出版了,他描述了一個博學的青年批判神學和封建制化的宗教,主張人的精神屬於宇宙,靈魂屬於理念。在當時的年輕人一代掀起了陣陣波瀾。接著,耶勒魯普又陸續發表了《年輕的丹麥》(1879)、《安提柯》(1880)等小說。1881年,他在海涅、雪萊、拜倫等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下,出版了詩集《紅山楂》,表明了他激進的自由主義立場。同年,他又發表了論文《遺傳與道德》,藉以擁護和支持飽受宗教爭議達爾文主義,由此他獲得了大學金質獎章,但同時也受到丹麥教會的嚴厲批評和指責。第二年,他就出版了小說《日耳曼的門徒》來對這些無謂的指責和批評予以反擊。
耶勒魯普的早期作品諸如《一個理想主義者》,其思想基礎是德國浪漫主義「狂飆突進」運動和黑格爾哲學思想的啟發,後來直接受到丹麥著名文藝理論家勃蘭兌斯的影響。他的《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以及他有關歐洲19世紀文學發展道路的論著,幾乎就是耶勒魯普創作之路的指南。
1883年,耶勒魯普繼承了一小筆遺產,靠著這筆遺產,他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先後訪問了德國、瑞士、義大利、希臘、俄國。除風土人情外,耶勒魯普專門對這些國家的文學和藝術做了大量考察,這讓他對希臘的美學思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外,俄國寫實心理小說的風格,華格納的戲劇,以及叔本華的哲學,這讓他開始思索人類本身存在的劫難和痛苦,從而更關心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的關係,進而認識到古代意識和現代意識相矛盾和融合的地方。這一重大發現,讓耶勒魯普拋棄勃蘭兌斯的理論體系,轉向了德國古典主義。
由此而創作出的詩體悲劇《布倫希爾德》(1884)、遊歷見聞錄《古典之月》(1884)和《漂泊之年》(1885)等,都明顯受到歌德和席勒的人文主義的影響。此外,他還創作了有關法國大革命的五幕歷史劇《聖茹斯特》(1886)和戲劇詩《塔米里斯》(1887)。
1889年和1896年,耶勒魯普相繼出版了長篇小說《明娜》和《磨坊血案》。其中,《明娜》講述的是一個純情而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描述了家庭女教師和兩個青年男子的愛情糾葛。《磨坊血案》則是耶勒魯普用德文創作的名篇,描述了一個糾纏在情慾和理智之間的悲情故事。
除此之外,耶勒魯普在這一時期還創作了《我的愛情之書》(1889)、《從春到秋》(1895)、五幕歷史劇《哈格巴特與西格娜》(1888)、悲劇《海爾曼·萬德爾》(1891)、五幕劇《亞納王》和短篇小說集《十克朗》等。
到了晚期,耶勒魯普的創作傾向回歸宗教特性,但是那種純粹的精神宗教,再加上受到東方文化和東方宗教的影響,作品中常常透露出佛教中濃郁的生命輪迴色彩,如小說《朝聖者卡馬尼塔》(1906)和《漫遊世界的人》(1910)。
從1892年起,耶勒魯普就一直居住在德國,後期大部分作品也都是由德文寫成,其創作思想和手法也明顯受到德國哲學家和作家康德、叔本華、歌德、席勒等人的影響。1917年,與彭托皮丹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9年10月11日,耶勒魯普在德勒斯頓附近去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小說《磨坊血案》描寫了作者家鄉西蘭島上的一個普通磨坊里發生的悲傷故事。磨坊主克拉森、主婦克里斯緹娜以及女僕莉澤之間的關係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披上了一層令人躁動不安的「迷霧」。原來,女僕莉澤同磨坊主克拉森曖昧不清,而臥床不起的女主人克里斯緹娜雖看似奄奄一息,卻察覺到女僕莉澤同磨坊主「曖昧」背後的陰謀,並以她驚人的直覺預感到這個女人將來會給磨坊帶來不幸,但她卻對此無能為力,最後只能帶著遺憾去世。
磨坊主終於受到莉澤的誘惑,但同時陷入了對亡妻和兒子深深的負罪感中。按照世俗的規定,他本來應該娶護林人的妹妹漢娜為妻,而漢娜也的確是個有教養、有信仰的好女人,他卻無法忽視莉澤的誘惑,顯然這個卑賤的女人更得他的心。他最終投入到莉澤的懷抱。事情到這裡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卻因為一個偶然的情節而發生了驚天的逆轉。磨坊主本來去辦理同莉澤的訂婚手續,卻因有事而臨時返回,偶然發現莉澤在跟另外一個男人調情。忌妒之火在磨坊主胸中熊熊燃起,憤怒之下他用磨坊的機械絞殺了莉澤和偷情男人約爾根。這時磨坊主幡然醒悟,原來自己的一切迷茫都來源於魔鬼的召喚,最終他坦然接受了這一切,承認了罪行。最後,磨坊在雷雨中被毀,故事到此結束。
2.主要人物
莉澤:磨坊女僕
莉澤是個卑微的女僕,但她卻心高氣傲,打算憑藉自己的青春美貌和心機來改變自己的地位。而她的目標就是磨坊主,女主人的奄奄一息對她來說是個攀高枝的機會,於是她使出渾身解數來誘惑克拉森。
在整部作品中,莉澤是磨坊不幸的因子,是所有人不幸的開端,而這一切都只不過源於她那顆不能安分守己的心。她像是受到魔鬼的誘惑一樣,覬覦著不應當覬覦的東西。但這並不是莉澤的全部,在她成功得到磨坊主的愛,並打算同磨坊主結婚時,卻還同另外一名男子約爾根偷情。這說明莉澤本身所流淌著的低賤血液決定著她根本不配也不可能擁有高貴的地位。
克拉森:磨坊男主人
克拉森是整部劇中最具悲情成分的人,他不知不覺被莉澤拉進她溫柔的陷阱,卻因此變得惶恐不安。他始終不明白纏繞在他頭上「迷」一樣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直到他因一時衝動而絞死了那一對偷情男女時才恍然醒悟,原來那不只是對亡妻子和兒子的愧疚感,而是他人性的弱點被魔鬼捏在了手中。從一開始受到莉澤的誘惑,他就無法擺脫那顆躁動的魔鬼之心對他施加的影響。最終,不是魔鬼利用人性的弱點在他和莉澤之間施加影響,而是他本身無力同內心的邪惡面做鬥爭,最終破壞了生活的平和,召喚出罪惡,使靈魂赤裸裸地流出血來。克拉森最終認識到這一切,並承擔下來,他是一個從迷霧走向受難的理想化的化身。
克里斯緹娜:磨坊女主人
在整部劇中,磨坊女主人似乎是最應該受同情的,丈夫同女僕在她病重期間曖昧不清,女僕對她的地位覬覦已久,自己又因陷入病痛而無能為力,但作者恰恰賦予這個最無力的人物以先見之明,讓她早早脫離磨坊這個被迷霧輪罩著的是非之地。
女主人一早便察覺到女僕的陰謀,並以驚人的直覺預言到這個女人將給磨坊帶來深深的不幸。女主人的預言令整部小說披上了一張神秘面紗,而最終的結局也印證了女主人的預感分毫不差。
3.藝術特色
耶勒魯普通過描述一個小地方的家庭事務,揭示了人性中蘊藏著的意識與潛意識,生命現象與道德價值的衝突。
作品中的特別之處,在於整部小說的情節始終被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籠罩在迷霧般的氣氛中。磨坊主同莉澤的曖昧關係,似乎影響到女主人的「死亡」,而女主人又憑著神秘的直覺預言莉澤會給磨坊帶來不幸。最終的結局不但證實了預言,更迎合了一本曆書中所記載的神話故事。
小說描寫的是一座普通的磨坊,但它其實更是一個象徵,象徵著一個庸瑣、循環的現實世界,或許同另一個神秘世界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