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1858年11月20日,西爾瑪·拉格洛夫生於瑞典西部韋姆蘭省莫爾巴卡莊園一個貴族軍官家庭。在她美麗的出生地,她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充實的青年和安詳的晚年。

  拉格洛夫的父親酷愛文學,她的祖母則通曉一切民間故事和神話。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的薰陶下,拉格洛夫對文學著了迷。

  1881年,拉格洛夫只身前往首都斯德哥爾摩,進入休貝里高中,次年考入皇家女子師範學院。在校期間,她勤奮刻苦、博覽群書,潛心學習哲學、神學和文學等各個領域的著作。1885年,拉格洛夫從師範學院畢業,到南部倫茨克蘭的一所女子學校任教。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她開始了文學創作。

  《古斯泰·貝林的故事》是西爾瑪·拉格洛夫的第一部作品,問世於1891年,是描寫一群寄居在地主莊園裡的食客的故事。書中以貴族和食客們奢侈放縱的生活為主線,將民間廣泛流傳著的食客冒險故事穿插其中,大故事套小故事,各章自成一體,又相互銜接。

  1894年,拉格洛夫的短篇小說集《無形的鎖鏈》出版,這部小說集將鄉村中的農民、漁夫、兒童和動植物巧妙聯繫起來,形成一條鎖鏈。這部作品的出版為作者提高了聲譽,從此她辭去教職,專心從事文學創作。

  之後十年,她開始旅居生涯,先後到義大利、希臘、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旅行,並陸續出版了《假基督的故事》(1897)、《昆加哈拉的王后們》(1899)和《耶路撒冷》(1901耀1902)等。

  1904年,拉格洛夫打算寫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書,於是跋山涉水到瑞典各地進行考察,認真研究飛禽走獸的生活習性和調查各地的風俗習慣,終於寫出了聞名遐邇的童話小說《騎鵝旅行記》(1907)。正是這本書讓她聲名大噪,成了同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齊名的大作家。

  1909年,拉格洛夫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之後,她又發表了許多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利爾耶克魯納的家》 (1911)、《車夫》 (1912)、《普初加里的皇帝》(1914)、《被開除教籍的人》(1918),回憶錄《莫爾巴卡》和《羅文舍爾德》三部曲———《羅文舍爾德的戒指》(1925)、《羅文舍爾德》(1925)和《安娜·斯維爾特》(1928)。直到晚年,拉格洛夫仍筆耕不輟,出版了回憶錄《一個孩子的回憶》(1930)、《日記》(1932)和最後一部作品《秋天》(1933)。

  縱觀拉格洛夫的作品,大多以瑞典農村為背景,講述民間傳統故事,並以此標榜道德、真善美以及純潔的愛情。她的作品敘事風格格調優美,富有詩意,且思路開闊,講究修辭。她還寫了一些詩歌,表達對時代的動盪騷亂的深深憂慮。

  1914年,拉格洛夫當選為瑞典學院院士,挪威、芬蘭、比利時、法國紛紛授予她本國最高勳章。拉格洛夫一生未嫁,創作事業就是她最好的人生選擇,她的《騎鵝旅行記》感動了世界無數個孩子。

  1943年3月16日,82歲的拉格洛夫患腦溢血在莫爾巴卡莊園去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騎鵝旅行記》講得是一個被小精靈變成了拇指大的小不點的尼爾斯,同一隻名叫馬丁的會飛的家鵝,跟著大雁一起旅行的故事。一路上,他們破壞了狐狸斯密爾的許多詭計,不小心進入了從強盜山又逃出來,尼爾斯還差點被國王銅像踩扁,幸虧木偶及時救助了他,他還打敗了灰田鼠兵團救了小松鼠……兩個主人公經歷了許多事情,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抵達拉普蘭。

  最終,尼爾斯知道了變回人的方法,那就是以一顆真誠待人之心將家鵝馬丁照顧好就可以了。過了夏季,他們往回飛,一路上彼此照顧,當他們終於飛到家裡的時候,尼爾斯變回了原樣,回到了爸爸媽媽身邊。

  2.主要人物

  尼爾斯:

  尼爾斯本是一個非常頑皮、愛搗蛋的小男孩。在學校里,他不好好讀書,而且懶得要命。然而他最令父母擔心的是他的粗野和頑皮,他不但對人張牙舞爪,對動物更是兇狠殘暴。這樣的他,得罪了不少小動物,最終還得罪了精靈而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

  機緣巧合下,他同家鵝展開了一段旅行,一路上,尼爾斯不但看到了祖國美麗的風光,還增長了許多新知識,結識了許多好朋友,聽到許多傳奇故事。同時,他也經歷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從不同的小動物身上學到優點,並慢慢改正了自己身上的缺點。比如,在旅行初時,雄鵝由於體力不支而昏倒在地,尼爾斯本來對它很兇狠,但現在它是他唯一的依靠,於是拼盡全力將鵝推向河邊,餵它河水,使它恢復了體力。

  在斯莫蘭北一個荒蕪的地方,尼爾斯還碰到過一個剛剛病逝的婦女。尼爾斯本可以不管不顧,卻還是克服了恐懼,為死者讀《聖經》,從心底里祭奠這位孤苦無依的婦女。

  就這樣,調皮小男孩慢慢變成了一個勇敢、善良、樂於助人又勤勞的好孩子,當他重返家園時,也變回了原來的模樣。騎鵝旅行的整個過程不但是尼爾斯找回解除魔法的途徑,更是他通過磨鍊而收穫良好品性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尼爾斯身上看到了一個孩子的成長,伴隨他的成長,讀者們也感受到真善美的無窮力量。

  雄鵝馬丁:

  雄鵝馬丁是一個倔強、堅強又有情有義的可愛形象。人人都知道家鵝是飛不起來的,但雄鵝馬丁看著天上成行的大雁卻萌生了想飛的想法,於是通過一次次嘗試,它終於飛上了天,加入大雁的行列。

  在同尼爾斯進行的8個月的旅行中,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雄鵝也經歷了種種考驗,激勵它的正是那種「讓它們見識見識,一隻家鵝照樣可以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雄鵝這種不甘落後、努力向上的精神,是對孩子們的一種鼓勵!

  3.藝術特色

  《騎鵝旅行記》中,作家以瑞典整個國家的地形地貌為背景,穿插進歷史傳說、神話,以及瑞典的現實生活景象,為讀者精心繪製出一幅瑞典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相融合的全景式鳥瞰圖。在創作方法上,她用擬人化的手法,巧妙地將動植物世界和人類世界聯繫起來。比如當尼爾斯變成拇指大的小人兒時,也收穫了一種超能力,就是能同小動物們交談。

  另外,作家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向小讀者們展開了品德教育和知識傳授。比如雁群中有一個叫「阿卡」的老雁,就時刻起到一個提醒教育的作用。當沒經歷過長途跋涉的小雁們越老越跟不上隊伍時,它就告訴它們:「你們飛得越遠就越不會感到累!」當它們餓得幾乎要飛不動時,它又教育它們:「大雁要學會吃空氣喝大風!」當雁群飛到尼爾斯家附近時,阿卡主動關心他:「應該回去探望一下,看看你家裡的日子過得怎麼樣。即使你變不成真正的人,或許也能想點辦法幫助他們。」阿卡就是一位智慧的化身,作者通過它向主人公和讀者們都實施了教育的目的,最終讓孩子們領悟「愛」才是人生中最寶貴、最神聖的東西,只有真誠地付出愛,才能收穫幸福。

  景色描寫也是《騎鵝旅行記》中一個突出的特點。為了讓孩子們熟悉、了解祖國的山川湖海、四季變化,她採用了更生動、更形象的手法。比如,當尼爾斯隨著馬丁第一次飛上天,見到身下家鄉平原的黑麥田時,脫口而出:「地上鋪著一塊很大很大的布,布上分布著數目多得叫人難以置信的大大小小的方格子……」

  作者用她的筆觸,將瑞典的地理、歷史、文化、動植物,甚至一花一草都描述得活靈活現,全成了膾炙人口的故事。它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欣賞性於一體的優秀少兒讀物,更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