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於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伊朗,原姓泰勒。在萊辛5歲時,父親帶著妻兒移居到南羅德西亞(現辛巴威)的一個農場。從此,這裡成了萊辛幻想的家園。16歲時萊辛開始工作,先後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等等。
在早年的艱苦生活中,19世紀小說大師如狄更斯、吉卜齡、史湯達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為萊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為她的文學生涯奠定厚實基礎。
1939年,萊辛和法蘭克·惠斯頓結婚,生下一男一女,但這段婚姻維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萊辛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開始投身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
1945年,萊辛與德國共產黨人戈特弗利·萊辛結婚,生下兒子彼德,但兩人的婚姻關係也只是維持了4年。1949年萊辛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的她一貧如洗,全部家當只有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
1950年,萊辛的作品《野草在歌唱》出版,使從此一舉成名。這是一部講述黑人男僕殺死家境拮据、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小說,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
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包括《瑪莎·奎斯特》(1952年)、《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年)、《被陸地圍住的》(1965年)以及《四門之城》(1969年)。小說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一生。
1962年其代表作《金色筆記》出版,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
接下來,萊辛出版了兩卷回憶錄,敘述其從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就當人們翹首以盼她的第三卷回憶錄時,她卻一改回憶錄的形式,以小說手法描寫了60年代的這段生活,並取名《最甜蜜的夢》。在書中,她通過講弗蘭西斯和其前夫約翰尼的故事,探討「婦女如何在60年代轉錯方向」。對此,萊辛說:「我不喜歡60年代,我不喜歡女性那時的所說所為,比如像她們吹噓和多少男人睡過覺。」
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萊辛對當代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興趣在作品中時有體現,但她仍然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風格與題材屢次轉變。70年代中,她撰寫了有關個人精神崩潰的《簡述下地獄》(1971年),及討論人類文明前途的《倖存者回憶錄》(1974年)。
之後,她另闢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謂「太空小說」。接下來,她又從浪漫主義出發,探索超越理性與自我的領域,寫下多部「內在空間」小說。後來又深受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教派「蘇菲派」的影響,並將筆鋒轉向科幻小說。這段時期的作品包括:《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年)、《天狼星試驗》(1981年)、《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年)等科幻小說,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如《簡·薩默斯日記》(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等,似是對作者早期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
2007年萊辛獲諾貝爾文學獎,當時已經88歲,是文學獎開設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也是第11位獲得該獎項的女作家。
多麗絲·萊辛於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歲。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安娜是一個年輕女作家,剛剛三十出頭,就已經憑藉版稅收入獨立生活,在倫敦擁有房產,並且可以招租房客。她的一位同事評價她:「人類中的大多數還是有經濟擔憂的,你幸運地已經擺脫了後顧之憂。」
作為單身、經濟自主的女性,安娜不必為了生活苦惱,更不用為了沒完沒了的家務擔憂,因此她常常表現出對問題的一種超然的態度,比如她可以積極地參加共產黨黨部的工作,哪怕只是做一名不拿薪水的黨內自由知識分子。
安娜成了共產團體中的中產階級,雖然擺脫了生活的瑣碎,卻無法擺脫精神上的緊張和焦慮。她不願做賢妻良母,卻也像其他女性一樣希望得到一個溫柔的臂膀,無奈她招來的都是清一色的有婦之夫。基於這種獨特的「女性體驗」,讓安娜沒能從舒適的物質生活中得到解脫,反而時時刻刻在自我觀察和反省,試圖寫出更普遍的人性。
安娜的苦惱還在於養育子女上。安娜的女兒沒有因為母親是一個「獨立的女性」而感到驕傲,反而討厭母親的所作所為。她一心想要反其道而行之,上寄宿學校,想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循規蹈矩的正常人,至少不要像母親那樣。
安娜的朋友莫莉跟她有著同樣的困惑,在莫莉的教育下,她的兒子在繼承她激進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同時,也繼承了她的惶恐和疑惑。他有時憤世嫉俗,有時消極絕望,甚至企圖自殺,以達到徹底消滅悲觀的目的,最後造成了雙目失明。
安娜在關注世界,關注政治和自身理想的同時,深深地被困在了重重矛盾之中。有時人格分裂,有時無所適從。於是,她求助於一位綽號唐大媽的心理醫生,向她傾訴自己的焦慮,講述各式的夢境,試圖尋求心理上的幫助。從安娜每次和唐大媽的交談中可以發現,這個心理醫生除了告訴安娜她有人格分裂傾向之外,什麼都沒做。
安娜求助無門,索性將內心的世界分成幾個部分,比如23歲在南非討論共產主義的安娜、求助精神治療的安娜、長期作為第三者的安娜、40歲從黨組織中脫離的安娜、作為單身母親依靠版稅生活的安娜,然後用不同的筆記本來記錄,以探尋內心中那個最真實的自我。
不過,最終像安娜一樣的「自由女性」也沒能找到最合適,或者說令自己最滿意的生活方式。直到小說收場,安娜和莫莉也只想到了一些妥協的、權宜的做法:莫莉準備和一名生意人結婚,她的兒子決定繼承資本家父親的產業,以財產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準備去夜校為少年犯人授課,並參加工黨。對於這些,她們自己也持譏諷、懷疑的態度。很顯然,安娜們的難題和危機都沒有得到最後的解決。
2.主要人物
安娜:自由女性的代表
安娜無疑是自由女性的代表,她三十出頭便有了獨立生活的資本,她有房產,有版權收入,可以不工作也過得很好;她有孩子,沒有丈夫,不用將自己限制在一個賢妻良母上,更不用捆綁在料理家務上。因此,自由的安娜能隨時參與政治團體,討論她的理想,甚至是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問題;她能任意選擇或放棄一段愛情。但在金錢和身份上如此自由的安娜,也有深深的煩惱:女兒的叛逆,戀愛對象都是一些有婦之夫,她得隨時面臨他們的背叛和不忠;她還有精神問題,等等。安娜代表了現代女性中的獨立自主的那一部分典型,抒寫了她們在充分享受自由時所面臨的重重考驗和困惑。
3.藝術特色
整本書由一篇題為《自由女性》的小說開場,穿插著主人公安娜幾本不同的筆記,講述了安娜人生中各個階段的故事。個人經歷的故事必然是具有時間性的,作者卻打破了故事的線性關係,將故事分成了五部分,每部分之間插入黑、紅、黃、藍、金五種筆記,分別表現安娜生活中的不同方面。
如果將《金色筆記》的主體故事「自由女性」抽出來連接成章的話,那麼它就成了一個自成體系的完整的短篇小說。它以傳統小說的歷史性敘述方式結構建立了文本主要的情節脈絡,作者採用第三人稱外視角,講述了離異帶著孩子的安娜的生活,並在其敘述中又包含莫莉的故事。作者通過兩個自由女性的敘述,探討了女性如何在分裂、混亂的人生中走向統一,實現自由,而這又構成了《金色筆記》在敘事框架中的外敘述層。
小說的這種多重結構是與作品的多重主題相對應,表現了現代西方人矛盾重重的精神世界。
安娜寫的四本筆記在最後交織成為一本筆記,即為「金色筆記」,這表示了自我整合和自我治癒。金色筆記的出現暗示了整合是可能的、也是唯一的解決方法。代表安娜混亂靈魂的四本筆記最終整合成為代表真實的金色的筆記。這種結構即成就了整本書敘述上的巧妙,又深刻傳達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堪稱精妙。
寫法上,作者用了時序敘事的寫作方法,數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表現女主人公安娜的生活。人名也有象徵意味,比如安娜名字中的「弗里曼」意思是「自由人」。
《金色筆記》實現了傳統的線性敘事向多重敘事情境的空間轉換,並創造了時間空間一體化轉換的敘事格局,所運用的多重敘事情境下的敘事策略構築了多麗絲·萊辛的「敘事話語」並組建了新的時空秩序,小說多重敘事情境構成了多重意蘊空間。
最終,萊辛作品不是以故事取勝,而是以厚重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征服讀者。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金色筆記》為「一部先鋒作品,是20世紀審視男女關係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