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1952年6月7日,奧爾罕·帕慕克生於伊斯坦堡一個富裕的西化家庭,從小在伊斯坦堡一家美國人開辦的私立學校接受英語教育。23歲時,他放棄建築學,投身文壇。父親是位建築商,家境優越,但高中時父母離異,他隨母親一起生活。因母親沒有工作,所以這段時間他們生活比較困難。上高中後,帕慕克開始寫作,這遭到了整個家庭的反對,23歲時,正式放棄大學建築學專業,轉而投文。
197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並獲得《土耳其日報》小說首獎和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帕慕克逐漸把注意力轉向人權、思想自由等方面,並通過發表關於這些問題的文章對土耳其政府進行批評。他在小說中一再描寫的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和交流,使他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往中間人的地位得到廣泛認可。
1985年,他的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出版,立刻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2002年,《雪》問世。這是他第一次嘗試用一種新的寫作手段描述與政治有關的故事。2003年,他出版了關於細密畫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這部小說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上的文學地位,獲得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都柏林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在30年的作家生涯中,帕慕克專心寫作,先後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獨立小說獎、法國文藝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等多項榮譽。2005年他的作品《伊斯坦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還因此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使得諾貝爾文學獎發生了10年來首次推遲一周才公布的罕見事件。這是源於幾位評獎委員對是否應該把獎頒給帕慕克,存在很大爭議。
2006年再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最終獲獎。
2007年1月7日,奧爾罕·帕慕克受邀主編伊斯坦堡的自由派日報《Radikal》一天,撰寫文章,表達對本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關切。同年5月16日,奧爾罕·帕慕克作為該屆評委會成員出席坎城電影節,並走上紅毯。
文學評論家稱帕慕克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並將其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其作品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在眾多國家和地區廣泛流傳。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16世紀末,青年黑在闊別家鄉12年後回到他的故鄉———伊斯坦堡,然而迎接他的除了愛情,還有接踵而來的謀殺案。原來,國王蘇丹為了頌揚他繁榮的帝國和富足的生活秘密委託黑的姨夫製作一本書籍。黑的姨夫計劃在這本偉大的書籍中精心繪製10幅細密插圖,他召集了當時一位才華橫溢的細密畫家高雅來與他一起參與繪製這本重要的書。然而高雅先生在書籍尚未完成之時死於謀殺,屍體被野蠻地拋入一口深井。
黑回到家鄉,投奔姨夫居住,而當年青梅竹馬、美麗的表妹謝庫瑞在丈夫音訊全無後也帶著兩個兒子回家與父親同住。黑的來訪打破了謝庫瑞一家原本平靜的生活。緊接著,謝庫瑞的父親也就是黑的姨夫也在家中慘遭殺害。所有牽涉其中的畫師都人人自危,除了自己,他們不相信任何人。仍然瘋狂愛著謝庫瑞的黑情急之下與她閃電結婚,擔負起了保護這家孤兒寡母的重任。頗有心計的新娘拒絕與新丈夫圓房,提出要把殺父仇人繩之以法才真正開始新生活。蘇丹要求宮廷繪畫大師奧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內查出結果,而線索,很可能就藏在書中未完成的圖畫某處。幸好,高雅先生的屍體旁留下了一幅草草繪就的馬,這是一匹駿逸、簡單、栗色的馬,它有個不易被人察覺的缺陷裂鼻。他們請所有的牽涉罪案的畫師重新畫一幅自己心中的馬,試圖找出相似的兩幅,狡詐的兇手居然逃脫了大師的審查。無奈,大師和黑請求進入蘇丹的寶庫,查看寶庫里收集的各種畫冊與國外的繪畫贈品,找出裂鼻馬的出處和畫派。大師在寶庫中飽覽繪畫珍品,最終心滿意足地刺瞎了自己的雙眼,也作出了誰是兇手的判斷。
黑從寶庫出來後拜訪三位畫師,最終找到了真兇,然而為時已晚,兇手奪下了黑手中的匕首,刺向了黑。兇手急匆匆趕到碼頭,準備離開時卻被謝庫瑞的追求者攔下,夜色中,他誤把兇手當成了黑的同夥而結束了兇手的性命。黑血肉模糊的回到家,終於受到了做丈夫的禮遇,與謝庫瑞共同生活。謝庫瑞的小兒子長大成人,成為了作家,他叫奧爾罕,他把父母的這個傳奇故事寫了下來,呈現給讀者。
2.主要人物
黑:奮不顧身的愛情追求者
作為故事的男主角,黑的形象卻始終模糊不清,借用帕慕克自己的說法,讀者「仿佛是透過布滿水汽的窗戶」觀看黑的一舉一動:黑與謝庫瑞的愛情,他負責姨父大人手抄繪本的編寫,他與奧斯曼大師為偵破殺人兇手而一起在皇家寶庫閱覽歷代細密畫之精品,他逐一拜訪每一位細密畫家,他最終找到了兇手。但同時他又始終是個被動的存在:他的愛情需要謝庫瑞的精心籌劃,他負責姨夫大人的手抄本而他本人並不是細密畫家,他找到了殺人兇手卻被殺人兇手所傷。當一切結束時,黑的身體殘廢了,並且始終無法擺脫憂傷。黑所經歷的一切顯然正是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的象徵。
橄欖:藝術痴迷者
作為殺人兇手的橄欖才華橫溢,是一個極端虔誠的藝術信徒,具有崇高的藝術信仰,但同時他也因為這種信仰而倍感崩潰。他堅守奧斯受大師的繪畫思想,堅信傳統細密畫規則能使自己流芳百世,苛求自己能按照古老的繪畫道路一順百順地走下去。他深知他所信仰的藝術法則正在遭受猛烈的衝擊,即將面臨演敗,但仍不能放棄對傳統的依賴。當另一位細密畫大師,即所敬仰的黑的姨夫熱愛上法蘭克畫法時,橄欖終於全面失控。橄欖的命運其實隱喻16世紀伊斯蘭世界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
3.藝術特色
《我的名字叫紅》表面上似是在講恐怖的謀殺和纏綿的愛情故事,而背後卻蘊含著深廣的宗教和文化內容。
從敘事技巧上看,故事中所有的人,活人和死人,男人和女人,都在說話。敘述成了每個人的生存方式。被害者在一開始就滔滔不絕,婦人在夜裡在喃喃自語,老人在寶庫里喋喋不休,甚至連被畫出來的一棵樹,都在憤憤不平。
這樣的敘述,不但給讀者帶來新奇感,也使得小說有了音樂感。隨著敘述角度的不斷轉換,讀者的思路也被不斷地打斷、阻隔,直到整個故事結束,讀者通過重新思考回過頭來才能獲得對整個故事有整體系統邏輯的印象。這種敘事結構給讀者產生一種陌生化的藝術效果,故事不再成為敘述的重心,而故事的結構卻成了審美意蘊的載體。在增強小說敘事感染力和詩學效果的同時,更帶來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的審美享受效果。其新穎而不晦澀的敘述模式和其蘊含的深廣的文化內容都讓這部作品榮登諾貝爾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